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事業單位改革“三大誤區”和“三大變化”,含金量只高不低

​​事業單位是人們眼中的“鐵飯碗”,最受畢業生歡迎的工作之一,畢業生畢業後首選工作是考公務員,沒有考上公務員的都會選擇考事業單位。因此,事業單位改革也備受大家關注。在事業單位深化改革變化中,勢必對招聘、收入、管理、創業等方向進行全面的調整,就2020年來看,事業單位會有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動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2020年事業單位改革“三大誤區”和“三大變化”,含金量只高不低

2020年事業單位改革“三大誤區”和“三大變化”,含金量只高不低

2020年事業單位改革“三大誤區”和“三大變化”,含金量只高不低

2020年事業單位改革“三大誤區”和“三大變化”,含金量只高不低

按照中央統一部署,2020年底前全國所有事業單位將完成改革。很多人於是都在說,事業單位要取消了,事業編制以後沒有了,搞得很多人人心惶惶,總擔心自己編制不保。事實果真如此嗎?顯然有人誇大其詞了。

關於事業單位改革的幾個誤區,有必要在這裡說說:

第一,事業單位並不是要全部取消。事業單位實行分類改革,顧名思義就是按類別區分實際進行改革,而不是一刀切,把所有事業單位都取消了,這不符合現實。事業單位和公務員都是我國體制的主體。全國公務員700多萬人,而事業單位則超過了3000萬人,比公務員多出五倍之多,如此龐大的一個群體,突然間全部取消單位,將他們推向市場,顯然不是明智之舉,也不利於社會的穩定。事業單位代替政府提供公共管理服務職能,公益屬性明顯,未來可能會優化、會整合、會改革,但不可能取消,仍將與黨政機關長期並存。這也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第二,不是隻有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才轉企。事業單位分行政執法類、公益類和生產經營類三種。其中公益類又區分一類、二類和三類。此前,行政類事業單位已經全部完成清理,或併入行政機關,或改公益類,不再保留在事業單位序列。執法類事業單位暫無統一改革政策,但在局部範圍內進行改革,下一步預料將和行政類事業單位一樣歸併行政機關或改公益。公益類主體保持現狀,其中公益一類和部分公益二類會根據職能相近原則進行必要的撤併整合,另有部分效益較好的公益二類和三類事業單位將被剝離公益屬性,和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一起改企,人員剝離事業編制實行合同制管理,不再執行事業單位標準。這意味著,除了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需要轉企外,即便是差額撥款性質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其中部分也面臨整合轉企。

第三,不是所有在編人員都會失去編制。

說到事業單位那就不得不提編制,編制對於事業單位人員來講佔據著很大的比重。改革後,四類人將逐步脫離事業編制:高校員工、公立醫院員工、事業單位工勤崗員工及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員工。

高校員工、公立醫院員工取消事業編制,從2017年發佈了相關條例之後,某些省份就開始動起來了——比如在2017年9月,山東省就率先收回5000個事業單位編制;之後在11月29日,遼寧省也在發佈會上提出從2018年前期,將逐步回收事業單位編制15萬名。

與此同時,一個熟悉的名詞“聘任制”也出現在大眾的眼中成為新的管理模式,果不其然,工勤崗將實行“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制度”執行,同時,對生產經營類也實行轉企制度,明確規定2020年全面落實。

目前很多事業單位的工勤崗工作其實都已經外包出去了,未來也不會再招帶編制的工勤崗員工了。今後工勤崗工作不是外包就是招聘合同制人員進行處理。對現有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是逐步轉為企業,進行企業註冊,並註銷事業單位,核銷事業編制。今後,不再批准設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現有的編制人員想要留在原單位,需要和單位重新簽訂勞動合同,不再擁有編制。

從上面分析可知,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衝擊最大的是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和部分公益二類事業機構。其在編人員按照“編隨事走、人隨編走”原則分流安置,除部分根據職能劃轉被分流到其他事業單位安置外,其餘人員一律隨單位改企,剝離事業編制脫離體制。除此之外,其他事業單位在編人員並不受影響,至多是隨單位撤併整合根據職能分流安置,換個單位換個崗位而已。

說完誤區,再說說變化。事業單位其他變化有哪些?

工資變化

改革後,不得不面對薪資問題,在改革中明確提出要重點把績效工資嚴格把控,對於教師群體將落實之前的30%績效工資,確保平均割屁股腦子不低於甚至高於當地的公務員水平,醫療群體更是分配新的激勵機制,重點就是調動工作人員積極性。

管理模式

事業單位改革後,最明顯的是管理模式將發生大改,這是身份的轉變,對於編制和臨時工會趨向於“一視同仁”身份更加透明化,對臨時工而言,是實打實的好消息。

職稱變化

職稱的高低可以直接影響教師工資,但職稱並不是所有優秀老師都能評選到,所有在評選會改變以往的模式而是讓師德成為教師職稱評定的一大點,不僅如此,更會向班主任以及教齡大的人員傾斜,給更多人機會。

總結:事業單位改革是大勢所趨。改革當前,機構和編制一律實行限額管理,原則上只出不進,機構和編制的減少,必然帶來含金量的增加,事業單位越來越吃香,越來越難考是事實。但是對已經在圍城中的人,只要不在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不是自收自支、自定、自籌性質的編制,大可不必擔心被改掉身份下崗失業。

其實仔細看下來會發現,並不是傳統意義的事業編要成為歷史打破鐵飯碗,而是打破常規管理模式,變成“聘任制”能力高者上,專業技能強的上,這點對於有能力者還是很好的,高薪以後就屬於他們,這如果在之前事業單位管理模式中,根本是不敢想的。所以,你們怎麼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