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二戰後英國兒童校餐是如何步入正軌的?

兒童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二戰後英國兒童校餐是如何步入正軌的?

英國在戰爭中意識到兒童營養的重要性,認為孩子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面對眾多兒童吃不飽飯去上課的嚴峻形勢,英國開始了漫長的校餐保障制度之路。

英國人把兒童的身體健康看待成一件能夠影響國家興衰的大事,從1906年的《供餐法》的頒佈到後來成為教育法的一部分,英國校餐制度逐漸步入正軌。

兒童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二戰後英國兒童校餐是如何步入正軌的?

在二戰之前能夠親身感受政策福利的兒童並不多,因為種種原因校餐制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和普及,但是在二戰之後就完全變了,全國關注兒童的健康問題,這才讓國家的校餐制度發生了變革。

兒童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二戰後英國兒童校餐是如何步入正軌的?

英國雖然頒佈了《供餐法》,但是由於地方和學校具有很大自主權,使得此項制度在實施過程中有了一點變化

法令的出臺自然會影響到兒童的營養健康,但是在英國社會僅僅靠著一條法令還遠遠不夠。法律的制定雖然有其強制性,但是主要的權力還是在地方政府和學校。

首先在法律中提出,這項福利性制度是面向公立學校的學生,大家認為"飢餓的孩子是不能能好好地安於學業",所以才擁護這項制度的建立,那時候英國的工人階級家庭基本都面臨著孩子營養不足的困境,每天最多的食物就是麵包,家庭經濟問題使得很多孩子對於營養價值較高的雞蛋、肉類、牛奶的攝入量很少。

兒童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二戰後英國兒童校餐是如何步入正軌的?

從醫學上來看,兒童缺乏營養是非常嚴重的事情,如果蔓延到整個社會,那麼一定會影響國家後來的發展。發育有缺陷的孩子在接受教育上也比較吃力,甚至沒有吃飽就去上課被認為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

當然,那時候也會有經濟條件比較突出的人會選擇自主一些貧困孩子,但是這畢竟能囊括的範圍太小了,全英國大部分兒童都沒有辦法確保自己的營養。

為了使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在戰爭年代為英國的將來保駕護航,國家批准了供餐法的頒佈,它規定學校要為那些不能支付校餐費用的學生免費提供校餐。

說是這樣說,但是行使權利的地方政府和學校對於免費校餐的事情並不上心,比如在農村的公立學校就會讓學生付費領校餐,不過好在這樣也還是能改善孩子的健康問題,因為付費校餐的價格比較可觀。

對於校餐價格的制定也受到英國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人們對於按照營養缺乏程度定性還是以家庭收入來確定價格產生了分歧。

兒童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二戰後英國兒童校餐是如何步入正軌的?


那時候的英國安排了很多醫療機構來到學校,為學生們體檢。那些檢測出營養嚴重不良的孩子就會有免費的校餐,其次就是要支付少量校餐費用,沒有營養問題的支付全部費用。但這樣的檢測不可能每天都有,平均學生時代只有三次,這樣完全無法應對孩子身體變化的情況。未免有失公正,所以就出現了按照家庭收入劃分校餐費用等級的提議。

校方在沒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有很大的校餐自主權,所以在面對現實金錢問題時,校方會很自然地選擇價格比較便宜的食品。

那時候為了響應校餐制度,"全國牛奶宣傳理事會"開始推行校園奶,想要得到政府的資助。後來英國政府在1934年正式資助這一計劃,這被稱為"牛奶進校園計劃"。校園奶因為得到政府的資助,每瓶僅需要0.5便士,學校看到校園奶價格低廉,於是趕緊主推校園奶,對於校餐的把握放鬆了許多。

在二戰爆發之前,根據統計,大約有一半的在校兒童能夠獲得校園奶,但是固態校餐的使用量很少,只有百分之三的兒童享受到了。這就是權力分散給地方的不足之處了。雖說校園奶的價格很低,但也並非全部學生都能享用。這還有地區方面的差異。

在一些高失業率的地方,兒童獲得校園奶的人數只有百分之十左右,而校餐只有百分之二,越是貧窮的地方越是照不到政策的暖陽。貧困家庭子女就更是雪上加霜,一點也享受不到政策優惠。

營養方面很多政府做的也不是很好。一些學校的餐食質量達不到營養標準,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完全沒有實現當初制定法律時想要達到的目的。食譜的製作非常粗糙,沒有營養價值,後來政府逼迫校方按照規定的食譜製作,但也還是有很多兼顧不到的地方。

兒童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二戰後英國兒童校餐是如何步入正軌的?

