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末代女王-慈禧太后(續2)

解讀末代女王-慈禧太后(續2)

就這樣,不滿四歲的載湉搖身一變,成了皇帝。他在睡夢中被抱走,接入養心殿時還在呼呼大睡。

1875年1月,載湉登基,慈安、慈禧再次垂簾聽政。這一年,她啟用左宗棠出兵西北,打響了收復新疆的戰役。1864年,英國、法國支持阿古柏率軍入侵新疆。1871年,沙俄佔領伊犁九城“曉示伊犁永歸俄轄”。此時日本入侵臺灣,西北和東南同時告急,官員們針對兩個地區的問題發生了分歧。李鴻章為首的多數派主張放棄新疆;左宗棠為首的少數派要求收復新疆。此時,只有文祥和湖南巡撫王文韶二人支持左宗棠。慈禧果斷採納左宗棠的建議,支持他率兵西征。左宗棠帶著口破棺材義無反顧地上路了,最終在1878年收復除伊利外的新疆失地,保住了一百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這期間,慈禧一直在努力給光緒帝洗腦,使他忘掉自己的親生父母。不給飯吃,不給看病,毒打臭罵,試圖制服這個只有三四歲的小男孩。難怪醇親王知道自己兒子中選後會嚇暈過去。誰家的兒子不是自己的心頭肉?他肯定清楚光緒進宮後會受到怎樣的待遇。因為不是自己的親兒子,慈禧也不心疼,致使光緒因為營養不良身體一直非常虛弱,因為得不到關愛,心理一直十分壓抑。

1881年,慈安暴亡,卒年45歲。慈安的突然死亡,這給慈禧帶來了無盡的猜疑。坊間傳言,慈安是慈禧害死的,版本有四種。第一,慈安吃了慈禧送的糕餅後中毒而死。第二,喝了放有毒藥的湯後中毒死。第三,太醫在慈禧的授意下不對症下藥致死。第四,因為跟慈禧吵架被侮辱,吵不過就吞鼻菸壺自盡。

慈禧為什麼要害死慈安?如果真是為了權力她早就可以除掉慈安,為什麼非要等到20年後才動手?慈禧可不是耐著性子忍著火氣不發作的人。除非她們兩個之間出現了根本的利益衝突,達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但從20年她們兩個的合作來看,非常默契。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一個表現得仁慈忠厚,一個表現得狡猾凌厲。慈安的存在為慈禧設置了一道緩衝區,她出面對付那些對慈禧不滿的大臣們,比慈禧自己動手效果好得多。以慈禧的精明,她不會看不出這一點。慈安是她手裡最好用的牌。

解讀末代女王-慈禧太后(續2)

《崇陵傳信錄》記載,咸豐帝臨終時留下一份遺詔給慈安,要她看著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則已,否則汝可出此詔,命廷臣傳遺命除之”。但老實的慈安卻將此事告訴慈禧並當著慈禧的面將遺詔燒掉。這份遺詔如果按常理推理應該是不存在的。咸豐帝死前曾經想過效仿劉徹,但自己都不忍心下手。他會把這個任務推給明知道是心慈手軟又沒有權力慾望的慈安嗎?他認為慈安會比他自己更有能力除掉慈禧?即使是他留了一手,想讓慈安制約慈禧,那麼慈安會不會把遺詔燒掉?既然是兩個人秘密地當面鼓對面鑼燒掉了,野史的作者難道是隱身在旁邊看見了?他怎麼知道密詔的內容和兩人之間的動作?野史的一些說法都是道聽途說,貌似很逼真但經不起推敲。

