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紅樓夢》中,晴雯是怎麼死的?你怎麼看?

九寶聊劇看人生


晴雯之死,是前80回最淒涼的一幕,又因晴雯掙扎著與寶玉交換內衣,成了最悲壯的一幕。

晴雯可以瞑目了,她以為她所付出的真情,終於得到了回應。然後,她徹底放下了寶玉,“直著脖子叫了一夜”的娘,天亮就逝去了。

這個如霽月彩雲般清亮明豔的女孩,雖然生命短暫,但活得恣意,不枉此生。

如果晴雯泉下有知,看到寶玉在她逝後的表現,估計會決絕地收回交換過的內衣,說:我看錯你了!

少時讀紅樓,也不知道是為什麼,總是隻記得住那些或美好或激昂的情節,無視更多直擊人心的文字。

還記得寶玉聽到秦可卿的死訊時,“只覺心中似戮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聲,直奔出一口血來。”這一情景,讓讀者生出無限遐想,各種猜疑和分析。脂批給出的解釋是:“寶玉早已看定可繼家務事者,可卿也。今聞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

我對這個解釋是存疑的,寶玉如果有這等悟性,就不需要榮寧兩公託付警幻來導引了。

且不論寶玉為何吐血,至少可以看出他對可卿之死是發自內心的悲痛。

聽聞晴雯的死訊,寶玉又是什麼表現呢?我們來梳理了一下他所有的言行。

先是寶玉夢見晴雯來告別,在夢中哭醒,“恨不得一時亮了就遣人去問信”。

等到天亮,他就被父親叫去賞花作詩了,終究也沒能抽空叫人去問信。

接下來就有意思了。

近來研究心理學,對人在各種情緒下的心理有所瞭解。懷著對晴雯可能已經逝去的疑惑以及悲痛,寶玉居然還在賞花作詩會上表現優異,這太令人費解了。

近幾年,關於高考,每年都會冒出一些新聞來,尤其是那些即將臨考或已經身在考場家人出現重大變故的新聞。這些新聞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家人都會選擇瞞著考生,因為大家都知道,悲痛會影響考場發揮。

寶玉有沒有影響發揮?顯然沒有。散場回家,“王夫人忙問:今日可丟了醜?,寶玉笑道:不但不丟醜,倒拐了許多東西回來。”這一笑一說,頗有得意之色。

得意完了,終於有時間來關注晴雯了,聽到小丫頭說晴雯“直著脖子叫了一夜”,他關注的居然是“一夜叫的是誰”。

是了,是了,他需要的只是一個答案,這個答案就是:在晴雯心裡,我是不是最重要的。

於是,因為他的執念,他終於得到了一個滿意的答案:晴雯一夜叫的,不但是他,而且還化為了芙蓉花神。

晴雯真化為了芙蓉花神嗎?原文是這樣寫的,寶玉問小丫頭“他不知是作總花神去了,還是單管一樣花的神?這丫頭聽了,一時謅不出來。恰好這是八月時節,園中池上芙蓉正開。這丫頭便見景生情,忙答道:他就是專管這芙蓉花的。”

一句胡謅出來的話,寶玉信以為真,於是就有了《芙蓉女兒誄》。

每次讀這一回,都有思考,作者為什麼安排寶玉在寫祭文之前,先寫一首歌頌林四孃的長詩呢?

寫林四娘,是賈政組的局,目的是“以表其忠義”。這一次,寶玉大展詩才,寫了一首被贊媲美於《長恨歌》的《姽嫿詞》,為賈政贏了面子。

在作詩之前,作者表明了賈政對寶玉雜學的態度:“近日賈政年邁,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個詩酒放誕之人,因在子侄輩中,少不得規以正路。近見寶玉雖不讀書,竟頗能解此,細評起來,也還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們,各各亦皆如此。雖有深精舉業的,也不曾發跡了一個,看來此亦賈門之數。”

這段話,也很容易被忽略,但卻極其重要。從這段話裡可以看出,賈政也因為知天命,放下了對寶玉光宗耀祖的嚴苛要求。同時,也意味著父子間開始達成和解。

在父親面前不再拘謹的寶玉,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他已在不知不覺中,被父親潛移默化,學會了他追求形式的那一套。這就應了那一句話:我們終有一天,會活成我們討厭的人的樣子。

前有父親賈政歌功頌德作《姽嫿詞》,後有兒子寶玉附庸風雅寫《芙蓉誄》。《姽嫿詞》是輓歌,《芙蓉誄》是祭文,父子倆如出一轍,輓歌沒有哀傷,祭文也沒有悲痛,都只是為了完成一個儀式,而自己則在這個儀式中得到安慰。無論是輓歌還是祭文,都與死者無關。

看看寶玉是怎麼來寫這篇祭文的。

“如今何不在芙蓉前一祭,豈不盡了禮,比俗人去靈前祭弔又更覺別緻。”先是考慮盡禮和別緻,不流於俗套。

“雖如此,亦不可太草率,也須得衣冠整齊,奠儀周備,方為誠敬。”這裡考慮的是周到與誠敬,還是在追求形式。

然後,就是怎麼寫好這篇祭文,“必須灑淚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寧使文不足悲有餘,萬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慼。”

“灑淚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不應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嗎?比如蘇東坡的“十年生死兩茫茫”,還有顏真卿的《祭侄文》。就連脂批也說:“諸君閱至此,只當一笑話看去,便可醒倦。”

果然,寶玉的祭文無真情實感,因為他把偶然偷聽到的黛玉給逗笑了。“寶玉祭完了晴雯,只聽花影中有人聲,倒唬了一跳。走出來細看,不是別人,卻是林黛玉,滿面含笑,口內說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也曹娥碑並傳的了。”

黛玉啊,你可長點心吧,人家可是在讀祭文啊,人家可是在祭奠可憐的晴雯啊,你怎麼可以“滿面含笑”地調侃呢?你在悲悲悽悽地讀《葬花詞》時,寶玉可是陪著你一起哭啊!