社會與政府之間有不一樣的考量,沒有辦法統一起來做好一件事。由以上論述可以看出,英國校園奶和校餐的推廣嚴重不足,還出現了地域上的差異和營養成分不高等問題,所以在二戰之前,校餐制度的發展並不好。

兒童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二戰後英國兒童校餐是如何步入正軌的?

二戰之後經過戰爭侵擾的英國人民意識到校餐計劃的重要性,紛紛伸以援手,政府給校園最大資助和幫扶

戰爭爆發,普通民眾受到很大影響,英國貧困人口激增。這樣一來學生(兒童)面對的營養不良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為了躲避德軍的空襲,很多城市生活學習的孩子被安排到農村,疏散兒童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到了農村之後教育如何開展、在哪開展都成了最現實的問題。

戰爭使得很多青壯年都離開家鄉,社會秩序也受到了影響,政府呼籲女性站出來,把國家工業發展維持下去,一些女性甚至成為兵工廠的骨幹。

父親和母親都不在身邊,自己又被疏散到農村的兒童連吃飯都成問題,到了這個節骨眼上,政府出動了。由於城市學校都關閉,所以校餐服務也就停止了,為了解決孩子們的吃飯問題,那些"緊急食堂"應運而生,他的主要任務是幫助那些無家可歸的人,現在還有了一個任務,那就是幫助兒童和學校推行校餐。

政府不僅出大量資金提供給學校,還為每個受戰火侵染的孩子考慮,每個兒童每週大約能得到八先令六便士到十先令六便士的補助,雖然也有人表示不滿足,這些錢還不夠維持孩子的生計,但相比於二戰之前沒有絲毫補助已經好太多了。

疏散的兒童很快得到校餐的保障,在德國侵襲和校餐制度興起的兩層夾擊中,多年來學校飲食提供情況也有很大的變動。

1940到1941年是德軍空襲最嚴重的時候,將近二十個大城市校餐服務停滯,在同年校餐制度受到戰爭影響暴跌,而後又由於不斷髮展進步而暴漲,在營養方面,英國政府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在1941年空襲結束之後,全國實行了食品定額配給,"無論成年人遭遇多大的匱乏和困難,維持全國兒童的高水平營養狀態成為政府食品政策的一個主要目標,而校餐服務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差別配給形式"。在這樣的倡導下,兒童營養餐受到了全社會的保障。

兒童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二戰後英國兒童校餐是如何步入正軌的?

後來學校餐廳也從學校裡拔地而起,不再僅僅侷限於校餐提供和牛奶的販賣。校園餐廳根據兒童成長所需營養成分的研究和對比,制定出適合當地孩子的營養套餐,這樣一來不同地區有不一樣的營養配方,結合當地習俗、經濟、農作物生長等情況,適應現實生活。

在不斷努力之下,兒童的營養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在1939-1945年這短短六年間,兒童死亡率降低了百分之四,因為一些病症死亡的情況也少了很多。這就是校餐制度推行的好處,也是二戰之後人們逐漸重視校餐文化的結果。

兒童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二戰後英國兒童校餐是如何步入正軌的?

英國校餐在二戰之後得到保障使得兒童的營養健康成為全社會人共同關注的問題,校餐進入《教育法》意味著校餐成為一項受保護的法令

在戰時對兒童校餐的管理和分配上,政府提出首先要保證基礎校餐和校園奶的供應,然後再逐漸擴大校餐食品範圍,把豐富的菜餚放在基礎校餐裡面,循序漸進。

1944年《教育法》是英國在校餐制度上的一大突破,它在戰時穩定發展的基礎上向學生提供餐飯和牛奶,這成為當地政府和學校的責任,一項有強制性的法律。相比於之前給予校方及地方政府過度自主權,這樣一來就更能體現對學生營養的尊重和重視了。

兒童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二戰後英國兒童校餐是如何步入正軌的?

在法律頒佈的第二年,也就是1945年,英國的校餐基本覆蓋了全國所有的中小學,政府承擔了主要費用,其次就是地方政府的任務。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殘酷現實讓人知道兒童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基石,在戰爭中保護兒童、保障兒童健康發展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政府主動承擔起校餐責任,頒佈法律保障校餐正常供應,也凸顯了英國對兒童的關懷和期待。

參考文獻:

《教育(供餐)法》

《英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