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誤判物流格局,順豐、菜鳥、京東進入最後“搏殺”

順豐推出低價快遞,京東物流開放外部接單,阿里巴巴再次增持菜鳥股份,收購申通大量股份,創始人套現出走。如果說5年前的快遞行業還是和平相處,各守一方土地的話,現在的物流行業已經進入了競爭的白熱化階段。

任何跟互聯網沾邊的行業和公司,最終都逃不過劉慈欣的“黑暗森林法則”。在《三體》中,大劉給這個法則定了兩條原則:

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求

2、宇宙物質總量不變

如果把這個法則套用到目前物流行業,也是非常合適的,市場的快遞需求總量是不變的,並且每個物流公司都是一個帶槍的“獵人”,時刻處於猜疑鏈之中。與其坐以待斃,等待別人的主動進攻,不如自己先攻出去。

也就是在這樣的發展之中,主要以速度和服務見長的順豐,開始涉足低價快遞,以自己內部配送需求為主的京東物流,開始外部接單,並且外部訂單達到了總訂單的40%以上。而對於阿里巴巴來說,最早的願景是搭建一個物流信息平臺,結果現在開始不斷的鯨吞平臺裡面的小夥伴。

你以為在菜鳥內部就沒有競爭了嗎?通達系的內部同樣不太平,曾經發展最好的圓通和申通,一個被中通搶去了市場, 一個被阿里巴巴奪取了控制權。作為阿里親兒子的百世匯通,如今卻成了地主家的那個傻兒子,逐漸的被邊緣化,成了阿里巴巴扶不起的阿斗。

馬雲誤判物流格局,順豐、菜鳥、京東進入最後“搏殺”

中通與順豐

這幾年最讓人感到意外的是中通的快速成長,2019年中通的淨利潤已經跟順豐不相上下了,包裹量遠遠高過順豐。但是營收方面,還是差距很大。從數據上,我們可以分析出來,中通依然是以低價包裹為主,淨利潤高是因為成本控制的很好。

對於順豐來說,收入高於中通的5倍,但是利潤卻跟中通相同,實際上並不是順豐的盈利能力差,而是順豐的在這幾年的密集投資。之前連續嘗試了順豐嘿店,順豐家等O2O行業,結果都失敗了,損失了大量的銀子。

2019年,順豐在湖北鄂州的機場也已經獲批,第一期投資320億人民幣,將建成亞太第一,全球第四的專業貨運樞紐。在硬件以及零售行業上的投入,是順豐最大的支出,而這些支出在未來也會成為很強的競爭優勢。

馬雲誤判物流格局,順豐、菜鳥、京東進入最後“搏殺”

雖然中通最近的表現很搶眼,不過未來仍然堪憂。首先是包裹量已經接近天花板,2019年的增速明顯放緩,收入和利潤的增長空間已經非常小。而先從低價轉向高價,要比順豐從高價轉入低價難的多,沒有航空優勢,也會讓高端競爭失去優勢。

其次,雖然中通左邊背靠淘寶天貓,右邊扶著拼多多,但這也正是風險所在。拼多多屬於騰訊系,中通屬於阿里的通達系。未來拼多多肯定不會願意把自己的命脈,交給阿里旗下的快遞公司掌握。如果時機成熟了,我相信拼多多會鼓勵京東物流和順豐快遞進入,前提是價格足夠低了。

阿里巴巴控制的通達系的辦法,靠的就是菜鳥網絡和菜鳥驛站。菜鳥網絡發揮的是中樞大腦的作用,控制著通達系的接收派送工作,而菜鳥驛站是培養用戶的習慣,間接控制通達系的公司。不要看現在很多人抱怨,有了菜鳥驛站後,就不把包裹送到家裡了。實際上已經有大量最後一公里的公司在解決這個問題。

馬雲誤判物流格局,順豐、菜鳥、京東進入最後“搏殺”

模式之爭

阿里巴巴是依靠平臺模式發展起來的電商,所以在做物流的時候,也是用了同樣的思路。建立一個平臺,讓物流公司加入其中,然後由阿里巴巴統一發單調度。被阿里巴巴控制的通達系,也是同樣的思路,採用加盟的方式,迅速做大做強。

京東物流和順豐則是採用的另外一套模式,完全直營自建。當年劉強東要建立物流體系的時候,所有人都不看好,認為一家互聯網公司去做這麼重的一件事,是不應該的,但是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

在快遞發展之初,加盟是花錢最少,發展最快的方式。當時只有國營的郵政,對比郵政1-2周的配送時間來說,快遞公司做到5天就是極大的進步了,至於服務就沒有那麼講究了。但是隨著物流競爭的加劇,用戶對於速度和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1-2天是常態,3天是極限,上午送下午到是理想。服務不好?分分鐘投訴,換快遞公司。

馬雲誤判物流格局,順豐、菜鳥、京東進入最後“搏殺”

在這樣一種趨勢下,直營就顯得更有優勢,因為所有的站點、員工都是屬於公司管理,命名直接下達,管理起來更加容易。但是對於加盟者來說,就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了。我曾經跟通達系中某個快遞合作的時候,親眼看見過他們站點群裡面的混亂景象。下面站點怨聲載道,素質參差不齊,更有甚者甩手不幹,把氣撒到用戶身上。還有一些站點經常轉讓來轉讓去,特別是盈利情況不好的站點,經常在換人。一旦換人,那個節點的配送就會出問題。

不過有人會說,加盟模式對於成本的控制更加好,也就可以降低快遞的價格。實際上以目前幾家大的物流公司的體量來說,要做低價也是非常容易的,唯一要克服的就是品牌的口碑。順豐現在進入低價領域,之所以還不敢去擴大規模,很大程度上是怕對自己的品牌有損壞。加盟模式的成本控制,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建立在對站點和快遞員的“剝削”之上,隨著服務行業人工成本的提升,這個是很難持續的。

總結

目前物流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相互侵蝕對方市場份額的地步,正面交鋒在所難免。阿里不斷加持菜鳥和通達系,一方面是為了控制權,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減小內耗。但是阿里對於中通這個老大的控制仍然有限,中通也是通達系中最“叛逆”的一個,經常跟菜鳥鬧點彆扭,不願意受到其控制。順豐仍然是最穩定,發展潛力最大的,就看誰能更快的進階到“高等文明”,對其他快遞公司進行降維打擊了。

馬雲誤判物流格局,順豐、菜鳥、京東進入最後“搏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