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節日、紀念日及民族傳統節日開展教育活動總結

重要節日、紀念日及民族傳統節日開展教育活動總結

重要節日、紀念日及民族傳統節日開展教育活動總結

我校有一支朝氣蓬勃、樂於進取、勇於創新、積極合作的德育隊伍。我們在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大勢渲染德育教育氛圍,烘托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族精神,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活動,讓德育工作適時走進課堂,走進每一個師生的心裡。充分利用我國的重大節日,紀念日為載體開展活動。

一、加強加深了師生對我國節日的認識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風俗,眾多的民族節日,都是有待挖掘的文化寶藏,而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和文化標籤,然而當我們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時,人們也多多少少冷落了傳統節日,丟失了對文化傳統的記憶,作為一箇中國人,真的不知道中國節日的由來,記不清中國傳統節日的時候,那就真的忘本了,也就枉做了一名中國人了。

二、加強了組織和領導

鑑於以上想法,我校成立了節日中重大活動領導小組並立即付諸於行動,組織開發落實德育校本教材,由政教處和團委專門負責和安排,其實,一年365天,還有許多印有"中國"標籤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這些傳統節日折射著古老的中國文化,象徵著豐富的華夏文明,閃耀著龍的傳人無窮的智慧,教本教材的字裡行間、插圖說明,無一不是讓同學們更多地瞭解自己國家的國情,瞭解世界,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使我校德育工作有的放矢地滲透到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之中。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今年以來,我們學校統一部署,借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的有利契機,充分發揮傳統節日和革命紀念日在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中的載體作用,精心策劃、用心引導,把傳統節慶活動和革命紀念日的紀念活動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交叉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培育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使節慶活動內容健康,形式多樣,特色鮮明。

(一)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期間,以"講平等、重親情、促和睦"為重點,緊緊圍繞"尊老愛幼、夫妻和睦、鄰里團結"三個方面,著力打造良好的家庭關係和鄰里關係。深入開展"我向父母獻孝心四個一"家庭實踐活動,廣泛開展"靠道德傳家,贏鄰里讚譽"實踐活動,引導開展爭做"五好家庭成員"活動,促使廣大師生自覺營造和睦共處的生活環境。

(二)是 "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紀念日期間,以"懂感恩、比奉獻、創事業"為重點,緊緊圍繞"銘記歷史、奉獻社會、創業回報"三個方面,重點加強對師生的革命傳統教育和創業能力培養。教育引導大家弘揚革命傳統、永葆進取精神。

(三)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學記》中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正是借學校開發節日由來校本課程的契機,教師們義無返顧走上一條"博學而篤志"的經典學習之旅。對於《節日的由來》教學內容,教師不單單要會教,還要有更多的知識儲備。每位任課教師堅信:"學習活動是潤澤人的一生中最積極,最有意的生命過程。"我們已經進入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對於每個人來說,學習是一生一世的事,學習是生活,學習是工作。在每節課前都應自覺主動地學習、收集。例如:我校教師在上《春節》的由來時,教師不光講了過年的由來,而且還向學生介紹了有關過年的習俗,象:講年、送灶神、貼門神、貼對聯、食年夜飯、祭拜祖宗、守歲的故事,同時為了配合過年的歡樂氛圍,教師又和同學一起詠起宋朝王安石的《元日》詩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只有通過對教師的培訓才能使教師積蓄豐富的文化內涵,才能在講臺上教態自若、出口成章、談吐高雅、駕輕就熟、創設濃郁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氛圍,同時也提升了教師自身的文化底蘊。

總之,重要節日、紀念日是對學生進行主題教育的好機會和載體,為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濃厚育人氛圍,本學期我校開展節日、紀念日主題教育活動。活動基本做到了人人參與宣傳,在班主任的組織下,發揚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性,承擔校門口有關節日、紀念日宣傳報的設計、製作、展示等預期效果。今後我們還將不遺餘力的把此項活動開展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