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升本語文考試必備文學常識,提分必備!

升本

是每一位專升本考生的終極目標。

為了讓考生 能夠更全面,更系統的瞭解專升本的文學常識,小編已經給大家整理好了27個文學常識要點。

專升本語文考試必備文學常識,提分必備!


1、孟浩然,襄陽人。唐代第一個大量寫山水詩的人,與王維齊名,世稱“王孟”。主要作品為《過故人莊》、《春曉》等,結為《孟襄陽集》。

2、高適,字達夫,曾任散騎常侍,世稱高常侍。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主要作品為《燕歌行》、《別董大》等,後人輯有《高常侍集》。

3、李白,字太白,別號青蓮居士,是我國古代繼屈原之後的又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世稱“詩仙”。與杜甫齊名,人稱“李杜”。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主要作品為《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子夜吳歌》、《望天門山》、《秋浦歌》、《秋登宣城謝眺北樓》等,結為《李太白集》屬,古典詩歌藝術的高峰。韓愈稱讚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4、岑參,曾任嘉州刺使,世稱岑嘉州。邊塞詩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為《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逢入京使》等,結為《岑嘉州詩集》。

5、孟郊,字東野。與賈島並稱,著名苦吟詩人。主要作品為《秋懷》、《貧女詞》、《遊子吟》等,結為《孟東野詩集》。與賈島一起世稱“郊寒島瘦”。長於五言,多寒苦之音。

6、韓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諡文,世稱韓吏部,韓文公,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主要作品為《師說》、《馬說》、《原毀》、《進學解》、《祭十二郎文》等,結為《昌黎先生集》。他主張恢復先秦兩漢散文傳統,摒棄南北朝以來的駢體文,主張文章內容的充實,並“唯陳言之務去”。在詩歌創作上主張“以文為詩”,力求新奇。

專升本語文考試必備文學常識,提分必備!

7、柳宗元,字子厚,系河東人,人稱柳河東,曾任柳州刺使,又稱柳柳州。著名散文家,亦是著名詩人。唐代古文運動的領導者之一,與韓愈並稱“韓柳”。“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對儒、道、佛思想均有吸收,具有唯物思想和較為進步的歷史觀。柳詩現存160餘首,大部分為遭貶後的悲憤和對山水景物的欣賞寄託之作。主要作品為《捕蛇者說》、《三戒》(包括《黔之驢》)、“永州八記”(包括《小石潭記》、《童區寄傳》等散文),《漁翁》、《江雪》等詩。結為《柳河東集》。他是中國第一個把寓言正式寫成獨立的文學作品的作家,開拓了我國古代寓言文學發展的新階段。

8、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主要作品為《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樂遊原》、《錦瑟》、《無題》等,結為《李義山詩集》,另有《樊南文集》。《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是一首長篇政治詩。《無題》詩多以愛情為題材,纏綿繡麗,意象朦朧,對後代有很大的影響。

9、李煜,字重光,五代時南唐國主,世稱李後主。南唐詞人中李煜最為出色。主要作品為《虞美人》、《相見歡》、《浪淘沙令》等,與其父詞合刻為《南唐二主詞》。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10、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主要作品有《嘉右集》(《六國論》出於此)。作品以史論、政論為主。

11、曾鞏,字子固,諡文定。南豐人,又稱南豐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為《元豐類稿》(以年號命名)。

專升本語文考試必備文學常識,提分必備!

12、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溢文,世稱王荊公、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遊褒禪山記》、《傷仲永》、《元日》、《泊船瓜洲》等,鄉貫臨川,集為《王臨川集》。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對文學的看法,特別強調其實用功能。和其文學主張相符,王安石的散文也以政論性的為多。這些作品,大都針對時弊,根據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確的主張,具有極強的說明力量。

13、關漢卿(字),名一齋,號已齋叟。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並稱“元曲四大家”。我國古代第一位偉大的戲劇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為《(感天動地)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

14、王實甫(字),名德信。主要作品為《西廂記》,元代劇本中最長的一部(五本二十一折),也是元劇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西廂記》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成功,主要人物張生、鶯鶯、紅娘、老夫人都是公認的傑出典型,這在愛情劇中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15、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主要作品為《西遊記》,是著名長篇章回神 魔小說,是古典文學中最輝煌的神話作品,標誌著浪漫主義文學的新高峰。

16、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主要作品為《震川文集》。(《項脊軒志》、《先妣事略》等)。他推崇唐宋古文,被稱為“唐宋派”。

17、湯顯祖,字義仍,號若士,又號海若,臨川人。主要作品為《牡丹亭》(又名《還魂記》、《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又叫“臨川四夢”。其中以《牡丹亭》思想成就最高,長期以來膾炙人口,是湯顯祖的代表作品。是浪漫主義傑作。課文篇目《遊園》。

18、《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詩經》主要依據音樂特點作為標準來分類,即風、雅、頌三類。"風",是地方民間音樂曲調的意思。"國風"是15個地區的樂歌。"雅",正也,即標準音,是王畿附近的樂曲名稱。"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重點篇章:《采薇》 。

專升本語文考試必備文學常識,提分必備!

