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只為個人利益,要有精神追求,把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聯繫在一起,人生才過得有價值"。說出這番正氣滿滿話語的正是新中國第一批"海歸",南開大學第001號研究生畢業證書獲得者,我國農藥科學領域先行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李正名教授。李正名,有機化學與農藥學家,1953年美國Erskine大學化學系畢業,1956年南開大學化學系研究生畢業,師從楊石先教授。1980-1982年美國聯邦政府農業研究中心訪問學者。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參與和負責的團隊在長期工作中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化工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天津市技術發明一等獎等省部級及個人獎30餘項。先後指導131名研究生(50名博士、2名博士後、79名碩士),共發表學術論文506篇、主(參)編專業書3本、申請32項專利(17項授權)。
急國家所需,他毅然中斷留學生涯,歸國做科研
李正名出生在上海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49年,18歲的他隻身赴美留學,攻讀有機化學專業。1953年,獲得美國埃斯金大學化學學士學位後,李正名輾轉歸國,成為新中國第一批"海歸"。之後,成為時任南開大學校長楊石先的第一名研究生。
回憶起當年的選擇,李正名仍然十分堅定,"我中斷留學生涯回國,很多人不解,有人認為沒有讀完學位回來太感情用事,在待遇方面吃虧了,還遭到個別人嘲諷。但我覺得雖然沒能按原計劃讀完博士學位,但回國後我的專業知識能和祖國科教事業的建設緊密地結合起來,在崗位上做出一定的業績,看到所參加的科教事業的成果和培養人才的成長,感到自己的人生過得很有價值。如果當時留在美國讀完學位後找一個待遇好的工作是有可能的。但人不能僅滿足個人的物質利益,在精神上也應有所追求。"
那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各項建設事業逐漸起步、百廢待興,農藥生產急需大量專業人才,為此,周總理提出了"要開展農藥研究"的指示要求。"面對黨和國家發展的需要,面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求,素有'公能'情懷的南開大學主動承擔起了這項任務。
李正名聽從了導師楊石先校長的安排,將自己的研究方向主動與國家需要對接,由元素有機化學轉向了農藥化學研究。1962年,南開大學建立起中國高等院校首個化學研究專業機構——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開啟了我國有機磷農藥研究的新徵程。作為研製有機農藥的第一批中堅力量,李正名和其他科研人員沒日沒夜地攻關,他們把草稿紙上的化學分子式轉化成一批批國家急需的農藥,填補了國家農藥研究空白,實現了我國農藥生產"零"的突破,億萬農民用上了我們國家自己生產的農藥,為保證糧食增產作出了重要貢獻。
堅持創新,他走上為中國農藥"正名"之路
為中國農藥"正名"是一條艱辛之路:創制新農藥是一個跨學科、跨領域的系統工程,由於對環保生態安全的眾多試驗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一項基礎研究至少要5年以上;一段毒理環境生態評價需上百次;開發研究、註冊登記要歷經十幾年;農藥創制工作成功率僅為八萬分之一……
面對這些困難,李正名說:"這個工作總得有人去做,這份風險總得有人去擔。如果大家都不做,就永遠不會有中國自己的原始創新,我們就永遠受制於人。"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李正名帶領團隊斬獲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成功創制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超高效綠色除草劑單嘧磺隆(酯)等產品,使中國成為繼美國等發達國家之後,第四個具有獨立自主創制新除草劑能力的國家。經過李正名等幾代中國農藥人的共同努力,我國農藥科技的綜合實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綠色超高效除草劑的創制研究中,李正名常常深入農村,和農民一起蹲守田間地頭,查看土壤墒情,瞭解莊稼生長情況,觀察試驗效果,最終成功創制出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高效綠色除草劑,每畝地只需使用1克至2克,就能達到平均97.6%的防治效果。"我國除草劑研究終於不再單純依賴對外仿製,而是進入理論指導下的創制階段。"回想著這些科研成果,李正名欣慰地笑了。
目前,該研究成果已在山東、河南、黑龍江等地進行示範推廣2億多畝,3年來銷售額達1.5億元,產生社會效益30多億元。
從事教學科研工作60多年來,李正名院士始終把基礎研究與國家需求、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開發研究與產業化緊密結合,堅持不懈地開發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農藥產品。科學無止境,他的科研生涯還在繼續。
關注"南開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文章素材來自:南開大學官網、光明日報、新華天津
閱讀更多 南開大學本科招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