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變”沙洲的新變化

新華社福州3月29日電(記者林超)3月末,多雲無風,福建漳州東山縣岐下村的內海平靜得像一面鏡子。61歲的村民陳炎松駕駛著小舢板,從星羅棋佈的漁排間輕巧地駛過,在“鏡面”上留下一道長長的波痕。

從岐下村碼頭到魚骨沙洲的水路有10多分鐘,老陳已經記不得走了多少遍,但每次到了沙洲,他又會察覺到些許不同。“沒有人能踏上同一片魚骨沙洲。”老陳聽起來頗有幾分禪意的話,卻是魚骨沙洲過去幾十年來“千變萬化”的真實寫照。

魚骨沙洲位於岐下村內海與外海交界處。海潮從東岸退去,從西岸回來,形成的旋渦匯聚海砂,不斷沉澱,造就了細長的魚骨沙洲。鳥瞰之下,沙洲像是一尾脊背露出水面、奮力迴游的大魚。

沙洲每天都在變化,漲潮時,沙洲面積只有數畝;退潮後,沙洲面積可達500多畝,落下許多來不及逃走的水母。

沙洲每年都在變化,因為潮水和季風改變,每年初“魚尾”擺向東南,到了年末,“魚尾”又擺向西北。

在老陳的兒時記憶裡,那時的沙洲有成片的野草,幾株木麻黃樹,數不清的海鷗和海龜在沙洲上棲息,調皮的漁家孩子時不時到沙洲上偷鳥蛋。

老陳的美好回憶,止於上個世紀末沿海採砂業的興起。海砂被抽取上岸,沙洲面積也漸漸縮小。2000年初,漲潮之時甚至幾乎看不見沙洲。

10多年前,當地黨委政府開始嚴控採砂、嚴打盜砂。老陳欣喜地發現,採砂船消失了,沙洲漸漸又變大了。“現在海鷗又回來了,遊客少的時候,沙洲上又能落幾千只。”

2017年,因為一條短視頻,魚骨沙洲成了網紅旅遊“打卡點”。為規範遊客行為,也為保障遊客安全,岐下村2018年出資成立了旅遊公司,老陳當上了負責人。“最多時一天有4700多人擠上沙洲,我們準備限制到一天2500人,還配備了安全員、救生員。”

如今,從岐下村碼頭到魚骨沙洲有130多條接駁船,漁民在閒暇時擺渡遊客,賺些外快。有的漁民成為專職接駁員,年收入10多萬元。

“這兩年有很多人聯繫我們,說要到沙洲上搞餐飲,村民們堅決不同意。這是祖宗留下的寶貝,怕汙染。”老陳笑著說,去年岐下村用旅遊公司收入的100多萬元,新修了一條村前路,新建了一個公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