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3期精彩看點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3期精彩看點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3期目錄


聚焦 | Focus

馮驥才 俗世奇人續作六題

選自《俗世奇人全本》

馮驥才、傅小平(訪談)

我終於把它寫出來了,為了自己城市的記憶和尊嚴

選自2019年3月7日《文學報》、《上海文學》2020年第1期

胡傳吉 馮驥才的民間“史記”

選自《當代作家評論》2020年第1期


實力| Main Current

陳集益 大地上的聲音(中篇小說)

選自《人民文學》2020年第2期

班 宇 羽翅(短篇小說)

選自《花城》2020年第1期

張玲玲 新年問候(中篇小說) 

選自《作家》2020年第1期

李 濛 旱季(短篇小說)

選自《青年作家》2020年第2期


鋒銳| New Wave

慕 明 鑄夢(中篇小說)

選自“豆瓣閱讀”

兔 草 雨屋(短篇小說)

選自《去屠宰場談戀愛好嗎》

慄 鹿 雨屋 (短篇小說)

選自《人民文學》2020年第2期


非虛構| Non-fiction

王 堯 “我是大時代中一名小卒”

選自《鐘山》2019年第6期

朱朝敏 請你說話

選自《星火》2019年第6期

李燕燕 雜病記

選自《山西文學》2020年第1期


讀大家| Reading Classics

楊無銳 生活有個“契訶夫結”

選自《作品》2019年第6期


書架|Book Shelf

閆 紅 薛寶釵與無知之幕 (外三篇)

選自《在〈紅樓夢〉裡讀懂中國》


行走|On the Road

紀 塵 沉睡駱駝——西非四國行記

選自《天涯》2020年第1期


藝見|On Arts

張何之 讀常玉


互動|MessageBox

致讀者



本期看點

聚焦| Focus

俗世奇人續作六題

馮驥才

選自《俗世奇人全本》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3期精彩看點

小說《俗世奇人》已經寫了兩本,緣何又寫?因為這兩本書為吾鄉之奇人搭了一個臺。再有奇人冒出,自然一個個蹦上來,都想在臺上演一演自己得意的故事。這些人物個個標新立異,又執意太強,叫我不好謝絕。只好上來一個寫一個,不覺間又是十八篇,於是有了這本《俗世奇人全本》。

天津這地方自有特別之處,尋常百姓,茶餘飯後,津津樂道者,往往就是鄉土異士和市井奇人。他們不崇尚精英,偏愛活在身邊的那些非凡的凡人。這些人物的身上也就融入此地百姓集體的好惡,地域性格因之深藏其中。地域性格乃最深刻的地域文化,我對將它挖掘和呈現出來十分著迷。這是我續寫本書的另一個緣故。

——馮驥才


我終於把它寫出來了,為了自己城市的記憶和尊嚴(訪談)

馮驥才、傅小平

選自2019年3月7日《文學報》、《上海文學》2020年第1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3期精彩看點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3期精彩看點

  • 沒有什麼比單向望遠鏡更能夠破解與說清楚那個充滿誤解和誤判的荒謬的時代。
  • 意象思維是在形象中放進去“意”,抓到意象,就抓到了小說的靈感。
  • 要我說我們不必在西方現代主義面前燒香了,我們中國有厲害的東西。
  • 要想讓讀者一口氣讀完小說,就必須把時代衝突放在一個人的命運上。
  • 從文學價值看,地域作家都是超越地域的。
  • 站在時代文化的漩渦裡,陷得愈深,愈感到矛盾、孤立、無援、無奈。
  • 你要把一座城市當成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來對待,你就有了責任感。

馮驥才的民間“史記”

