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讀書紀】“社恐”青年如何去探索治癒“認生”

【蘆葦讀書紀】“社恐”青年如何去探索治癒“認生”

讀閱參考書目:《認生的人》


諸葛姣妍與慕容白果為蘆葦蘑菇虛構的人物,便於論說


社恐青年的認生,多發生在線下實景場合,反觀線上,青年交流更為地放的開,較容易切入話題,進行交流。雖有例外,但總體來說,如此這般。


走進書店,慕容白果穿行於書行前,在一處駐足,取出一本鐘意已久的新書,站立試讀翻閱,不多一會兒,諸葛姣妍想要從其站立處過,而然,“請問可以借過麼讓一下麼”、“你也喜歡這本書啊!我看過它部分預告”,這樣的幾句說出口前,也得在心裡復念,要是駐足站立試讀的人“識趣”避讓倒好,否則的話,否則的話,諸葛姣妍往往就擇其旁道而過了,哪怕慕容白果所在處,有她想取拿的書,也想等其走開後再去,先去它處走走瞧瞧。


這是輕度的社恐(當然也不全然,有點不合人意),是認生的一種情況,不得不說,認生,一定程度上在其某一段時間,讓我們與更好的自己,擦肩而過,或是失去了一次長進的交流。

那導致認生的某些原生因素或是定勢思維、慣常思維有哪些呢?

一 非此即彼

諸葛姣妍內心世界異常豐富,雖然與人話語不多,除非有投趣的人,才會慢熱起來,但她看待世間萬物有獨到的見解,明辨是非,卻不陷於單調的非黑即白,非好即壞,在對於一些日常事項上有較好的掌握。

而慕容白果卻有時自己把自己困住,在自己所圈繞的想法裡,固執地認為事物兩方除了對立、正反,就沒有轉變以及其它關係轉變存在,這讓其在對待棘手事兒時,處理的不如人意,而且,還徒增了莫名其妙的非正常壓力。

二 以偏概全

這樣往往也是一些網上評論抒發己見的不足之處。

慕容白果常常以為“以小見大”是決然沒有錯的,從偶然小概率事件,就可以推斷大節,認識到這件事的普遍性,換到任何群體、個人,都會如此,然而這樣把控不好,就會容易有狹隘偏見,以小事而大作文章,看不到對方的另外的閃光點,而這也是某某運動,某某變革始作俑者使用的方式方法,進而借用引導一些民眾為其助勢破竹。

三 心靈過濾

諸葛姣妍有時為了補充自己的知識格局,會讀一些,深度解讀社會現象以及發展歷程的書,亦或是剖析現象極事件的紀實片、記錄片,而這樣在某一段時間段,甚至著迷,在較長時間不能釋懷走出,過度去關注事物消極面,沒有意願去看這事物的積極方面,好在她有清晰的認知的慧根,意識到這問題並在渦旋中走出來。

而慕容白果每當意識到這問題時,就會暫時關閉消極、負面信息接收,讓眼目、耳根清淨一段時間,心情也會好很多。

四 貶損思維

常有這種思維的人往往帶有悲觀主義。

有時慕容白果就把不值一提的事情或原本讓人挺高興的事兒,以小化大,或者將其往壞的、消極方面去想,去處理對待,往往過後才意識到,有點可笑。

其實這樣,一定程度上也沒有錯,居安思危,但也大可不必如此謹慎,耽擱了好時節,把好的陽光的貶損,能收穫多少真經呢。

另一方面,就算是這樣,也先貶損自己的方面,這可以讓自己避免自滿過度,要是去一味的貶損別人,好的態勢,卻不同對待自己,久而久之,覺得自己都對,會出問題,那別人什麼滋味。自然而然的,敬而遠之,走好吧,您嘞。

五 妄下結論

諸葛姣妍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會綜合評斷其結果,平衡把握積極和消極解讀,依據進程狀態去決定是否成敗。