聽到黛玉的調侃,寶玉會不會生氣?不會,他反而“不覺紅了臉”,不好意思起來。

在詩作方面,寶玉一直自愧不如黛玉,這一篇祭文,當是他最滿意的作品,卻被黛玉調侃了,不好意思也正常。

然後,接下來的劇情,就遠離了對晴雯的祭奠,寶黛二人專注於祭文的修改,變成了一場玩笑。黛玉還在玩笑中口不擇言,咒了紫鵑:“等我的紫鵑死了,我再如此說,還不算遲。寶玉聽了,忙笑道:這是何苦又咒他。”

是啊,你們開玩笑,何苦又把紫鵑扯進來?

黛玉依然沒覺得自己有何不妥,終於引出了寶玉的咒語:“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黛玉何等聰明,一下就聽出了這是咒自己了:“黛玉聽了,悚然變色。”

脂批告訴我們:“雖誄晴雯,實則誄黛玉也。”這就是所謂的一語成讖,口不擇言的玩笑,最後應在了自己身上。


玉貓影視


晴雯之死有兩種說話

1.因為襲人告密,導致了晴雯被趕出大觀園。當時晴雯生著重病呢,所以不久晴雯就死了。

2.晴雯之死,真正的告密者不是別人,正是平時不顯山不露水的麝月,只有她才有動機、有機會、有能力告密,也只有她符合告密者的心理特徵。


剪輯界主君


晴雯是黛玉的影子,襲人是寶釵的影子。寶釵與黛玉爭奪正房的位置。影子們爭奪房裡人的集團。所以,襲人與晴雯必須有一個出去。若是沒有襲人,晴雯仍免不了一死。寶釵未必能容她留在寶玉的身邊。若換成黛玉,亦未必能相容。黛,晴兩人皆愛弄小性,耍脾氣,終久難免生隙。疲於周旋後的寶玉只會選擇黛玉,而非睛雯。所以,睛雯自一出場,便已註定了死於非命的結局。

  晴雯以她嬌好的面容高挑的身材贏得了賈母的青睞。自小就放在寶玉的房裡,只未顯形。是以,睛雯便以為終久會在一起。終身有定,未免驕傲大意些。然襲人則不同,賈母放她在寶玉房裡,只是因為寶玉無竭力盡忠之人,讓她過來服侍寶玉的。手裡只有一副小碎牌的她,若想取晴雯而代之,便函只能小心翼翼的集零為整等待時機。

  第六回當中,一當寶玉說至警幻所授支雨之事,便只羞得掩面伏身而笑。寶玉素喜襲人柔媚嬌俏,遂強與襲人同領警幻所訓雲雨之事……念便如此亦不為越禮,遂和寶玉偷試一番。這強字當作強烈要求之解。而寶玉所說雲雨,若換成晴雯一等人,定當啐面而去。而襲人則不同,連逗帶引與寶玉偷試一番。以身相許,取得了寶玉視襲人更比別個不同的滿意結果,襲人並未滿足。

  在黛玉與寶釵兩人之中。襲人毅然選擇了寶釵。寶釵進有王夫人,退有薛姨媽。無論事態如何發展,已足以立於不敗之地!自此凡有寶釵出場的地方,襲人便刻意引起寶釵的注意,又不動聲色。更在背後拉攏寶釵,充當臥底和眼線。

  繼而向王夫人多次告密,讓王夫人另眼相待。打下了一片天地。平時一言一行更時時注意,取得了賢慧的良名兒。而就在襲人集零為整的時候,睛雯不但絲毫無覺,一任襲人做作,平時更與寶玉耍小性弄脾氣。鋒芒畢露,招得一些人牙根癢癢。


豆豆精彩視頻


你好我是航仔撩電影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原著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晴雯是《紅樓夢》中人物,賈寶玉的四個大丫鬟之一,過得千金小姐的生活。她長得風流俊俏,有點像林黛玉,口齒伶俐,針線活出眾,曾為寶玉病補雀金裘。 她曾經是賴媽媽家的丫鬟,因得得到了賈母喜愛,便把她賜給賈寶玉。晴雯的死一直是《紅樓夢》爭議的話題,下面我們具體來探討一下。

晴雯是怎麼死的

晴雯的死是《紅樓夢》天冤案,有很多人認為晴雯之死是因為受到了《紅樓夢》中的王夫人的指使,要為了清除寶玉身邊的丫鬟。被王家的陷害後沒辦法逐出賈府後,得了風寒而死的。 然而我感覺病只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晴雯死於當時那個社會的輿論,當時對女人名譽上的侮辱以及貞操貞潔的侮辱是主要的原因。

可憐的晴雯悲慘的一生,可見當時的社會輿論的壓力對於一個女人有多大,好了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理解與看法。


航仔撩電影


晴雯不是被稱為“小黛玉”嘛,所以她們的結局大概都是死亡吧,她們的形象都不似塵世之人,別的結局也似乎不適合她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