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第一“背鍋俠”

趙括、戰國時期趙國人,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歷史上“大名鼎鼎”,但他的大名是負面的。"紙上談兵"就是出自該人。但透過重重迷霧看歷史,其實,趙括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背鍋俠”。

長平之戰,趙國先是把廉頗更換讓後人詬病。但根據當時的各種情況來看,換廉頗是必須的。秦、趙兩國在長平大量屯兵,消耗極大。長平之戰前秦國已擁有關中、四川、江漢和河東四大糧食產地,其中主產地關中的土地質量被《禹貢》評為“上上”,而趙國主要糧食生產區包括晉陽為中心的太原盆地和邯鄲為中心的漳滏流域只被《禹貢》評為“中中”。這是趙國農業比之秦國的先天不足。


戰國第一“背鍋俠”

戰國地圖

對峙長期下去,即使雙方不打仗,趙國也得撤軍,秦國就不戰而勝。而廉頗屬於打城池戰的將領,野戰方面確實比不過秦國將領。儘管司馬遷在《史記》裡惜字如金,但還是可以看出戰場局勢對趙軍不利:短短3個月內,趙軍遭遇了一連串失敗,丟失兩道防線,折損“一將六尉”。這個數字意味著趙軍高級將領的傷亡十分慘重。幾十年後,在秦的統一戰爭中,李信率20萬伐楚,被項燕率領的楚軍夜襲擊敗,7名都尉陣亡,已是一場慘敗。可見當時趙軍的傷亡應當非常大,至少損失了幾萬將士。無怪趙孝成王得知戰報後的反應是“怒廉頗軍多失亡”。

長平之戰的失敗是趙王指揮的失敗

一、情報失敗。長平之戰中,趙國換將趙括時,秦國換將白起。趙國並未獲知此消息。責任在於趙國的情報不及時。出征前,趙括對趙王講:“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如果趙括知道對手是白起,他應該不會主動出擊而被圍。可能也會敗,但不至於全軍覆沒,甚至有可能會贏。


戰國第一“背鍋俠”

白起

二、趙王親力親為不夠。秦昭王得知趙軍主力的糧道被截斷,就親自到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及附近地區),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河內郡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諸國的援軍和糧運。秦軍士氣大振。而趙王也曾表示要親征,但大臣認為不妥也就未去,也未到前線犒軍。

三、雙方兵力有差距。史料記載秦國共投入兵力60萬,趙國投入兵力為45萬。如果趙國面臨的是烏合之眾,以少勝多不在話下。可趙國面臨的是“虎狼之師”秦軍,兵力不佔優勢情況下,取勝希望渺茫。

四、趙王沒有給趙括派出得力的副將。趙括被圍後突圍時被亂箭射死,趙軍隨即因缺少主將指揮而大亂後投降。如果此時有一名有能力的副將,即使失敗,也會給秦軍造成很大傷亡。畢竟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秦軍即使贏了,如果遇到頑強抵抗,自身傷亡也會很大。但40萬趙軍放棄抵抗,最後被坑殺!秦軍方面,前期總指揮王齕在後期擔任白起副手,可見即使白起戰死,秦軍也不會潰敗。

所以說:長平之戰,趙國失敗主要責任是趙王。趙括在後勤、兵力、情報都不佔優勢情況下是必敗無疑的,被冷嘲熱諷“紙上談兵”千年,確實有點冤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