她很少先入為主,主觀臆斷事情成果好壞,不去犯先知錯誤。

沒有事實依據,卻堅信結果以失敗告終,是滅自己信心,是想辦法滅自己心氣,否定自己對於進程判斷,對於結果的預估。

六 誇大與誇小

缺點或者過失誰都有,但不要妄自菲薄,陷入長長內疚不能自拔。

慕容白果覺得,過分去放大缺點或者缺失,會讓自己走入失落狀態,自責狀態,雖然會讓自己省察,吸取教訓,但過度了,就會適得其反,傷害自己精神。

同樣,過分去縮小自己優點,或者閃光點,也會讓自己缺乏信心,覺得那不過是,偶然罷了,是自己僥倖,自己沒有閃光點。

而在一件事情上,如果對方過分縮小自己錯誤、過失、過錯,反而堂而皇之,不覺所以然地放大自己所謂的關鍵作用,把缺失、過錯推給別人,這是這是實足的雙目鏡把戲,忽視自己不可推卸的錯誤,總是簡單的輕輕巧巧的以“世界上的事沒有是非對錯”作藉口,認為自己所言所行絕對正確。

七 情緒推理

曾國藩的《冰鑑》之書,可謂是識人、辨別人的佳作,值得細細品讀。

但注意的是,即使考察如此縝密,方法之深,也難免有看走眼、破相的時候。

不能用情緒來作推理,一時興起,情緒低落時,都不要做重要決定。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不能因為主觀的既往推斷,都否定對事物的好感。錯失交往,只需作出實質性行動試察,一定程度上就知曉自己決定是否值得。

八 應該思維

慕容白果在做事時,慣用常識來推斷,在某些方面,信後驗主義,看重常識,如果某件事物,不符合常識,那麼就在其心理打了折扣,從而不去進行,但有時產生消極認知和錯判。

當對方不能慕容白果標準時,其會認為對方沒有價值去交往,或是慕容白果以自己常識推斷,自己不能滿足對方交往價值,那麼,慕容白果,有時就處於陰暗情緒,退場。

常識的形成,異常複雜,可以說,裡面偏見性也較多,對於事物的判斷也有其極端處,獨立思考,擁有自己兼納幷包的成熟想法,認知,對方於己,自己於對方的交往價值。

九 貼標籤

諸葛姣妍很反感隨意給別人貼標籤,有些人還沒有正確知曉標籤所表達指向意思,就胡用亂用,一知半解,就以自己的喜好,來給別人貼標籤,這有些死板,你只是發現其外在某單個行為,觀察到了,就貼標籤,“貼,貼,貼”,還到處宣揚,尋求認同,獲得滿足感,一味求得共知,這樣掩蓋其心虛,搞得氛圍極其不好,亂貼標籤,與到處亂貼小廣告的行徑又有何異呢。

另一方面,不能以貼標籤方式決定是否與別人交往,即使你從別處知曉了其身上某種標籤,那標籤只是推斷依據,不起決定性。當然,相當多的人給其貼了眾多不好的標籤,那麼就值得好好考量。

十 罪責歸己

胸懷寬廣不意味著事事接納,慕容白果常常想,那些不管事情是不是與自己有關,都把自己作為消極結果的原因的人,責備自己的人,是出於怎樣的想法呢。

這樣的行為進行多了,即使你當初還有清晰認知,是為了擔責,為某人擔責逃避,可漸次以往,就有人形成認知,對你看法由好轉壞,連最初的那個,你替其擔責的人,也認為,你就是這樣,你自願的,沒什麼的,擔責,你也會總犯錯的,長了久了,會懷疑自己,陷入失落消極。


怎樣去探索治癒認生呢?