還有野史說的繪聲繪色,慈安未死之前,慈禧忽然得病,貌似很嚴重,還下詔讓各省督撫推薦好醫生。李鴻章、劉坤一、李瀚章等都把有名的醫生送進了宮。慈禧生病期間,慈安單獨聽政。在她臨死前一天早上,還召見奕欣、左宗棠、王文韶、李鴻藻等。左宗棠聽說慈安死了,連連跺腳,“這才好好的,朝晨召見軍機,慈容和怡,毫無病態,不過兩頰微赤罷了。怎麼半日工夫,就崩了?”依照慣例,太后有病要傳御醫,必須先知會軍機處。醫方藥劑都得軍機處檢視。慈安得病軍機處卻一點都不知道。於是猜測跟著就來了。有人說慈禧裝病,慈安去探病的時候,發現慈禧床上躺著名伶楊月樓。這把她惹毛了,立即把戲子給砍了。慈禧十分沒面子,下藥把慈安毒死了。慈禧會裝病不上朝幾個月之久嗎?她可對權力視之如命。既然她放心讓慈安一個人臨朝不怕自己被黑,那何必為了一個男人跟慈安翻臉。況且,楊月樓一直活得好好地,沒有死在宮中。

解讀末代女王-慈禧太后(續2)

那慈安和慈禧之間有沒有不和諧的地方?有。主要的問題有三個:

其一,慈安和奕忻走得比較近。奕忻經常拿嫡庶有別來打壓慈禧。1881年的慈禧和奕忻已經過了蜜月期,兩個人的關係開始走向破裂。不過慈安是否活著,並不影響慈禧對付奕忻。她對奕忻一直採取既打壓又拉攏的策略。

其二,給同治娶的皇后阿魯特氏是慈安看中的。同治和慈安的關係甚至比他跟慈禧還親近。當年在熱河,兩宮太后和八大臣掐架的時候,同治被嚇得往慈安懷裡鑽,而不是去擁抱慈禧。這說明慈安視同治為己出,非常關愛。他們兩個行動一致,非要娶阿魯特氏,肯定會讓慈禧不滿。兒子竟然敢忤逆她的意思,把她的好心當驢肝肺。但從最後的結果來看,這不是原則性問題,慈禧還是接受了阿魯特氏做皇后。同治死後,阿魯特氏殉葬,這點恩怨也就隨風而去了。慈禧不至於要到6年後來翻舊賬,跟慈安過不去。

其三,慈禧的心腹太監安得海被慈安、奕忻和同治帝三人合謀給殺了。在熱河的時候,慈禧使用苦肉計把安得海趕回北京給奕忻報信,立了大功。這傢伙非常聰明,狡猾奸詐,也喜歡搬弄是非,氣焰十分囂張。慈禧當權後,安得海總是在她面前說奕忻壞話,使慈禧削掉了奕忻的議政王職務,惹毛了奕忻,他看出安得海憑藉自己的影響在干預朝政,就對自己的親信說“不殺安得海,不足以對祖宗、振朝綱”。載淳也十分厭惡安得海。某次因為點小事罵了他。安得海竟然跑去跟慈禧告狀,慈禧掉過頭把載淳罵了一頓。載淳自己動手做了個泥人,然後砍斷腦袋,說“殺小安子!”

1869年,安得海得到慈禧的允許,自稱欽差,身穿龍衣,派頭十足地下廣東遊玩。載淳、奕忻和慈安聽說後,密令山東巡撫膽子賊大的丁寶楨殺掉安得海。丁寶楨派出兩路人馬追趕安得海將他抓獲,然後以太監違反規定私自出京又沒有上頭通報的理由,在自己的地盤上殺了安得海,隨從20幾號人全部砍頭。慈禧聽到信大吃一驚,趕緊跟慈安、奕忻、軍機大臣和內務府大臣研究。結果大家出奇的意見統一,認為安得海違反祖制,私自出京,殺得好。慈禧沒辦法只好補發一個通知要求捉拿安得海,其實他已經死了。

從這件事看,慈安和奕忻、載淳三人跟慈禧是有權力爭鬥的。但是安得海的死也給慈禧澄清了一個謠言。當時民間傳說安得海是假太監,並且跟慈禧有貓膩。安得海死後被丁寶楨暴屍以證明他是真太監。慈禧跟太監通姦的罪名被洗清了。丁寶楨殺了安得海後慈禧並沒有對他打擊報復,反而官越升越大。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件謀殺案的主謀是載淳,不是慈安。死了個親信卻換來自己的清白,慈禧也沒必要嫉恨慈安。

