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熟悉的身影!70、80后看后苦了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农村长大又在城市里读书工作的人,我们身在大城市,心里却总有那时故乡的味道!但其实我们自己心里也知道,那个时候的故乡,就是那个时候的故乡,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忆那时故乡


小时候熟悉的身影!70、80后看后苦了

记忆中的故乡,总是充满诗情画意

那个时候,我们都还是一个孩子,无论家乡多么贫穷,土地多么贫瘠,交通多么闭塞,生计多么艰难,我们的记忆里也只有那些田园诗般美好的景象!

那个时候,还没有收割机,收麦用的还是镰刀,我们总是习惯着几家人一起合作割麦,先割他家的,割完一家再割一家!虽然干活很累,但是几个人一起聊着天,也快乐着。

那个时候的我们,还有一个特别的记忆,特别的词语,就是“拾麦”(去收完麦的地里,捡拾流落在地里的麦穗)。每个人带一把剪刀,一个尼绒带!带着一群小伙伴即可出发!

小时候熟悉的身影!70、80后看后苦了

如果说,拾麦是小孩子换取冰棍,西瓜等孩子零食的一种方式,那对于老人呢,老人的拾麦,也许就是下半年的口粮,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拾麦,总是比我们认真、持久!

“麦垛”,一个已经消失的东西!在那时却是我们的乐园!那个时候没有电磁炉,做饭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方式,烧柴火,所以,每年收完小麦剩下的麦秆,就是用来燃火做饭的材料,大家会一车又一车的拉回家里,堆砌起来!以方便储存!有时候下雨,再在上面盖一层塑料!而我们孩子的乐园,也由此而生,我们在这里挖洞、捉迷藏、摸瞎儿、奔跑!甚至有些时候,晚上甚至一群小伙伴都不回家睡觉,而是在这里挖一个洞,睡一个晚上!

小时候熟悉的身影!70、80后看后苦了

关于这里,板凳遗憾的是,那时候,我们都穷,没有相机,所以我们缺失,那个时候的照片,那个时候的素材,那个时候的记忆.....

收豆子

相比收麦的记忆,好像收豆子的记忆更加久远,记得最初的时候,一年种两季农作物!一季是小麦,一季是豆子。而收豆子的记忆,相对也比较深刻!

豆子在割完之后,都是散在路边使劲的晒!再晒的很干很干的时候,家里的大人们就开始拿着叉子、长棍等工具,使劲挥舞着阔(kuo)豆子,以保证豆子能够从豆荚里面跳出来!阔完一边之后,翻过来把已经阔出来的豆子扫一起后,再继续阔!不过可悲的是,板凳翻遍了网络,也找不到那个时候这样的照片,这样的图片!

小时候熟悉的身影!70、80后看后苦了

当然,和阔豆子图片一起消失的,还有打豆子机、碌碌,碾场!

打豆子机,这是后来新型的机器,那个时候,一个村里,也就一台!一家一户的轮换着使用,记忆最深的就是,我们这些小孩,一晚上都是没大人照顾的,只能一群孩子窝在一起睡觉,因为他们都在排队使用打豆子机打豆子!

碌碌和碾场,这是永久不能分开的产物,无论是收豆子还是麦子,碾场是必备条件!有人说,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现在走的这些平常的柏油路,水泥路,在那个时候是没有的,村子里到处都是土路,打豆子和收麦,都需要一处非常平整的并且相对结实的地方!而要造就这样的地方的方法,就是把土地碾实!碾平!这也就是碌碌的功能。

小时候熟悉的身影!70、80后看后苦了

其实,除了小麦和豆子,那个时候,还有一种产物:烟叶种植

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板凳已经忘记了这一产物!烟叶的种植以及采摘,在板凳的脑海里,已经没有过多的记忆!只知道那个时候一说种植什么,家家户户都会响应政策去种植什么!

虽然烟叶的种植和采摘,板凳没有太多的记忆,但是“炕烟叶”,板凳还是记忆尤深的!那个时候,每个村都会有几个炕烟叶房子,我们那个时候,亲切的称呼它们为炕屋。而随着后来不再种植烟叶,这些房子,已经破旧的不成样子。

记得那个时候的我们,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烟叶地头等着,由于烟叶在采摘过程中要保证足够的干净,叶子不能沾泥土等,所以大人们都要把叶子小心翼翼的抱出来,然后挑选叶子,并且按照一定数量均匀的捆绑起来

烟叶从进炕屋,到出来成品,板凳已经记不清楚了,能够记忆的,也就这些物件,以及在那个时候的大人们忙碌的身影!

记忆中的故乡 虽然贫穷却到处充满着欢声笑语


小时候熟悉的身影!70、80后看后苦了

在板凳的记忆中,那个时候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村里放映的电影!虽然已经记不清每次放电影是有钱人过寿放的,还是村委组织放的了,但是记忆中,那个时候的电影放映次数很多,几乎每隔几天,都会有一个地方放映电影,而那个时候的电影放映都是露天的,那个时候的机器还是之前老式的放映机!

而那个时候的我们,无论天气多么寒冷,我们总能够准时出现在电影幕布的最前一排,没有小板凳,没有零食,我们却能认真的看完每一场!好像那个时候,我们的快乐竟然如此的简单!而现在呢,那些放映电影的机器已经成为不能触碰的馆藏物品....