諸葛姣妍並不是不想結識有趣的人,而是,她想,其實,社恐人群也有其可怕的部分,由於處在自己思想域過久,不通煙火,其人格、性格,原先沒有缺失的,也有了與不是社恐人群不同的生活方式,處事方式,對待事物的感觀,有一部分的社恐性格孤僻,冷淡,這部分社恐與社會脫節,或者,行為思想超出社會接納度,使得不是社恐的人也不想與其共事,交流,相處。

當然,理性、溫和、柔喜的社恐只是自給自足,外求極簡,沒有過多需求,內心向上,少有陰影。


世界很大,轉眼告別不再見,世界很小,不在一個城市喜相逢。

在一個小範圍讀書會上,諸葛姣妍與慕容白果還是相遇了,在讀書會其中一個活動結束後,雖然極度不自然,兩人還是談了起來,有些拘謹,你一言她一語。


諸葛姣妍:那個,你好,我們好像在蘆葦蘑菇書店見過哎。剛才聽你講讀書心得,感覺不錯。

慕容白果:依稀有印象,好像那時你一句沒言語,從旁離開了。

諸葛姣妍:的確是這樣……我的社恐時輕時重,有時非觸發我的,很少去主動,怕打擾旁人,也是自己不想搭話。

慕容白果:我也有社恐,有時興許比你還有些嚴重,心裡話兒萬萬千,思潮湧動,出口卻只有三言兩語,焦慮時也注意到了,但有時不知如何好好地去控制焦慮。

諸葛姣妍:那你可以在沉靜時候,反轉思考,想想用積極行為與思維去處理會是怎樣呢?感覺到自己情緒在下坡,有焦慮,可以深呼吸,放鬆部分壓力,同時,不要預想預演的太多,那樣會更加焦慮的,莫名其妙,我想起了日劇《風平浪靜的閒暇/風的新生活》裡兩位女子的對話。

慕容白果:哦,還是意識流麼,我也看過那部劇,但沒有看完,以後抽空再看看,我倒想起了那一本書《查令十字街84號》,想我們會不會像裡面寫信的雙方。你說的對,感到焦慮了,就給自己放鬆放鬆,不要過多的去想進程如何,結果如何,心直口快,雖然有時不太好,但也有其好處啊!

諸葛姣妍:我們興許會成為很好的筆友或者書友,我在“愛就是幸福網”的“雲中筆友”部分,交到了一個不錯的筆友……可以把一部分想法付諸紙上,哪怕是一張餐巾紙,這樣可以專注其它,不讓自己頭腦一時間擠滿,頭腦發脹,既無法清晰思考,在想寫其某一個迸發靈感時,不知道飛到了哪裡去了。

慕容白果:我發現社恐人群大多都喜歡戴耳機,覺得雖然避免不了不必要交談和環境雜音,卻也失去一部分聽通勤時段自然環境的聲音。

諸葛姣妍:是啊,而且你聽到的全是你選擇的,好處在於你永遠聽到你喜歡的聲音,但不足處在於,如果情緒低落,又陷入聽悲傷歌,還有藍調、後搖音樂,那麼就會一直感傷,當然有些是欲揚先抑的,在淡淡憂傷中,心情慢慢變得柔喜,而且在某種環境下,那音樂響起得竟是如此的恰當,天衣無縫。

……

慕容白果:有時候,我覺得,某種程度上,只記一件事物的高峰與結束挺好的。

諸葛姣妍:對啊,這樣多好,可以減輕記憶裡的糟糕,不必體驗不必要痛苦,而且你會饒有興趣去發現小確幸,不覺疲勞,快樂如斯。

慕容白果:嗯,生活中的小確幸挺多的,我們之所以不快樂,就在於我們對自己某方面過度的不認可,想想自己成功的時刻,去體驗自己未曾體驗的,你會發現原來不是自己不感興趣,不會,而是因為,慣常定勢阻礙了我們。

諸葛姣妍:是這樣,而且我以前覺得聽人講話不自在,特別是一群人圍在一起,你說一句,她說一句,覺得毫無營養,無意義,但是後來覺得,那是怎樣的一段年少時光啊,彼此純粹,雜念很少,完全可以聽其關注些什麼,聽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可以參與進去。

