國際述評:民以“食”為天 全球糧食安全臨疫情大考

<article>

(抗擊新冠肺炎)國際述評:民以“食”為天 全球糧食安全臨疫情大考

中新社北京3月29日電 題:民以“食”為天 全球糧食安全臨疫情大考

中新社記者 吳旭

全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突破66萬,疫情不僅影響到了全球工業原材料和醫療用品的生產、交易,食品供應也受到了極大威脅。分析認為,如果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得不到及時有效控制,世界面臨糧食危機的風險將成為大概率事件。

疫情、蝗蟲雙災害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日前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影響到至少44個需要外部糧食援助的國家。而全世界只有約5%的國家能夠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糧食出口量較大的國家只有十餘個。

結合目前疫情較為嚴重的地區和主要糧食出口國來看,作為主要穀物出口國的美國、加拿大和法國等疫情都不容樂觀。美國和加拿大是全球糧食的重要產地,兩國的糧食產量合計佔全球總產量逾20%。美洲疫情擴散將對全球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而在疫情較為嚴重的國家,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受到了波動。目前疫情防控最有效的措施是限制人的流動,但“人的要素”同時也是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的重要環節,大型農場當下都面臨人力資源的嚴重缺口。此外,農業生產還很依賴時節,疫情正好發生在春分時節前後,農業的供應鏈一旦被打破將很難在短期恢復。

除新冠肺炎疫情外,今年年初開始的蝗災也對全球糧食生產造成影響。埃塞俄比亞、肯尼亞、伊朗、伊拉克、印度、巴基斯坦等國都遭遇了嚴重的蝗蟲災害。

據報道,印度已有超過12個地區的農業生產受到蝗蟲影響,至少20萬畝糧食種植絕產,40萬畝農地受災。據數據統計,如果蝗災持續下去,2020年全球的糧食產量很可能將銳減三成以上。

出口“禁令”引擔憂

面對疫情在全球蔓延的局勢,許多國家採取措施保障本國糧食供應充足。有的啟動國家庫存計劃,擬增加糧食儲備,有的擴大進口規模,有的則限制糧食出口。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由於擔心疫情給供應鏈帶來影響,全球主要小麥出口國哈薩克斯坦宣佈禁止小麥粉、胡蘿蔔、糖和土豆的出口;塞爾維亞已經停止了葵花籽油和其他物資出口;主要大米出口國越南暫停了新的大米出口合同,並在本月25日凌晨暫時實施了3天的出口“禁令”;而全球第二大棕櫚油生產國馬來西亞的出口也已經明顯放緩。

多個主要糧食出口國出臺“禁令”,引發國際社會對於全球糧食供應的擔憂。路透社援引一家歐洲糧貿商戶負責人的話稱,如果連糧食出口大國都開始限制供應量,以確保自己的糧食安全,這一方面說明它們本身可能面臨沒有餘糧的情況,另一方面,減少出口會帶來全球糧食供應下降的風險。

此外,在病毒肆虐的歐洲,因為對邊境採取了嚴格管控措施,已經導致幾個歐洲國家的糧食供應中斷,同時居民對食品的囤積加劇了食品的局部供求緊張。

聯合國糧農組織高級經濟學家阿巴斯安對此指出,各國民眾和政府恐慌性囤積食品,食品通脹可能即將來臨,一場全球性的糧食危機很可能一觸即發。

各國政府齊協調

從以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經驗看,限制貨物和人員流動可能會產生重大的社會經濟影響。雖然這些限制措施有助於抑制疾病傳播,但其往往會導致市場和農產品貿易的中斷。

聯合國糧農組織近日警告稱,各國政府在疫情危機期間採取的保護主義措施,可能導致全球糧食和食品的短缺。

“農業工人的短缺,以及各國紛紛頒佈出口禁令,意味著全球的食品供應在未來幾周可能很快出現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經濟學家託雷羅在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說。

不久前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將保證糧食供應列為當前應對疫情的關鍵任務之一。會後發佈的特別聲明也指出,疫情之下,要努力確保重要關鍵農產品和其他商品和服務的正常跨境流動,並努力解決全球供應鏈中斷問題,從而保障全人類的健康和福祉。

“如果各國政府不通過協調來確保全球供應量充足,而是限制糧食的流通,這將是最糟糕的情況。”託雷羅警告稱,所有反對自由貿易的措施都將適得其反,這是在此前糧食危機中觀察到的情況。“現在不是限制或設置貿易壁壘的時候,現在是保護世界糧食流通的時候。”(完)

/<artic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