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才子偏愛露天上廁所,自稱領略自然景色,有益莊稼,一舉多得

文人才子,大都有自己的嗜好。汪曾祺喜歡喝酒,經常醉到路邊,魯迅嗜煙如命,手不離煙。

而對於吳稚暉來說,他唯獨喜歡大自然,即便在排便時亦是如此。

文人才子偏愛露天上廁所,自稱領略自然景色,有益莊稼,一舉多得

一、外婆當衣換錢,給他新衣

吳稚暉,出生清末年間,祖上時代都是農民。按照士農工商的排布,到了吳稚暉這一代,終於開始求學讀書。但是老天沒有眷顧這個農民之家,吳稚暉6歲時,母親去世。

因為家貧,母親下葬時沒有棺材,只在身體下方墊了幾層稻草。外祖母不忍見吳稚暉年幼無人照顧,便把吳稚暉接到家中撫養。只不過,外祖家中也不富裕,剛剛夠三餐吃飽而已。

7歲那年,外祖母耗盡家中資產送他進私塾。雖然入學年份稍晚,但吳稚暉天資聰慧,一點就透,很快便趕超同齡孩子。

文人才子偏愛露天上廁所,自稱領略自然景色,有益莊稼,一舉多得

或許是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吳稚暉自小懂事,放學回家便立馬幫著外祖母幹活。為了貼補家用,外祖母時常幫人洗衣,吳稚暉知道,這是在為他攢學費。

隨著外祖母年紀越來越大,能做的活也越來越少,家中情況也越來越差。到十五歲之時,吳稚暉經常穿著破爛衣服上學,有時候更是一天吃不上飯。

文人才子偏愛露天上廁所,自稱領略自然景色,有益莊稼,一舉多得

因為成績優秀,十八歲那年,吳稚暉成功應聘私塾老師,終於可以緩解家中經濟壓力。但是,等待第一個月工資之前,吳稚暉先要去上班,而他連一件像樣衣服都沒有。

於是,外祖母便偷偷當掉自己年輕時候的外衣,給吳稚暉買了一塊布袍。這才使得吳稚暉能穿著一身整齊的衣服上講臺。

在私塾教書時,吳稚暉教書之餘,還不忘精進學問,經常去聽其他老師講課。不久之後,他又轉入江陰南菁書院繼續求學。

文人才子偏愛露天上廁所,自稱領略自然景色,有益莊稼,一舉多得

二、一生只認真理,不肯調和

吳稚暉一生尊師重教,尤其尊重聖人先師孔子。有一次,他與同學從孔廟邊路過,見一位知縣坐著轎子大搖大擺經過,頓時生氣。

對於讀書人來說,知縣此等行為便是“非聖無法”,應當受到譴責。可畢竟身份懸殊,一個是知縣,一個是窮學生,吳稚暉也沒辦法懲處他。

文人才子偏愛露天上廁所,自稱領略自然景色,有益莊稼,一舉多得

於是,年輕氣盛的吳稚暉,拿起路邊石頭迅速丟向知縣。被打中的知縣心中大怒,直接把吳稚暉帶回衙門。後來,經過書院調停,吳稚暉才被釋放。

那時候的吳稚暉,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反抗精神,只覺得自己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即便因此被知縣教訓一番,他亦不會有絲毫後悔。

從踏入江陰南菁書院那一刻起,吳稚暉便將院長的八字真言——“實事求是,莫作調人”,奉為圭臬。他這一生,只認真理,絲毫不肯調和。而這一次,他敲打知縣,也只是跟隨自己本心而已。

文人才子偏愛露天上廁所,自稱領略自然景色,有益莊稼,一舉多得

除此之外,吳稚暉還有一個只隨本心的嗜好——露天排便。

在現代人看來,露天排便不僅有礙文明,更有傷風化,嚴重者可能入警局。但是在吳稚暉看來,只要在無人之處,這便是極美的事情:

“不但自己能在排便時領略大自然間的景色,而且能使土壤肥沃,有益於農稼。”

有人說,吳稚暉如此習慣,與他祖上時代為農有關。

文人才子偏愛露天上廁所,自稱領略自然景色,有益莊稼,一舉多得

三、平民生活,方有樂趣

來自民間,方知民間疾苦。

儘管後來的吳稚暉,已經成為名人,成為高位者,言語舉足輕重,但他堅持信念始終不願為官。

晚年時候,他已經不愁吃穿,但依舊喜歡,穿著破布衣服走在田野間。

文人才子偏愛露天上廁所,自稱領略自然景色,有益莊稼,一舉多得

這一年,吳稚暉已經八十多歲,他來到街頭,徒步走了十多里地,身後的護衛都差點跟不上。在街頭,他如普通百姓一般坐在茶館,閒看別人的家長裡短。

偶爾有時候,他也會被人認出:“您莫非是要人吳稚老?”

此時的吳稚暉只會笑笑:“無錫糟老頭,面孔都是一個樣的,你不要認錯人。”

那人見他聊天時沒有半點架子,又深諳民間風俗,如此談笑風生,應當是個普通人,也就此作罷。畢竟一般高位者,出門均是大排場,哪裡能如此平易近人?

文人才子偏愛露天上廁所,自稱領略自然景色,有益莊稼,一舉多得

其實,他不知道,吳稚暉經常這樣走在民間,只帶一兩個護衛。

因為在吳稚暉心中,身居高位者,要想真正做些有益處的事情,就必須瞭解民眾、瞭解生活。

而對於吳稚暉本人來說,只有接地氣的民間生活,才是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