簡述《詩經》的藝術成就:

(1)直抒胸臆的特色

《詩經》中無論是積極干預時政的怨刺詩,抒寫民間疾苦的役役詩,還是反映社會生活的婚戀詩、農事詩,無不直麵人生,表達真情實感,不作無病呻吟。因為《詩經》真實地反映社會人生,開創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成為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優良傳統。

(2)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賦、比、興",是後人研究《詩經》時總結出來的三種詩歌藝術表現方法,與"風、雅、頌"合稱"六義"."賦",就是鋪陳直敘,不用比,興,直截了當地鋪敘、抒情、描繪,把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有層次地說出來。"比"就是比喻,打比方。"興" 就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開頭,通過聯想以觸發起詩人思想感情勃發的表現方法。

《詩經》賦、比、興手法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我國詩歌的表現藝術,對形成中國詩歌興寄遙遠、含蓄蘊藉的特有風貌起著重大作用。

18、以屈原為代表作家的 "楚辭",是繼《詩經》之後中國詩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標誌著中國詩歌從民間集體歌唱到詩人獨立創作的更高發展階段的出現。這種由詩人創作、帶有鮮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詩歌,將中國詩歌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19、《尚書》是我國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歷史文獻。《春秋》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是繼《尚書》之後以記事為主的一部史書。《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完整的編年史,也是一部文學價值很高的歷史散文著作,標誌著史家之文發展到一個嶄新階段。《戰國策》是一部 "亦史亦文"的著作,其文學性相當高,在歷史散文的發展上達到了新的高峰。

20、《左傳》的思想傾向:民本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傾向,反映了《左傳》進步的歷史觀。《左傳》不只是對歷史事件客觀的羅列,而且還表達了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

21、《戰國策》的藝術成就:

刻畫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現其性格特徵和內心世界,血肉豐滿,形神兼備。《戰國策》打破 "編年"限制,以人物遊說活動為中心,並以此統率記言、敘事,安排情節結構,描寫人物,開了人物傳記的先河。敘事生動曲折,善於誇張渲染,帶有傳奇色彩。語言辯麗恣肆、放言無忌。 善於運用比喻和寓言說理,語言通俗淺顯。 "鷸蚌相爭"、"畫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轅北轍"、"驚弓之鳥"、"百發百中"等寓言閃耀著迷人的文學光彩,表現出較強的藝術力量。

22、"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道"派生萬物的表現;道是萬事萬物存在與變化的普遍法則和根本規律,它主宰一切。

23、《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組抒情詩的總稱,包括《惜誦》、《涉江》、《哀郢》等9篇作品。《九章》是某一時期片斷的生活記錄和心情的反映。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徵,其中的《哀郢》中記述了他流亡江南的路線,亦情亦景,憂思綿綿,既有憂國憂民的悲憤,又有委屈沉淪的悽愴。

專升本語文考試必備文學常識,提分必備!

24、《史記》的體例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以寫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通史,全書由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組成,計130篇,記載了上自黃帝、下至西漢武帝時代約3000年的歷史。本紀,記載歷代最高統治者帝王的政績,以事系年,是全書的綱領;世家,是先秦各諸侯國和漢代有功之臣以及個別傑出的歷史人物的傳記。列傳,是歷史上有影響的不同階層、不同類型的人物傳記。表,是各個歷史時期的大事記。書,是有關天文、曆法、水利、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專門史。

25、《史記》的藝術成就

《史記》是一部紀傳體史書,又是一部文學性很強的傳記文學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

(1)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史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文學創作,通過寫人來反映歷史,所以全書記載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刺客、遊俠、倡優、商賈、醫卜等眾多小人物,構成豐富的人物畫廊。這些人物既有各階級、階層的、時代的共性,又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富有典型性,這些歷史人物在司馬遷筆下個個都栩栩如生、形象鮮明、呼之欲出。如張良的善謀,項羽的勇猛、劉邦的奸詐,韓信的多智,商鞅的刻薄,李斯的貪利、李廣的善射等。這是因為司馬遷恰當地運用了一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謀篇佈局,匠心獨運

專升本語文考試必備文學常識,提分必備!

(3)強烈的抒情性

(4)語言雄渾、樸拙有氣勢感和韻律感

26、漢賦分為騷體賦、散體賦(漢大賦)、和抒情小賦三類。

抒情小賦,內容上側重於抒發憤世嫉俗與表現個人放心求志,形式上篇幅短小,不用問答體,通篇用韻文。代表作有張衡《歸田賦》,表現的是對世事的厭倦和對恬淡生活的追求,如"超塵埃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苟縱心物外,安知菜辱之所如?"它一掃漢大賦那種鋪採摛文、誇張堆砌的手法,用短小精悍的篇制和優美樸素的語言,集中抒寫自己的懷抱。作者的苦悶、不滿、追求和意趣貫穿全篇。《歸田賦》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現存東漢第一篇完整的抒情小賦。它的出現預示著漢大賦的時代即將過去,預示著抒情小賦將以獨立的體式在賦壇上佔有一席地位。

27、樂府原是古代音樂機關的名稱。最早設於秦朝。漢樂府原指漢代的音樂機關。據記載,漢武帝時的樂府開始採集民間歌辭和樂曲。六朝時,將樂府採集和創作的樂歌稱為樂府,於是"漢樂府"就由漢代音樂機關的名稱而兼為一種詩體的名稱了。


免責聲明本人所發佈內容,均來自於網絡,並不代表本人觀點、立場,本人也不為其真實性負責,只為傳播網絡信息為目的,如有異議請及時聯繫,本人將予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