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熟悉的身影!70、80後看後苦了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在農村長大又在城市裡讀書工作的人,我們身在大城市,心裡卻總有那時故鄉的味道!但其實我們自己心裡也知道,那個時候的故鄉,就是那個時候的故鄉,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憶那時故鄉


小時候熟悉的身影!70、80後看後苦了

記憶中的故鄉,總是充滿詩情畫意

那個時候,我們都還是一個孩子,無論家鄉多麼貧窮,土地多麼貧瘠,交通多麼閉塞,生計多麼艱難,我們的記憶裡也只有那些田園詩般美好的景象!

那個時候,還沒有收割機,收麥用的還是鐮刀,我們總是習慣著幾家人一起合作割麥,先割他家的,割完一家再割一家!雖然幹活很累,但是幾個人一起聊著天,也快樂著。

那個時候的我們,還有一個特別的記憶,特別的詞語,就是“拾麥”(去收完麥的地裡,撿拾流落在地裡的麥穗)。每個人帶一把剪刀,一個尼絨帶!帶著一群小夥伴即可出發!

小時候熟悉的身影!70、80後看後苦了

如果說,拾麥是小孩子換取冰棍,西瓜等孩子零食的一種方式,那對於老人呢,老人的拾麥,也許就是下半年的口糧,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拾麥,總是比我們認真、持久!

“麥垛”,一個已經消失的東西!在那時卻是我們的樂園!那個時候沒有電磁爐,做飯用的還是最原始的方式,燒柴火,所以,每年收完小麥剩下的麥稈,就是用來燃火做飯的材料,大家會一車又一車的拉回家裡,堆砌起來!以方便儲存!有時候下雨,再在上面蓋一層塑料!而我們孩子的樂園,也由此而生,我們在這裡挖洞、捉迷藏、摸瞎兒、奔跑!甚至有些時候,晚上甚至一群小夥伴都不回家睡覺,而是在這裡挖一個洞,睡一個晚上!

小時候熟悉的身影!70、80後看後苦了

關於這裡,板凳遺憾的是,那時候,我們都窮,沒有相機,所以我們缺失,那個時候的照片,那個時候的素材,那個時候的記憶.....

收豆子

相比收麥的記憶,好像收豆子的記憶更加久遠,記得最初的時候,一年種兩季農作物!一季是小麥,一季是豆子。而收豆子的記憶,相對也比較深刻!

豆子在割完之後,都是散在路邊使勁的曬!再曬的很乾很乾的時候,家裡的大人們就開始拿著叉子、長棍等工具,使勁揮舞著闊(kuo)豆子,以保證豆子能夠從豆莢裡面跳出來!闊完一邊之後,翻過來把已經闊出來的豆子掃一起後,再繼續闊!不過可悲的是,板凳翻遍了網絡,也找不到那個時候這樣的照片,這樣的圖片!

小時候熟悉的身影!70、80後看後苦了

當然,和闊豆子圖片一起消失的,還有打豆子機、碌碌,碾場!

打豆子機,這是後來新型的機器,那個時候,一個村裡,也就一臺!一家一戶的輪換著使用,記憶最深的就是,我們這些小孩,一晚上都是沒大人照顧的,只能一群孩子窩在一起睡覺,因為他們都在排隊使用打豆子機打豆子!

碌碌和碾場,這是永久不能分開的產物,無論是收豆子還是麥子,碾場是必備條件!有人說,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現在走的這些平常的柏油路,水泥路,在那個時候是沒有的,村子裡到處都是土路,打豆子和收麥,都需要一處非常平整的並且相對結實的地方!而要造就這樣的地方的方法,就是把土地碾實!碾平!這也就是碌碌的功能。

小時候熟悉的身影!70、80後看後苦了

其實,除了小麥和豆子,那個時候,還有一種產物:菸葉種植

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板凳已經忘記了這一產物!菸葉的種植以及採摘,在板凳的腦海裡,已經沒有過多的記憶!只知道那個時候一說種植什麼,家家戶戶都會響應政策去種植什麼!

雖然菸葉的種植和採摘,板凳沒有太多的記憶,但是“炕菸葉”,板凳還是記憶尤深的!那個時候,每個村都會有幾個炕菸葉房子,我們那個時候,親切的稱呼它們為炕屋。而隨著後來不再種植菸葉,這些房子,已經破舊的不成樣子。

記得那個時候的我們,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菸葉地頭等著,由於菸葉在採摘過程中要保證足夠的乾淨,葉子不能沾泥土等,所以大人們都要把葉子小心翼翼的抱出來,然後挑選葉子,並且按照一定數量均勻的捆綁起來

菸葉從進炕屋,到出來成品,板凳已經記不清楚了,能夠記憶的,也就這些物件,以及在那個時候的大人們忙碌的身影!

記憶中的故鄉 雖然貧窮卻到處充滿著歡聲笑語


小時候熟悉的身影!70、80後看後苦了

在板凳的記憶中,那個時候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村裡放映的電影!雖然已經記不清每次放電影是有錢人過壽放的,還是村委組織放的了,但是記憶中,那個時候的電影放映次數很多,幾乎每隔幾天,都會有一個地方放映電影,而那個時候的電影放映都是露天的,那個時候的機器還是之前老式的放映機!

而那個時候的我們,無論天氣多麼寒冷,我們總能夠準時出現在電影幕布的最前一排,沒有小板凳,沒有零食,我們卻能認真的看完每一場!好像那個時候,我們的快樂竟然如此的簡單!而現在呢,那些放映電影的機器已經成為不能觸碰的館藏物品....