胡傳吉

選自《當代作家評論》2020年第1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3期精彩看點

​胡傳吉,文學博士。著有《紅樓四論》《未完成的現代性》《中國文化思想錄》《文學的不忍之心》《自由主義文學理想的終結》《中國小說的情與罪》等。現為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馮驥才文藝皆能,是全才,也是奇才。文學之“文”,繪畫之“藝”,以情為信,以美為善,以智為力:由情、美、智等因素孕育而成的文藝良知,促使這位理想主義者成長為知行合一的行動主義者。馮驥才之“記述文化五十年”,是驚心動魄的民間“史記”,也是歷經劫難之“五十年精神的歷史”,有遊於文藝的自由“至樂”,更有中國士人的深刻悲劇意識。

——摘自《馮驥才的民間“史記”》


實力| Main Current

大地上的聲音(中篇小說)

陳集益

選自《人民文學》2020年第2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3期精彩看點

陳集益,1973年生,浙江金華人。著有小說集《野豬場》《製造好人》等。曾獲東吳文學獎、浙江省青年文學之星獎等。現居北京。

當我寫到這位盲藝人為了拒絕演唱歪曲,他與鄉鎮地痞流氓鬥智鬥勇、不歇氣地唱了一夜道情,唱到吐血,我完全分不清這是虛構還是現實。當寫到這位盲藝人去世,無處落葬,屍身被江中的魚群啃噬,我嗚嗚地哭了起來。彷彿冥冥之中,盲藝人的靈魂在大地上游蕩,他永遠不會死,我又聽到了他那時而激越時而低徊、時而清亮時而嘶啞的嗓音,聽到了“那許許多多同樣優秀的、至今迴響在大地上的聲音”。是的,正如文中所言“這人的聲音啊,是人身上最沒有富貴貧賤之分的東西吧”——或許,作家也一樣,要珍惜每一次發聲的機會。

——陳集益創作談


羽翅(短篇小說)

班 宇

選自《花城》2020年第1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3期精彩看點

​所以寫小說對我來說,像是去捕捉神秘巨翅的倒影,我的很多故事的驅動力,往往來自某個模糊短暫的時刻,而它也並不總會在文中出現,甚至也不是主旨,只是一道即逝的光、噴出的泉水,或者盪開的地火,需要徒手勞作,親自揭開背後之謎。體驗到一種凌駕於故事、邏輯與文本的存在,這是寫作裡最美妙的事情之一。另一件美妙的事情也許是,它能讓人在混沌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秩序。

——班宇自述


新年問候(中篇小說)

張玲玲

選自《作家》2020年第1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3期精彩看點

​張玲玲,1986年生於江蘇。著有小說集《嫉妒》。曾入選浙江省作家協會“新荷十家”。現居上海。

張玲玲的筆觸是溫和的,但這種溫和在現實主義的刀鋒之下,也具有了極為鋒利尖銳的力量。她的作品更像是一把現實世相中的手術刀,書寫的是人生流逝間的一片狼藉和窒息感,也切入了人類共通的悲歡之中,表達了情感直覺之下人性的溫度。《新年問候》中令人恐怖的罪惡行徑在作者沉靜溫和的筆觸下被一定程度的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悵惘的悲涼。張玲玲的手術刀切割之後,人物內心被剖解到支離破碎,所剩下的也是作者對精神內核的思考。

——馮祉艾點評


旱季(短篇小說)

李 濛

選自《青年作家》2020年第2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3期精彩看點

李濛,1989年生於吉林。著有小說、劇本、影評多種,散見各期刊與網絡平臺。現居四川成都。

我們並排坐在車頂遠眺,前方地平線上是烏雲般的濃煙,不知那團濃煙裡裹挾著多少驚慌失措的生命。往身後看,卻陽光耀眼,天空之下,萬事萬物平靜運轉,生老病死中蘊含壯麗的詩意。

……他說,對不起,我不是一個好父親。聲音低沉如夢囈。我又往他身邊靠了靠說,我也是,我們都不是完美的父母。

——摘自《旱季》


鋒銳| New Wave

鑄夢(中篇小說)