慕容白果:在交往中,重要的是自己能否有愉悅收穫感,不必要的活動可以不參加,久而久之,會發現,只要興趣相投,閒談也可以妙趣橫生。

諸葛姣妍:對啊,社恐不是不想說話,而是沒有遇到感興趣的話題,以及交談的人,你沒覺得,知乎、豆瓣、火柴盒上的話題,有些在日常生活中鮮有提及,但卻有那麼多的人在說自己,在書寫回答。

慕容白果:社恐主要表現在線下,而在線上,交流異常熱鬧,誠然說,也有線上線下都不怎麼交流的社恐,但比較少。

諸葛姣妍:社恐也不是隻有一種嘛,在交往時,肯定對方的同時,也產生肯定自己的默聲對話,這樣是堅定的溝通,有些時候,就有人不斷否定對方,而一味堅持自己說法、想法,久了,令人生厭。

慕容白果:也有這種情況,所以有時候就覺得,正因為“認生”,避免了不必要衝突,而聽別人講的多過自己講的,也有收穫,雖然有時很小,但也知曉說話人的思維方式,見解層次。

諸葛姣妍:也對,而且因為“認生”,產生的適度緊張,可以提升我們的效率,專注於事項,減少損耗。

慕容白果:“認生”,仔細想想,也不全然壞,也許其徹底消失了,反而不好,我們可以正視“認生”,不逃避,去面對,不過分壓制,盡情去感受它,是否對生活產生了特別不好的影響。

諸葛姣妍:而且有時候,它並不是讓我們處於被動,在交流中,可以嘗試把對方話語中“你的視角”變為“我的視角”,這樣可以減輕對我們社恐的壓力感。

慕容白果:社恐的某些默不作聲,往往被當做默認,而沒有達到對方期望效果,對方不滿,事情糟糕了,往不好的方向發展,對方又說,這是你自己認的,與我無關,所以,有時候,認生的人,要特別的勇於拒絕,表明態度,不被裹挾,你盡全力幫她了,反而,認為你理所應當,永遠站在自己的至高地。

諸葛姣妍:的確如此,讀過相關方面的兩本書,你也可以看看,一本是《情感吸血鬼:如何識別並逃離病態關係》,一本是《擺脫共情》。

慕容白果:真巧,我一個禮拜前,剛讀了這兩本書,嗯,我們社恐者,認生者,雖然沒有到這種程度,這種地步,但由於自身特質,在探索試圖治癒認生的走跑數飛的日子裡,要懂得避免陷入另一種苦惱,因為我們相比於非社恐者,非認生者,更容易受影響,,傷害不低啊,警惕為人不當利用,為別人,也為自己。

諸葛姣妍:說的太對了,去探索治癒認生,減輕“社恐”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生活,並不意味著,豁出一切,不管不顧,去擺脫社恐,去逃離認生,沒有選擇與思考的交往,真矛盾,但世界就是一個矛盾體啊!

慕容白果:嘿嘿,人也是,你說的兩者是共生的,在一定時期還可能共存,非社恐,非認生,都時常陷入情感吸血鬼、所謂的共情者的招數,何況我們呢。

話音落,讀書會的另一個活動開始了,兩人起身,並繼續交談,往走在前面的人群而去。

不知,諸葛姣妍和慕容白果的社恐、認生治癒程度怎樣了,但可以確切猜想是漸步減輕了,兩人都開始正確看待社恐、認生。

蘆葦蘑菇書店還會有兩人的身影,那是“想當然”的。


兩個社恐者、認生者,自然不會如此熟絡攀談,但置於書店、讀書會場景,想來比較合適,有共同興趣、愛好,才會較自然的開始,進而發現其有意思之處,有許多話題可聊。

而讀書會雖然參加過,也遇到過相似境遇的書友,但往後,就沒再怎麼去了,倒不是單純的以為不喜歡,而是,隨著自己主題、簡框的建立,就漸漸曉得怎樣去選書,去讀,而且輸出也不只讀書會一種,只要是合理表達的場景,就可以鍛鍊自己的輸出能力,而伴隨的,就引導你去接觸去讀與之相關的書籍。


