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垃圾人


遠離垃圾人


01


一大早,我正在處理一些瑣事,突然,寫字檯上的手機震動了起來。


低頭一看,原來是那位新加我微信的讀者——X大學的一名老師兼作家,李女士。


其實,我很少接陌生人的電話,不過,對於前輩的“光顧”,可不敢輕易造次。


李老師說,她起初在某個群看到我的文章,感同身受,於是毫不猶豫地加了我,此時又“冒昧”地撥通了語音電話。


我受寵若驚,連連回應:“沒事沒事,謝謝您的喜歡。”


之後我們聊了很久,關於出書,關於生病,關於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總之,我正在經歷的坎坷,好像她都一一經歷過,因而也比較有共鳴。


談及過去半年的遭遇時,李老師鼓勵我說:“生病期間,是自我蛻變的最佳機會。我曾經摔斷腿在家裡待了三年,也正是那段時間,讀了很多書,出了不少成果,希望你也正視這段經歷。”


我聽罷很受用。


寫公眾號的日子裡,我有時會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詆譭和攻擊,當然,時不時也獲得不少春風化雨的鼓勵和支持,有失有得,再尋常不過。


現實生活中,你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歡,也不會被所有人討厭。就像老話說的:“狼養不熟,蛇暖不熱,狗喂不飽,人討不好。”


所以,只需“伺候”好支持你的人,也就夠了。


遠離垃圾人


02


從二零一四年至今,我先後建過許多個微信群。作為一名資深群主,我見過太多的進進出出,有人滿懷欣喜而來,也有人一腔失望而去。


從前,我會經常在群裡看到有人吵架,一撮人聊著聊著突然惱羞成怒,於是相互攻擊,髒話滿天飛。每每這時,作為群主的我不得不出來調停,費勁口舌。


不過,近來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某些群友會悄悄給我發私信:“群主,我退群了,跟你說一下。”想都不用想,肯定是群裡出了老鼠屎。一看果真如此。


我問退群的小夥伴:“明明是別人的錯,但為什麼退群的是你呢?”他們的回答大同小異:“不想跟'垃圾人'廢話,我知道我吵不贏他,所以遁了。”


從前,我一直覺得在群裡吵架是件很愚蠢的事情,所以,如今看到有人選擇主動退群,也不覺得有何不妥。正相反,他們能在退群之前知會我,我已經挺欣慰了。


為什麼要跟垃圾人較勁呢?你吵贏了他們又怎樣?其實,對稍微有點追求的人來說,吵贏他們不會有任何快感,但 要是吵輸了,必定滿腹憋屈。


所以,三十六計走為上——沒啥毛病。


遠離垃圾人


03


《論語》中有個“三季人”的故事說:


一大早,子貢在打掃院子,突然來了位不速之客,說想請教孔子。子貢問他想請教什麼,他說,是一個關於時間的問題。子貢說,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


於是,一場激烈的爭論就此展開:


“那你說說一年有幾季?”客人問。

子貢笑答:“四季。”

“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四季!!!”

“三季!!!”

……


爭了好半天,誰也說服不了對方,倒是把孔子引出來了。子貢想讓老師評理,沒想到,孔子觀察了一陣卻說:“一年的確只有三季。”客人聽罷,大笑而去。


客人離開了,子貢懵圈了:“一年明明有四季,怎麼您剛才說三季呢?”


孔子捋捋鬍鬚,意味深長地說:“此時非彼時,客碧服蒼顏,田間蚱爾,生於春而亡於秋,何見冬也?子與之論時,三日不絕也。”


意思是:這時和剛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綠衣、面容蒼老,它分明是田間的蚱蜢。蚱蜢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經歷過春、夏、秋三季,哪裡見過冬天?你跟這樣的人就是爭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


可見,爭論也是要看對象的。對於不講理的人,你想用道理說服他,那等同於對牛彈琴,不如順著他,送走他,免得互相都鬧心。


郭德綱在《大叔小館》裡說:“藝人就如同炭,一半黑時還有骨,十分紅時便成灰。你看它著了一半的時候,黑不溜秋,但它是硬的,它還有東西,等你紅透了就成灰了。


藝人如此,普通人何嘗不是?


很多時候,你並不需要扒光自己給所有人看——因為,赤裸無法證明清白,只會給他人徒增笑料;你也無需討好那些不喜歡你或惡意抹黑你的人——因為,即便你周身鍍了金,也依然有人看不慣。


換句話說,別把自己太當回事,也別把他人的指摘太當回事。


如果你把自己太當回事,就免不了總要勞神費心去證明自己;如果你把他人的指摘太當回事,就容易失去主心骨,活成自己厭惡的模樣。


你沒那麼多觀眾,也不需要那麼多戲份,所以,盡力活得像自己一點就OK了。


*魏漸,青年作者,專注個人成長分享,微信公眾號“未見”,ID:weseer。多次被人民日報、十點讀書、思想聚焦、LinkedIn等轉載。合作請聯繫微信:wawadia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