板凳的记忆中,那个时候看得最多的应该是地道战吧!好像还有“肖飞”这样一个名字,依然在板凳的记忆中,当然,是否真实,板凳也就不过多的考证了!

小时候熟悉的身影!70、80后看后苦了

说到电影,我们就会联想到这几样东西,带有电线的黑白电视、大号的收音机带有磁带播放机、手电筒等!

记得那个时候的电视机,只有那么几个不清晰的电视台,都是哪些台,依然不记得,记得的就是我们播完一圈又一圈的旋钮,以及电视上的“雪花”,没有电视台时候的画面!一旦电视出现雪花,我们就拿着后面天线使劲的摇转,不同方向的测试,记得最神奇的时候,就是过去一个人拿着天线,电视能够很清晰的出来画面,如果人离开,就又成了雪花看不清的状态...

收音机,在那个时候,如果哪家有,已经算是一个大件的东西了,因为他确实够大,而且大部分家庭是没有的,板凳记忆中,我们家里是没有的,只不过去表亲家走亲戚的时候,能够摸到。

小时候熟悉的身影!70、80后看后苦了

那个年代必备的产物,不是上面两样,而是手电筒!这种装大号电池的手电筒,其实发出来的光并不是太亮,不过,在那个时候,已经是家里照亮最好的武器了,记得板凳小时候晚上串门、摸蝉蛹(那个时候叫摸pacha)必带的物件。

除了这些,还记得这样一辆自行车吗?凤凰牌自行车!板凳学骑自行车的时候,就是学的这种,那个时候个子还不高,学骑车的时候腿只能从下面的三角洞里穿过去骑,现在板凳再试试,我去...根本骑不成哈,那个时候,板凳是怎么这样骑着穿越大街小巷的....


小时候熟悉的身影!70、80后看后苦了

除了这些,给板凳记忆最深的还有一件事情,那就是交公粮,虽然板凳已经不记得交公粮这件事从什么时候开始停止了,但是好像那个时候,交公粮是板凳那么大的小伙伴最高兴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可以换西瓜吃啊,为了保证交公粮的时候足金足两,家家户户都会多带一些粮食去排队,基本上每次排队都要排好久,而在这个过程中,尝尝会给我们孩子换一些西瓜吃。记忆中那个时候的粮所,是在我们镇子上,每到交公粮的时候,我们村仅有的几条路,都排队排的满满的!

记忆中的故乡 冬天的雪下的总是很厚

在板凳的记忆中,每年过年的时候,雪下的都是那么的厚,也不知道自己那个时候还小个子低的缘故,记得那个时候的雪下的总能埋到自己的腿弯处,打起雪仗来一抓一大把!那个时候最快乐的几件事就是堆雪人、打雪仗、筑城堡!

小时候熟悉的身影!70、80后看后苦了

那个时候堆雪人,好像是大人们带着孩子冬天最快乐的事情,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会堆起又高又大的雪人,有狮子、有兔子、还有雪床。而那个时候小朋友之间的雪仗,也是那么的疯狂,记忆中那个时候的雪仗,是有分队的,每个队也都有自己的城堡(雪堆、挡眼牌),我们能在雪地里滚、爬,玩的真的是不亦乐乎,而现在呢,我们都长大了,雪几乎没了,打雪仗的人,也都不知道在何方,就算是在,好像也都抹不开面子去打雪仗了,原因只有一点,我们长大了。其实,如果是这样,板凳宁可自己没长大!

记忆中的故乡 是这样过年

记忆中的故乡,过年就是过年,是真的有年味的,那个时候的我们,就算是不会包饺子,在年三十也要围坐在一起学着包饺子,吃完饺子就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那个时候,陈佩斯和朱时茂都还年轻,赵本山还很活跃,马季还活着,并且他们都还在春晚的舞台上!

记得那个时候过年,真的是家家户户都其乐融融,那个时候串门是那么的纯粹,那个时候走亲戚送的还都是“果子”,那种盒装的,月牙形的果子!都是自家亲手做的!可是现在呢?走亲戚带的确实火腿饮料,而所谓的果子,竟然成了什么羊角蜜糖饺子!

小时候熟悉的身影!70、80后看后苦了

记忆中的过年,还让放炮,记得那个时候,都是自己收集炮药,自己制作,由于技术问题,经常制作过程中都爆炸了,当然,炮药不敢多放,所以威力也都不大,板凳其它的记忆不清楚,但是如何制作炮仗还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这大概就是板凳最深的记忆吧。记忆中那个时候的情感很纯粹,思想很纯粹,我们走亲戚串门都是纯粹的走亲戚串门,是一年的农忙没有相见趁着过年唠唠的喜悦,是自己家有东西总要想着分享的那种纯真,在板凳的记忆里,板凳经常去几个亲戚家住几天,一是能够吃上好吃的,二是有几个表兄弟陪着一起玩。

以上的这些呢,都是板凳儿时故乡的记忆!也正是这些东西,随着社会的发展,消失了!消失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传统民俗逐渐被遗忘

似乎;那个时候故乡的味道

也随着时间留在了那个年代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