治癒社恐、認生,就是諸葛姣妍說的那樣,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去生活,那些看似健談的外向者,心理一定是正常的麼,社恐者,認生者,相對來說,對於交往有一定選擇性、審慎性,也有一定警惕性,因為誰知道慢熱起來,再冷卻下去,是怎樣的熱脹冷縮。

其實,社恐者、認生者的生活有的過的不錯,精神世界豐富斑斕,雖然與之相處的人,一時間可能理解不了其有些想法,但久了,會發現,其是那樣的有趣,帶給你生活的新鮮空氣。


雖然龐大的單身、獨居人群與社恐、認生關聯性很低,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還是有一定關係的,不說在成年後,因為造成單身的因素何其多,相比來說,社恐、認生,有部分是在少年期、青春期,還有部分是在兒童期,就開始形成的,並在那時就出現端倪,然而,如果沒有人,給予引導,就放任其自由成長,在成年後,其原生家庭、原生成長環境帶來的影響,仍然在隱約起作用,以至社恐、認生。

無論成年前還是成年後,自卑性心理是很大因素,而成年後,又增加了其它有形無形壓力,使得社恐、認生程度加深了,有的甚至衍生出了其它情緒症狀,認生是社恐的輕度表現,那麼社恐是情緒心理向異常方向轉變的隱勢發展,正確對待社恐、認生,不誤判其影響,是否有這種心理,當事人是心理有底的,其當中,雖然是社恐、認生者,但是能夠意識到存在,並進行一些調節。

另一方面,所謂的身體健康標準一定程度上是確切的,然而,心理健康的標準卻是一言難盡,社恐、認生者,部分的確存在問題,但有部分健康程度卻是沒有那麼糟糕,正因為其特性,反而保證了其處在健康範圍,雖然擦邊,但好在省身看,使得健康,其想法、行為有時與常人相異是輕度無妨的,要看所謂的常人,是什麼樣的人,其是什麼存在。


通往探索治癒“認生”的道路的信念是需要不斷被激勵的。當感覺“認生”程度減輕了,就是可喜的一個進步,從治癒“認生”開始,一步步,向治癒“社恐”進發,勿操之過急,易復發,嚴重了還會功虧一簣,穩步的來,也許需要一輩子,那又何妨呢,平凡人的一生都在平凡的世界裡,嘗試著與自己和解。

社恐、認生者喜歡獨處的較多,正確認知獨處,提高獨處的質量,那樣,獨處才不會常常與孤僻、悲涼、單調、孤單等劃等號,獨處是很能考驗一個人的生活能力的,安靜的進階,在不被打擾的寧靜裡,調養身心,以待春光,正是因為獨處,部分社恐、認生者具有一些非社恐、認生者的沒有的基本生活能力,這也是其部分小閃光點所在,其感知事物能力雖帶有敏感,但仍有其好處在,得生活的本真,在獨處的日子,活出想要的樣子。

有趣的社恐、認生者雖然少,但每當我發現,是那樣的喜悅,因為其生活方式不全是黯淡,而是發著光,在世界的一方,給過路人生活的信心與勇氣。不必過於慌張,治癒就是五味調和,以至伴隨,只要生活態度是熱愛、歡喜、柔軟,懂得審時度勢,一時放棄一些阻礙生活健康狀態的執念,那麼你是如此喜歡霞光萬丈。

每一聲早上好/早安,拂曉甦醒好心情,諸葛姣妍說給慕容白果聽。

每一聲晚上好/晚安,晚安好眠有好夢,慕容白果說給諸葛姣妍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