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提問方式有哪些?

揚璐


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獲取知識、形成技能、訓練思維,而課堂提問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手段。

以下方法還是比較可取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循序漸進——有層次性

提問的順序要淺入深,循序漸進,呈階梯狀行進。這種提問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能促進學生參與教學的對話,激發和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由於提問有層次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鍛鍊學生的思維方法,久而久之,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就會變強,而且樂學,善學,愛學。

二、把握時機——有啟發性

問題要選擇最佳時機,力求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提問的時機迎合了教學的需要並與教學視角相吻合,我們就可以稱之為“最佳時機”。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進入“憤悱”狀態,引導學生“生疑”、“質疑”、“釋疑”,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有了疑問,就會產生求知慾望,就非要弄個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善於根據教材內容,或課前設疑、引人入勝,或課中置疑、波瀾跌宕,或課後留疑、回味無窮,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於一種積極的探求狀態。

三、難易適度——有連接性

問題要難易適度,要讓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本質性的聯繫。問題還要能啟發學生思考,既不能過於淺白,又不能太艱深。太淺白,沒有思考的空間,索然無味,提不起學生興致,學生無從學到新知識,只能在“原地踏步”;太艱深,新舊知識無法找到銜接點,學生無從下手。

難度太大的問題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反而易挫傷其學習積極性,事與願違。因此,所提問題要難易適度,既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和積極的思維,又能使學生通過努力從“已有的經驗區”達到“最近發展區”,“跳一跳,摘到桃子”。

四、突破難點——有指向性

問題要圍繞教學目標,突破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重點內容對全篇課文來說牽一髮動全文,是閱讀教材中能體現中心思想的點睛之筆。閱讀短文中有“題眼”,詩歌中有“詩眼”,教學中教師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促進生成——有探索性

生成是不能預設的美麗,在課堂教學中無時無刻不存在生成。有的生成對推進教學,達成教學目標起到正面的促進作用。這時候,教師應採用追問的形式,適時引導學生對這類問題進行研究,引導學生深入瞭解課文內容,昇華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課堂生成的主體是學生,生成的課堂是要讓學生去獲得深刻的感受,所以教師要有一定的教學機智,及時追問,促進生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