那慈安是怎麼死的?清史專家徐徹先生經過考證,認為慈安是腦血管疾病,很肯能是中風或者腦溢血急性發作。從《翁同龢日記》記錄的慈安的病症和用藥情況來看,應該是此類病。慈安死後,慈禧馬上召集重臣察看屍首然後以太后規格下葬。並不是像野史所說用葦蓆一卷就了事了。

慈安死後,慈禧一人大權在握,首先讓她看著不順眼的,當然是奕忻。機會說來就來。1881年,法國進犯越南,企圖把越南作為跳板進軍西南。一直活躍在西南的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應越南的請求阻擊法軍。對於黑旗軍,清政府一直採取打擊的做法。此時,慈禧極為靈活地轉變策略,暗中支持黑旗軍援越抗法,通過保藩來固邊。但是被稱為“鬼六子”的奕忻,對慈禧的苦心並沒有領會。他喜歡談判,凡事都想通過割地賠款來換個安寧,對慈禧備戰固邊的指令敷衍了事。慈禧對他的這種態度極為不滿。北寧打了敗仗後,慈禧大怒處理完前線作戰不利的將領,接著拿奕訢開刀。1884年,慈禧將他一擼到底,趕回恭王府喝茶養病,“家居養疾”,不準過問國事。奕訢的全班人馬全部被開,包括寶鋆(yun)、李鴻藻、景廉等人。雖然後來仍然簽訂了《中法條約》,但是要知道這是近代史上唯一一個不割地不賠款的條約。

解讀末代女王-慈禧太后(續2)

到此為止,政府上下沒有誰敢跟慈禧說個不字,她也開始走下坡路。她喜歡享受和排場。據說每次吃飯都要上100盤菜。每天兩次品茶時間上的小吃至少也有20碗菜。她喜歡吃豆芽,就需要專人一根兒一根兒地摘豆芽—把豆芽根兒上的須全部摘掉,同時,還不能弄斷豆芽的本身。她泡茶的水是當天從玉泉山運來的泉水;所飲的花茶是剛採摘的鮮花。她最讓人詬病的有兩件事,在戰事不斷的時候大修頤和園和過60大壽。以至於有人把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以及甲午戰爭的失敗,都歸罪於她。引來罵名的是說她挪用了三千萬海軍衙門的白銀全部用於頤和園工程,導致北洋水師戰敗。

這個傳言是梁啟超在他的《瓜分危言》首先提出,“群臣競奏請練海軍,備款3000萬……頤和園工程大起,舉所籌之款,盡數以充土木之用”。現存的史料記載,頤和園的確挪用了海軍衙門經費,共計400餘萬兩。海防捐357萬兩。此時北洋海防的經費都有穩定保障,每年約137萬兩。頤和園工程耗費民脂民膏,動用軍費是荒唐可恥的。但主謀不是慈禧,而是光緒他爹醇親王奕儇,為的是給慈禧安排晚年住所,讓光緒親政。挪用的款項通過海關關稅和各省徵收的土藥厘金在甲午戰爭前大多已經還清。

解讀末代女王-慈禧太后(續2)

甲午戰爭的失敗和清朝的覆滅,不是幾個工程能辦到的。其實真正把清王朝推向風雨飄搖,讓洋人趁虛而入的是太平天國,這場起義削弱了中央政府,導致地方擁兵自大,財政調度失靈,讓清王朝嚴重傷了元氣。話又說回來,慈禧挪用軍費搞排場實在是有點醉生夢死。前期的英明果敢已經不復存在。

