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書 第一 更法

更法第一

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秦孝公和商鞅(商鞅本姓公孫,後世叫商鞅是因為秦孝公後來把商這個地方賞賜給了他),甘龍,杜摯(後兩個人就是後來反對商鞅的領袖,也是他們致商鞅到死地,不過後代秦王同樣清算了他兩個的家族)三個人考慮國家發展策略。考慮到現在各方面的問題,想要尋求正確的方法,來通知百姓,國富民強。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錯法務明主長,臣之行也。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秦孝公說:"成為君王不能忘了國家核心利益(剛剛即位),這是我的責任;明確合適的規章制度,分清事物的輕重緩急是臣下的責任。現在我想要改變原來的成規來治理國家,改變百姓原來的陋習禮法(人的習慣錯誤),但是恐怕國家的人不同意我。(此處已知君王有心,這樣才有商鞅發揮的餘地,否則一切免談)

公孫鞅曰:"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驁於民。語曰:'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郭偃之法曰:'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商鞅說:"我聽說:'行動沒有信心不可能完成,做事沒有信心不可能成功。'如果您想要真正卻改變國家陋習,實行改革,完全不應該估計天下人的議論(為上者必須獨斷專行)。何況真正的高人所做的事,當世的人必定不能理解(公司也是一樣,站得高度不同);真正有獨立見解的人的思考必定被普通人嘲笑。俗語說:'愚蠢的人就算事情完成了也不知道成功的根源在哪裡,聰明的人則可以在事還未成之前看清楚未來的方向。百姓,不可以和他們討論怎麼創新改革(公司的螺絲釘們),但是可以和他們一起享受事成功後的喜悅(公司發展成功了,他們可以一起分享)。'郭偃的書上寫到:'談最上面的底層思維時,不和普通人意見相同;成就無可限量功業的事,不和大眾一起討論。'制定規章制度是為了愛護百姓(因為他們的思維沒有辦法管控自己),行為流程的合理化是為了讓事能做好。所以真正的高人可以讓國家強盛,根本不管什麼成法(他只管什麼是合理的)。只要有利於百姓,什麼過去的流程都可以改變(公司也是一樣抓到關鍵)

孝公曰:"善!"

秦孝公說:"好!"

甘龍曰:"不然。臣聞之:'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今若變法,不循秦國之故,更禮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議君,願孰察之。"

甘龍說:"這個說法不對。我聽說:'真正的高人老百姓的習慣不用改變就可以教好,聰明的人不用改變原來的法令就可以治理。'順應百姓原有的習慣去教化,不用什麼費力就可以把事做好(國富民強);根據以前的法令去做,官員習慣,就不會騷擾百姓的生活。如果今天改變成法,不根據以前秦國的延續的法令規章,改變行為流程去教導百姓,我怕天下人都會非議君王,您好好思索一下。"

公孫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製法之人不足與論變。君無疑矣。"

商鞅說:"你的說法,普通俗人的觀點。普通人習慣於故往(不求突破),讀死書的人被自己原有的知識困住。這兩類人只能夠作為法令的執行者,沒有辦法談論就有法令規章之外改變更新的問題。夏朝,商朝,周朝,不同的法令規章卻一樣的稱王於天下。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不同的方法卻同樣的稱霸天下。所以真正明白聰明的人是制定法令規章,愚蠢的人是執行的人;賢德的人改變行為流程,愚蠢的人被行為流程拘泥。被禮法拘泥的人沒有資格談論重要的事,執行法令的人沒法討論改變法令。君王對於變法這件事你不要猶豫了。"

杜摯曰:"臣聞之:'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臣聞:'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君其圖之!"

杜摯說:"我聽說:'沒有百倍的利潤,不改變陳法;新的工具沒有十倍的功用,不去跟換(沒做之前你怎麼知道,關鍵是用多少範圍的總成本去做革新的風險金,這點他沒有看到)我還聽說:'根據以前的經驗不會有大的過錯,按照以前的流程不會有大的麻煩。'(照這種人的思路,無論是國家,公司,個人都是安樂死的結果)君王你好好想想!"

公孫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伏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文、武,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湯、武之王也,不脩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君無疑矣。"

商鞅說:"你說的陳法,各個時代都不同,那麼你照哪一個?每個帝王的行為流程都不同,你又照哪一個?伏羲,神農,只教化百姓不去誅殺,黃帝,堯、舜雖然誅殺但是不過分;到了周文王,周武王的時候,他們有各自按照當時的時代建立法令規章,根據實際的事建立流程。流程,法令是根據不同的時,地,人去制定的;法制,命令(這個是更小層面的)也是根據當時的事的方便達成而設立的;各種器物設備都是為了事的完成而建立的。所以我說:真正管理天下不是一個方法,方便國富民強不必要遵照古法。商湯(商朝開國的),周武王稱王天下都不是遵照古法而成功的,商朝,夏朝的滅亡,也不是他們跟改陳法的原因。既然如此,反對過去做法的並不一定錯,遵照過去做法的並不一定對的多。君王對於變法一事不要猶豫了。"

孝公曰:"善!吾聞窮巷多怪,曲學多辯。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樂,賢者喪焉。拘世以議,寡人不之疑矣。"於是遂出墾草令。

秦孝公說:"好!我聽說小地方來的人少見多怪,學識淺薄的人詭辯多多(格局小的人,為了一己的角度沒有大局的思考);愚蠢的人恥笑的事,真實聰明人看到他們應該去實行的事。那些拘泥於普通人俗見的議論,我不會受之干擾。"於是孝公頒佈墾草令!


引用必究,知識產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