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二战后英国儿童校餐是如何步入正轨的?

儿童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二战后英国儿童校餐是如何步入正轨的?

英国在战争中意识到儿童营养的重要性,认为孩子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面对众多儿童吃不饱饭去上课的严峻形势,英国开始了漫长的校餐保障制度之路。

英国人把儿童的身体健康看待成一件能够影响国家兴衰的大事,从1906年的《供餐法》的颁布到后来成为教育法的一部分,英国校餐制度逐渐步入正轨。

儿童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二战后英国儿童校餐是如何步入正轨的?

在二战之前能够亲身感受政策福利的儿童并不多,因为种种原因校餐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普及,但是在二战之后就完全变了,全国关注儿童的健康问题,这才让国家的校餐制度发生了变革。

儿童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二战后英国儿童校餐是如何步入正轨的?

英国虽然颁布了《供餐法》,但是由于地方和学校具有很大自主权,使得此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有了一点变化

法令的出台自然会影响到儿童的营养健康,但是在英国社会仅仅靠着一条法令还远远不够。法律的制定虽然有其强制性,但是主要的权力还是在地方政府和学校。

首先在法律中提出,这项福利性制度是面向公立学校的学生,大家认为"饥饿的孩子是不能能好好地安于学业",所以才拥护这项制度的建立,那时候英国的工人阶级家庭基本都面临着孩子营养不足的困境,每天最多的食物就是面包,家庭经济问题使得很多孩子对于营养价值较高的鸡蛋、肉类、牛奶的摄入量很少。

儿童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二战后英国儿童校餐是如何步入正轨的?

从医学上来看,儿童缺乏营养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如果蔓延到整个社会,那么一定会影响国家后来的发展。发育有缺陷的孩子在接受教育上也比较吃力,甚至没有吃饱就去上课被认为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

当然,那时候也会有经济条件比较突出的人会选择自主一些贫困孩子,但是这毕竟能囊括的范围太小了,全英国大部分儿童都没有办法确保自己的营养。

为了使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在战争年代为英国的将来保驾护航,国家批准了供餐法的颁布,它规定学校要为那些不能支付校餐费用的学生免费提供校餐。

说是这样说,但是行使权利的地方政府和学校对于免费校餐的事情并不上心,比如在农村的公立学校就会让学生付费领校餐,不过好在这样也还是能改善孩子的健康问题,因为付费校餐的价格比较可观。

对于校餐价格的制定也受到英国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人们对于按照营养缺乏程度定性还是以家庭收入来确定价格产生了分歧。

儿童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二战后英国儿童校餐是如何步入正轨的?


那时候的英国安排了很多医疗机构来到学校,为学生们体检。那些检测出营养严重不良的孩子就会有免费的校餐,其次就是要支付少量校餐费用,没有营养问题的支付全部费用。但这样的检测不可能每天都有,平均学生时代只有三次,这样完全无法应对孩子身体变化的情况。未免有失公正,所以就出现了按照家庭收入划分校餐费用等级的提议。

校方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有很大的校餐自主权,所以在面对现实金钱问题时,校方会很自然地选择价格比较便宜的食品。

那时候为了响应校餐制度,"全国牛奶宣传理事会"开始推行校园奶,想要得到政府的资助。后来英国政府在1934年正式资助这一计划,这被称为"牛奶进校园计划"。校园奶因为得到政府的资助,每瓶仅需要0.5便士,学校看到校园奶价格低廉,于是赶紧主推校园奶,对于校餐的把握放松了许多。

在二战爆发之前,根据统计,大约有一半的在校儿童能够获得校园奶,但是固态校餐的使用量很少,只有百分之三的儿童享受到了。这就是权力分散给地方的不足之处了。虽说校园奶的价格很低,但也并非全部学生都能享用。这还有地区方面的差异。

在一些高失业率的地方,儿童获得校园奶的人数只有百分之十左右,而校餐只有百分之二,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是照不到政策的暖阳。贫困家庭子女就更是雪上加霜,一点也享受不到政策优惠。

营养方面很多政府做的也不是很好。一些学校的餐食质量达不到营养标准,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完全没有实现当初制定法律时想要达到的目的。食谱的制作非常粗糙,没有营养价值,后来政府逼迫校方按照规定的食谱制作,但也还是有很多兼顾不到的地方。

儿童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二战后英国儿童校餐是如何步入正轨的?