1894年,慈禧舉國興辦規模宏大的壽宴。在國家油盡燈枯的時候,是不是要收斂私慾,同仇敵愾,奮起抗敵?她的確是主戰的,“不準有示弱語”。但還是將她的60大壽列為清廷壓倒一切的任務。有人建議停止頤和園工程、停辦點景、移作軍費時,慈禧說“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可能是想借60大壽撐門面,向洋人示威。但是這也太幼稚太天真了。前線已經吃緊,戰爭一觸即發。軍費都只能靠外國貸款,哪裡有錢過大壽。她再次從軍餉中提用100萬兩,從鐵路經費中挪用200萬兩,攤派298萬兩來籌辦自己的生日。這些還都是賬面的。《翁同龢日記》描繪她生日當天的狀況,“濟濟焉,盛典哉!”就在這一天,日軍攻佔大連。慈禧正在宮裡輕歌曼舞,大吃大喝,還接連賞戲三天。最後導致空前屈辱的《馬關條約》簽訂,賠款2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後以銀3000萬兩贖回),澎湖列島等;開放4個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礦設廠。這次慘敗,慈禧必須負主要責任。日本選擇在這一年發動戰爭,就是知道她60大壽肯定不願意打仗會委曲求全。洋人們一看軟柿子好捏,都紛紛伸手來打家劫舍,“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解讀末代女王-慈禧太后(續2)

這時,光緒已經親政了九年,但實際上還是慈禧說了算。“朝廷大政,必請命乃行”,光緒帝從頭到尾都是她攬權的一顆棋子而已。光緒入宮就註定了他的杯具人生。不僅是個政治傀儡,私生活也完全被姨媽慈禧牢牢控制。他的皇后和妃子都是慈禧給選的。這個皇后不是別人,是慈禧的弟弟桂祥的女兒。不僅長得醜,還又瘦又駝背。慈禧把侄女嫁給外甥,無非就是想親上加親,牢牢控制光緒。作為補償,慈禧給光緒娶了兩個妃子—瑾妃和珍妃。珍妃長得漂亮端莊,也十分聰明,讓光緒獲得一點安慰,倆人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

光緒對姨媽密不透風的控制十分反感,無時無刻不想擺脫她的控制。1898年,他借力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推行新政。真正的目的是想奪回屬於自己的皇權。慈禧一開始其實是支持變法的,她知道甲午戰爭敗由她而起,也想通過變革謀求出路。變法前,她對光緒說,“變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納曾國藩議,派子弟出洋留學,造船制械,以圖富強也。”“苟可致富強者,兒自為之,吾不內製也。”事實也的確如此。某種程度上講慈禧是開明的。乾隆閉關鎖國,她開始對外開放;康熙乾隆大搞文字獄,慈禧卻把禁書《紅樓夢》刷在臥室當壁畫,報紙就是在她統治時期出現。康熙乾隆禁止採礦,怕把大清龍脈挖斷;慈禧支持奕搞洋務運動;此外,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廢除八股文,建立學校,引進西方法律,廢除八旗制度,廢除女人裹腳制度的都是慈禧。她執政的思想比清朝任何一個皇帝都先進,接受新事物的胸懷也比同時期的很多大臣都開闊。

解讀末代女王-慈禧太后(續2)

既然如此,為什麼她要干涉變法?問題的關鍵是,光緒和康有為的這劑藥下得太猛太狠,本來已經積弱的政府根本受不了。這幾個閉門造車的年輕書生一百天內下了一百多份公文,想在一個禮拜就大功告成,跑步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這麼猛烈的變革立刻帶來了整個社會的強烈震盪,政府上下罵聲一片。就好像一個病入膏肓的老人,一天灌他幾十副藥不是想讓他死嗎?他們這麼一折騰,朝廷幾乎陷入崩潰。崩潰的結果是什麼,發生內亂,國家分崩離析。慈禧不能讓這種事情發生,她必須出面收拾變法帶來的爛攤子。而且,她也不能容忍光緒藉機奪權的行為。於是,光緒被囚禁,六君子被砍頭,局勢得到穩定。在處理了變法的主要成員後,她沒有開倒車,而是繼續推行部分合理的新政措施。

此後不久發生的義和團起義,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但是口號裡的“殺一龍二虎三百羊”,龍特指的是光緒皇帝。這也說明光緒的變法已經危害到了社會底層草根們的生活。義和團的排外性和忠君性,得到了慈禧的歡心。她支持義和團對付洋鬼子。這又引起了洋人的極度不滿,於是八國聯軍組建。他們要教訓一下不聽話的慈禧。慈禧決定宣戰,但是這個宣戰令並沒有交付到聯軍手裡,只是在自家人裡說說而已。