板凳的記憶中,那個時候看得最多的應該是地道戰吧!好像還有“肖飛”這樣一個名字,依然在板凳的記憶中,當然,是否真實,板凳也就不過多的考證了!

小時候熟悉的身影!70、80後看後苦了

說到電影,我們就會聯想到這幾樣東西,帶有電線的黑白電視、大號的收音機帶有磁帶播放機、手電筒等!

記得那個時候的電視機,只有那麼幾個不清晰的電視臺,都是哪些臺,依然不記得,記得的就是我們播完一圈又一圈的旋鈕,以及電視上的“雪花”,沒有電視臺時候的畫面!一旦電視出現雪花,我們就拿著後面天線使勁的搖轉,不同方向的測試,記得最神奇的時候,就是過去一個人拿著天線,電視能夠很清晰的出來畫面,如果人離開,就又成了雪花看不清的狀態...

收音機,在那個時候,如果哪家有,已經算是一個大件的東西了,因為他確實夠大,而且大部分家庭是沒有的,板凳記憶中,我們家裡是沒有的,只不過去表親家走親戚的時候,能夠摸到。

小時候熟悉的身影!70、80後看後苦了

那個年代必備的產物,不是上面兩樣,而是手電筒!這種裝大號電池的手電筒,其實發出來的光並不是太亮,不過,在那個時候,已經是家裡照亮最好的武器了,記得板凳小時候晚上串門、摸蟬蛹(那個時候叫摸pacha)必帶的物件。

除了這些,還記得這樣一輛自行車嗎?鳳凰牌自行車!板凳學騎自行車的時候,就是學的這種,那個時候個子還不高,學騎車的時候腿只能從下面的三角洞裡穿過去騎,現在板凳再試試,我去...根本騎不成哈,那個時候,板凳是怎麼這樣騎著穿越大街小巷的....


小時候熟悉的身影!70、80後看後苦了

除了這些,給板凳記憶最深的還有一件事情,那就是交公糧,雖然板凳已經不記得交公糧這件事從什麼時候開始停止了,但是好像那個時候,交公糧是板凳那麼大的小夥伴最高興的事情,為什麼呢?因為那個時候可以換西瓜吃啊,為了保證交公糧的時候足金足兩,家家戶戶都會多帶一些糧食去排隊,基本上每次排隊都要排好久,而在這個過程中,嚐嚐會給我們孩子換一些西瓜吃。記憶中那個時候的糧所,是在我們鎮子上,每到交公糧的時候,我們村僅有的幾條路,都排隊排的滿滿的!

記憶中的故鄉 冬天的雪下的總是很厚

在板凳的記憶中,每年過年的時候,雪下的都是那麼的厚,也不知道自己那個時候還小個子低的緣故,記得那個時候的雪下的總能埋到自己的腿彎處,打起雪仗來一抓一大把!那個時候最快樂的幾件事就是堆雪人、打雪仗、築城堡!

小時候熟悉的身影!70、80後看後苦了

那個時候堆雪人,好像是大人們帶著孩子冬天最快樂的事情,幾乎家家戶戶門口都會堆起又高又大的雪人,有獅子、有兔子、還有雪床。而那個時候小朋友之間的雪仗,也是那麼的瘋狂,記憶中那個時候的雪仗,是有分隊的,每個隊也都有自己的城堡(雪堆、擋眼牌),我們能在雪地裡滾、爬,玩的真的是不亦樂乎,而現在呢,我們都長大了,雪幾乎沒了,打雪仗的人,也都不知道在何方,就算是在,好像也都抹不開面子去打雪仗了,原因只有一點,我們長大了。其實,如果是這樣,板凳寧可自己沒長大!

記憶中的故鄉 是這樣過年

記憶中的故鄉,過年就是過年,是真的有年味的,那個時候的我們,就算是不會包餃子,在年三十也要圍坐在一起學著包餃子,吃完餃子就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看春晚,那個時候,陳佩斯和朱時茂都還年輕,趙本山還很活躍,馬季還活著,並且他們都還在春晚的舞臺上!

記得那個時候過年,真的是家家戶戶都其樂融融,那個時候串門是那麼的純粹,那個時候走親戚送的還都是“果子”,那種盒裝的,月牙形的果子!都是自家親手做的!可是現在呢?走親戚帶的確實火腿飲料,而所謂的果子,竟然成了什麼羊角蜜糖餃子!

小時候熟悉的身影!70、80後看後苦了

記憶中的過年,還讓放炮,記得那個時候,都是自己收集炮藥,自己製作,由於技術問題,經常製作過程中都爆炸了,當然,炮藥不敢多放,所以威力也都不大,板凳其它的記憶不清楚,但是如何製作炮仗還是記得清清楚楚的,這大概就是板凳最深的記憶吧。記憶中那個時候的情感很純粹,思想很純粹,我們走親戚串門都是純粹的走親戚串門,是一年的農忙沒有相見趁著過年嘮嘮的喜悅,是自己家有東西總要想著分享的那種純真,在板凳的記憶裡,板凳經常去幾個親戚家住幾天,一是能夠吃上好吃的,二是有幾個表兄弟陪著一起玩。

以上的這些呢,都是板凳兒時故鄉的記憶!也正是這些東西,隨著社會的發展,消失了!消失了....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傳統民俗逐漸被遺忘

似乎;那個時候故鄉的味道

也隨著時間留在了那個年代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