社会与政府之间有不一样的考量,没有办法统一起来做好一件事。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英国校园奶和校餐的推广严重不足,还出现了地域上的差异和营养成分不高等问题,所以在二战之前,校餐制度的发展并不好。

儿童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二战后英国儿童校餐是如何步入正轨的?

二战之后经过战争侵扰的英国人民意识到校餐计划的重要性,纷纷伸以援手,政府给校园最大资助和帮扶

战争爆发,普通民众受到很大影响,英国贫困人口激增。这样一来学生(儿童)面对的营养不良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为了躲避德军的空袭,很多城市生活学习的孩子被安排到农村,疏散儿童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到了农村之后教育如何开展、在哪开展都成了最现实的问题。

战争使得很多青壮年都离开家乡,社会秩序也受到了影响,政府呼吁女性站出来,把国家工业发展维持下去,一些女性甚至成为兵工厂的骨干。

父亲和母亲都不在身边,自己又被疏散到农村的儿童连吃饭都成问题,到了这个节骨眼上,政府出动了。由于城市学校都关闭,所以校餐服务也就停止了,为了解决孩子们的吃饭问题,那些"紧急食堂"应运而生,他的主要任务是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现在还有了一个任务,那就是帮助儿童和学校推行校餐。

政府不仅出大量资金提供给学校,还为每个受战火侵染的孩子考虑,每个儿童每周大约能得到八先令六便士到十先令六便士的补助,虽然也有人表示不满足,这些钱还不够维持孩子的生计,但相比于二战之前没有丝毫补助已经好太多了。

疏散的儿童很快得到校餐的保障,在德国侵袭和校餐制度兴起的两层夹击中,多年来学校饮食提供情况也有很大的变动。

1940到1941年是德军空袭最严重的时候,将近二十个大城市校餐服务停滞,在同年校餐制度受到战争影响暴跌,而后又由于不断发展进步而暴涨,在营养方面,英国政府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在1941年空袭结束之后,全国实行了食品定额配给,"无论成年人遭遇多大的匮乏和困难,维持全国儿童的高水平营养状态成为政府食品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而校餐服务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差别配给形式"。在这样的倡导下,儿童营养餐受到了全社会的保障。

儿童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二战后英国儿童校餐是如何步入正轨的?

后来学校餐厅也从学校里拔地而起,不再仅仅局限于校餐提供和牛奶的贩卖。校园餐厅根据儿童成长所需营养成分的研究和对比,制定出适合当地孩子的营养套餐,这样一来不同地区有不一样的营养配方,结合当地习俗、经济、农作物生长等情况,适应现实生活。

在不断努力之下,儿童的营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在1939-1945年这短短六年间,儿童死亡率降低了百分之四,因为一些病症死亡的情况也少了很多。这就是校餐制度推行的好处,也是二战之后人们逐渐重视校餐文化的结果。

儿童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二战后英国儿童校餐是如何步入正轨的?

英国校餐在二战之后得到保障使得儿童的营养健康成为全社会人共同关注的问题,校餐进入《教育法》意味着校餐成为一项受保护的法令

在战时对儿童校餐的管理和分配上,政府提出首先要保证基础校餐和校园奶的供应,然后再逐渐扩大校餐食品范围,把丰富的菜肴放在基础校餐里面,循序渐进。

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在校餐制度上的一大突破,它在战时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向学生提供餐饭和牛奶,这成为当地政府和学校的责任,一项有强制性的法律。相比于之前给予校方及地方政府过度自主权,这样一来就更能体现对学生营养的尊重和重视了。

儿童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二战后英国儿童校餐是如何步入正轨的?

在法律颁布的第二年,也就是1945年,英国的校餐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的中小学,政府承担了主要费用,其次就是地方政府的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现实让人知道儿童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在战争中保护儿童、保障儿童健康发展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政府主动承担起校餐责任,颁布法律保障校餐正常供应,也凸显了英国对儿童的关怀和期待。

参考文献:

《教育(供餐)法》

《英国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