慈禧雖然有心對付外國人,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她有太多自身的侷限。處在社會大變革時代,她的知識、素養和軍事指揮能力都不足以應付快速變化的局勢。她缺少對國際局勢的瞭解和對國家整體走向的明確判斷。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她敗得一塌糊塗,只好帶著光緒等皇族再一次“巡狩”。打不過就學乖低頭求饒,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簽訂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條約》。這份和約讓中國人恨得鋼牙咬斷,把簽字的李鴻章和籤批的慈禧都罵成賣國賊。但是,要知道“弱國無外交”,一個積貧積弱的戰敗國處在弱肉強食的時代裡,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能力,能怎麼樣?李鴻章簽完條約就大口吐血不久死去。要說他崇洋媚外,妥協投降,恐怕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是慈禧的確有推卸責任,賣國以避免被洋人追究為戰爭禍首的罪行,是她永遠也抹不掉的恥辱。

解讀末代女王-慈禧太后(續2)

1902年初,慈禧與光緒帝回到北京。此時的光緒仍然被囚禁,但心情截然不同了。他最寵愛的珍妃已經被慈禧讓人推入井中淹死。珍妃這個心眼比較多,常常拿錢打點下人籠絡人心。手裡沒錢就受賄賣官。她借自己受寵的機遇,竟然連道員一級的官也敢賣(慈禧的爹惠徵也不過是個道員)。最後弄了個文盲當道員被慈禧知道了。她的小聰明讓慈禧又恨又怕。1894年,瑾妃、珍妃姐妹兩個都降為貴人“以示薄懲”。珍妃被幽閉冷宮,不能與光緒見面。巡狩前,慈禧讓人把珍妃推進井裡淹死。光緒超級鬱悶,慈禧也不得安生。她在巡狩的時候天天做珍妃索命的噩夢,回宮後讓人把屍骨打撈出來入棺下葬。

解讀末代女王-慈禧太后(續2)

1901年初,慈禧決定推行新政,包括改革官制和刑律、整頓吏治、編練新軍、興辦商務、振興實業、興辦新式學堂等內容。她想要革新以挽救正在死去的清王朝。在經濟革新進行了4年後,又開始謀求政治變革。1905年,慈禧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國憲政。1906年,宣佈預備立憲,複製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它的確存在加強皇權的缺陷,但這是她的歷史侷限性。她不可能革自己的命,要立憲也必須一步一步來。

一個年近古稀的老太太能有這樣的魄力,已經不容易。慈禧的這場新政,問題也出在步子邁得太快太大。日本的明治維新用了20年,慈禧卻想在8年內完成一攬子變革。過激的變革導致局勢不穩,最終導致清朝滅亡。

慈禧有時無知得可愛。她討厭火車頭的轟鳴聲,怕鳴笛聲敗壞紫禁城的風水,就讓太監們挽著黃緞子織成的繩索拉著六節火車車廂跑。這輛太后專列前面有兩隊太監手持幡旗在鐵道兩旁引導,後面跟隨著一些侍奉的太監。她坐汽車時,讓司機跪著開車。她相信修鐵路會破壞大清的氣數。當然,這些是真正的時代侷限性。

解讀末代女王-慈禧太后(續2)

1908年,被囚禁在瀛臺的光緒突然死亡。一百年後的2008,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通過頭髮化驗證實光緒死於急性砒霜中毒,證實光緒是被人毒死,讓各種爭論落幕。問題是,誰毒死了光緒。

《清稗類鈔》中的清代筆記認為,慈禧病危期間,害怕死後光緒重新執政,讓太監將他毒死的。在慈禧死前,曾給光緒一點權力讓他接觸一些敏感問題,比如官員任免。但這時有個事情讓慈禧起了殺心,害怕光緒會在她死後推倒重來。那就是戊戌變法的王照回國,光緒念及舊情,請求慈禧放過王照。要知道維新人士已經成為慈禧的死對頭,光緒這樣做出賣了自己的立場,慈禧害怕他會清算。當時政府上下,皇宮內外,還都攥在慈禧手裡,也只有她有條件殺了光緒。

