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好】走近龍鳳宮,感受阿山壩水

  龍游壩水神靈濯,鳳舞阿山聖德高。

【泉港好】走近龍鳳宮,感受阿山壩水

  壩頭龍鳳宮位於壩頭溪中游北岸鳳山村下墩自然村,水陸交通方便。該宮為清康熙年間鳳阿壩頭庠生連鳳梧(1635-1704年)卜地興建。

【泉港好】走近龍鳳宮,感受阿山壩水

  廟依壩頭主山鳳山建築而成,位於依山走勢急轉直下的草埔尾坡下平原,背山面水,山上草木青青,溪中流水潺潺,交相輝映,景色宜人。

  因所奉祀的主神是唐末五代十國時期的開閩王王審知,所配祀諸神也大部分是唐代的忠貞之士,於是又名為“唐公宮”。

  古時龍、鳳為忌語,一般來說唯有帝王、皇室為彰顯尊貴方可使用,這座宮廟又如何敢稱“龍鳳宮”呢?

【泉港好】走近龍鳳宮,感受阿山壩水

  在龍鳳宮的神龕內,正中端坐著王審知和媽祖林默娘的神像。王審知在唐末五代時貴為“閩王”,而媽祖在康熙年間被敕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奉祀他們的宮宇取名“龍鳳宮”,也就順理成章了(另有一說:開閩王是一方國主,應屬龍,廟建於鳳山腳下,故名)。

【泉港好】走近龍鳳宮,感受阿山壩水

  閩王王審知與連氏入閩避亂始祖連愷結緣甚深。連愷原是唐乾符年間(公元874-879年)明經(進士),唐中和年間(公元881-885年)出任葉縣(河南)通議大夫,因黃巢起義,北方動盪,攜母入閩避亂,落藉福州。初期生活艱辛,幸得王審知入閩,統一福建全境,並能在治閩時“乃作四門義學,還流亡、定賦斂,遣吏勸農,人皆安之”。而這時的連愷恰避難在福州,見到全國各地豪強割據紛爭,自己能在這塊樂土棲身,已是心滿意足,自然就定居在客地他鄉,成為連姓入閩的始祖。這些遭遇,連姓後輩世代口碑相傳,對王審知的為人,莫不感激備至。而今壩頭是全國最大的連氏聚居地。

【泉港好】走近龍鳳宮,感受阿山壩水

  壩頭龍鳳宮名聞海峽兩岸,是臺灣多座龍鳳宮的香緣祖廟。據村裡描述,1992年3月,臺灣苗栗縣竹南鎮中港“龍鳳宮”組團前來尋根探祖,“一部車三十幾個人,到達壩頭龍鳳宮時,一進廟門就問,‘你們這邊龍鳳宮有什麼東西不能上供的?’宗親們答道:‘有啊,我們這座宮,鵝和鴨是不能用來上供祭拜的。’臺灣尋根團成員們馬上雀躍歡呼起來:‘總算找到真正的祖廟了’。”

【泉港好】走近龍鳳宮,感受阿山壩水

  原來,苗栗中港的龍鳳宮也有鵝鴨不能上供的禁忌。之前,中港龍鳳宮尋根團來大陸找了好幾年,但所到幾十個座龍鳳宮均無此禁忌,最終找到壩頭龍鳳宮時才看到同樣禁忌,而這也就成了中港龍鳳宮找到祖廟的最重要的依據。中港龍鳳宮所在地昔日地名為“草店尾”,而壩頭龍鳳宮所在地當地稱為“草埔尾”;中港龍鳳宮舊名“同功”廟,閩南話發音與“唐公”相同。這些都是閩臺兩地龍鳳宮淵源的佐證。

【泉港好】走近龍鳳宮,感受阿山壩水

  龍鳳宮頂廳南北宮壁畫有唐將薛仁貴等人物,下廳兩壁畫有千里眼、順風耳及廿四孝圖等。兩扇大門上則彩繪著威武的唐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位門神。在宮內,還有一塊位於天井中間的特殊梯形長石——丹陛石。這塊丹陛石是古物,當地百姓又稱之為“雞舌階”,它的存在顯示龍鳳宮是按古代皇家之規制來建造的。在封建王朝,如果沒有一定的貢獻,是不可能有此殊榮的。

【泉港好】走近龍鳳宮,感受阿山壩水

【泉港好】走近龍鳳宮,感受阿山壩水

【泉港好】走近龍鳳宮,感受阿山壩水

  龍鳳宮整座宮牆壁採用出磚入石建築。大門頂兩邊用“水車肚”建築,這在寺廟建築上很罕見。肚中還飾有花鳥。東西兩垛牆壁的花蔭下,用腰線加禮腳。梁脊用三連結,特別是後三結用構龍鬚脊。龍鳳宮建築奇特美觀,在閩南一帶類似這樣的宮廟無多,因此吸引了不少騷人墨客來此一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