更讓人起疑的是,光緒頭天前腳死,她後腳就跟去了。這總讓人覺得是她明知道自己大限已到,讓人毒死光緒免除後患。在日本外務省的檔案裡發現,伍廷芳曾經對日本公使說,慈禧駕崩時肯定會謀害皇上;啟功先生也說他的曾祖父光緒是吃了慈禧派人送去的酸奶而駕崩。

還有幾種說法,比如溥儀的《我的前半生》認為是袁世凱將光緒帝毒死;德齡聲稱是李蓮英怕光緒翻舊賬下的狠手;被列為嫌疑犯的還有崔士貴、隆裕皇后和奕劻。這幾個人中隆裕皇后的嫌疑也比較大。在慈禧病重時她掌管後宮,而且打理得井井有條。光緒被囚禁後也只有她能夠到瀛臺陪伴,醫生開的藥都必須經她的手。光緒一直冷落她寵愛珍妃,甚至把珍妃的死記在她頭上。隆裕皇后可是個心狠手辣的主兒。光緒活著對她不是好事。難保她不會鋌而走險。

光緒死後,慈禧反應很快,立刻任命醇親王載灃的兒子年僅3歲的溥儀為帝。第二天,慈禧病死,享年74歲,葬於河北遵化定東陵。

解讀末代女王-慈禧太后(續2)

就要入土為安了,她還是不得安寧。傳說慈禧在生前檢查自己陵墓的施工進度時,發現牆壁上有個壁虎雕刻,勃然大怒。壁虎又叫守宮。在《神鵰俠侶》中,小龍女被尹志平破了貞操,手臂上的守宮砂就消失不見。守宮砂就是用壁虎製成的。晉代張華的《博物志》記載,“用硃砂餵食壁虎,體盡赤,所食滿七斤,最後焙乾為末,塗於女性手臂內側,終身不滅,有交接其顏色會變淡,不如原先的鮮紅”。漢人通常用這個東西來檢驗女人是否守身如玉。其實李時珍已經駁斥過這個用壁虎做守宮砂的說法,證明行不通。滿人雖然不像歷代王朝一樣在後宮飼養壁虎,但喜歡在皇后、妃子陵寢的丹陛石上暗刻一隻壁虎,用來檢驗她們的貞操,作為“鎮物”。慈禧堅決不允許在自己的陵墓裡出現壁虎,要求重修定東陵,並立刻將那塊丹陛石換掉改成沒有壁虎的石雕.這再次引發了不明真相的群眾對她私生活的猜測。慈禧的緋聞男友總很多,不僅有王公貴族還有外國人。

第一大緋聞男友就是鬼子六恭親王奕忻。野史說,慈禧沒進宮就認識了恭親王,並一見鍾情,情深意濃。後來她被迫入宮做了秀女,但仍與奕訢藕斷絲連,甚至有人懷疑載淳是慈禧與奕忻的私生子。他們前期走得很近,近得讓觀眾們產生聯想。但後期慈禧一直壓制奕忻,這個緋聞多半是捕風捉影。

第二大緋聞男友是慈禧後期的紅人榮祿 。傳說他是慈禧的初戀情人,在慈禧年少時曾救她免被強姦,此後便關係曖昧。榮祿長的“風神俊逸”。德齡的《御香縹緲錄—慈禧後私生活實錄》一書中說,“在慈禧沒有給咸豐選去做妃子以前,榮祿就是伊的情人;後來榮祿仍克盡厥職的做伊的忠僕。他們兩人中間的一番戀愛,卻就此很沉痛地犧牲了。”德齡擔任過慈禧的女官,按理說不應該懷疑她的說法。但是這廝的書商業化炒作過於明顯,屬於慈禧的啃親族成員。為了吸引眼球她捏造了很多子虛烏有的情節被人識破。比如說慈禧坐火車去奉天拜陵,北京到奉天從未開通過鐵路,哪來的火車?這種造假過於明顯的書也就合適拿去騙騙那些沒到過天朝上國的洋人。基於這點,德齡同學的的初戀情人說的真實性大打折扣。

解讀末代女王-慈禧太后(續2)

慈禧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在回憶錄裡說,慈禧出生後家裡請過兩個乳母,其中一位關嬤嬤,也做過榮祿的乳母。這可以說明一點,雖然他們不是表兄妹,但是的確生活在同一個圈子裡。榮祿的女兒瓜爾佳氏,被慈禧收做養女。就是溥儀的生母。溥儀在回憶錄《我的前半生》說,榮祿和慈禧的關係非同一般。他當然不可能公開說自己外公跟慈禧有一腿。估摸著兩人是既互相利用又互相喜愛的複雜關係。

第三大緋聞男友是自爆緋聞的英國作家巴克斯,在他的書《滿州的沒落》裡詳細描述了和慈禧的關係。他20歲時跟隨莫理遜到北京。莫里遜是英國《泰晤士報》當時駐京辦事處的記者,後來做過袁世凱的顧問。王府井大街在海外叫做莫理遜大街。巴克斯爆料說,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後,慈禧開始主動接觸洋人,邀請各國公使和公使夫人進入紫禁城和皇家御苑。巴克斯就這樣闖進了慈禧一湖春水的生活。他年輕英俊、懂中文,立刻讓慈禧拜倒在29歲的他的燕尾服下。兩人秘密交往了6年,慈禧還送給他很多皇宮的寶物。據說,巴克斯持有的泥金《漁樵二十詠》的確是清宮所有。雖然巴克斯有清宮的寶物,並不能證明他跟慈禧有男女關係。說不定是看他能說會道打賞的,也說不定是八國聯軍時期從圓明園搶的。巴克斯的說法可能是商業炒作。

解讀末代女王-慈禧太后(續2)

第四大緋聞男友李蓮英。李蓮英入宮前窮得叮噹響,因為私自販賣硝磺蹲了號子。出獄後開始擺小攤補鞋。經好友沈蘭玉引薦進宮當了太監。小李子手巧,梳頭盤頭十分拿手,弄得漂亮精緻。慈禧看他心靈手巧,一高興打破慣例封為二品。兩人經常並坐聽戲,小李喜歡吃的東西,慈禧都給他留著。因為走得近,外面又像說安得海那樣,傳李蓮英是假太監。這都是好事的人亂掰。李蓮英入宮的時候又不認識慈禧,不淨身哪裡通得過慎刑司的驗身?

解讀末代女王-慈禧太后(續2)

第五大緋聞男友伯彥納爾蘇。話說慈禧某天在頤和園遊玩,遇到內大臣僧格林沁的孫子伯彥納爾蘇。年輕人風度翩翩,慈禧便主動搭訕。後來,伯彥納爾蘇的老爸九門提督伯彥納莫祜發現了這件事,要求兒子跟慈禧一刀兩斷。伯彥納爾蘇把慈禧送的金鐲子砸成兩截,然後自殺殉情。慈禧聽說後,很是傷心處死了伯彥納莫祜,追認伯彥納爾蘇為親王,併為他在僧格林沁的陵墓旁修了一座墓。這件事可以證實為捏造。伯彥納謨祜的長子伯彥納爾蘇是駙馬,指婚的公主是慈禧的外甥女。公主夭折後,納爾蘇又被皇帝指婚給瑞郡王奕志的女兒。1889年,納爾蘇還擔任鑲紅旗滿洲都統,他的兩個女兒一個嫁給雍正的六世孫;一個嫁給了乾隆皇帝的六世孫。

無風不起浪,魯迅也說,“真正的歷史在中國文人的筆記裡”。民間的傳言有添枝加葉誇張的成分,但總歸會有些現實的影子。慈禧二十多歲守寡又大權在握,有幾個情人陪伴很正常,要是沒有,反倒不正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