慕 明

選自“豆瓣閱讀”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3期精彩看點

慕明,本名顧從雲,1988年生。畢業於北京大學智能科學系、賓夕法尼亞大學計算機系。小說散見各期刊與網絡平臺。曾獲未來科幻大師獎一等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年度新星銀獎及豆瓣閱讀徵文大賽科幻奇幻組數個獎項。現居美國。

《鑄夢》可以看作一個關於教與學的故事。“學習”這個塑造了人和人工智能的核心概念,以人與非人的兩條路徑展開,最後殊途同歸。

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基於規則(rule-based)和機器學習一直是兩種高層次的框架流派,兩種流派發展的歷史,也可以看做是人工智能發展本身的歷史。

子貢在為孔子守墓的六年中,到底經歷了怎樣的精神拷問?睿智沉著的巫臣,為夏姬叛國滅族背後的行為邏輯是什麼?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智與愚的分界在哪裡?

這些問題,以及可能隱晦但更加重要的,亂世何以立國、立身的問題,關於得到一切真正偉大之物所需的代價的問題,激發了最初的思考,也統攝著全篇的敘事。

——慕明創作談


雨屋(短篇小說)

兔 草

選自《去屠宰場談戀愛好嗎》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3期精彩看點

兔草,本名李小婧,1988年生,湖北武漢人。著有短篇小說集《研究怪獸的人》《去屠宰場談戀愛好嗎》,作品另見《青年作家》《野草》《特區文學》等刊及ONE·一個APP。現居上海。

她攙扶著老人,步入雨屋,昏暗燈光中,看不清具體人臉,每個人都在暗影中做著誇張動作,間或有手機閃光燈的照耀,如流星,一劃而過。她把老人領到雨屋中央,拉著老人冰涼乾枯的手,閉目站了一會兒——什麼感覺也沒有,只覺得熱氣在臉上拍打,她睜開眼,雨就像箭矢一樣衝了過來。但雨打不到她的身上,她看得見雨、暴風、雷電、洪水,這些東西暫時都不會真切地擊打到她身上,但她看得見它們,她的心裡已經住著一個雨屋。

——摘自《雨屋》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3期精彩看點


雨屋 (短篇小說)

慄 鹿

選自《人民文學》2020年第2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3期精彩看點

​慄鹿,1990年生於上海崇明。著有短篇小說集《所有罕見的鳥》、長篇小說《沉溺於霧》,詩歌與小說另見《詩刊》《揚子江詩刊》《青年作家》《青春》等刊及ONE·一個APP。曾獲2019年中國網絡文學年度新人。現居上海。

這是一個閉合的故事,一個關於家族、命運和愛的故事。這個故事的開始即是結束,沒有起點亦沒有終點。構思至此,一切呼之欲出,在我的設想裡,“雨屋”便代表封閉宇宙的基本模型,在這幅綿延的大雨圖景中,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是曾經所見——雨後泥土的氣息之所以親切又充滿愛意,正是因為我們曾千百次在這種氣味分子中徜徉過。這便是我小說的密碼。

——慄鹿創作談


非虛構| Non-fiction

“我是大時代中一名小卒”

王 堯

選自《鐘山》2019年第6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3期精彩看點


王堯,1960年生,江蘇東臺人。文學博士。著有《中國當代散文史》《作為問題的八十年代》《一個人的八十年代》 《莫言王堯對話錄》等,主編“新人文對話錄”“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大系”等叢書。曾獲魯迅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獎等。現為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

我們今天讀到的關於西南聯大的很多著述,確實瀰漫著傳奇色彩。傳奇故事背後的精神是什麼?

“一部缺乏人物、只有數量化的非人性力量交互作用的史書,必然是一部乾癟蒼白的歷史,不僅缺乏可讀性;而且,根本上會更不準確,因為它忽略了鮮活的經歷。”——我因此想回到聯大人物的日常生活中,回到他們鮮活的經歷中,去聆聽日常的絃歌。

——摘自《“日常的絃歌”專欄弁言》


請你說話

朱朝敏

選自《星火》2019年第6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3期精彩看點


當下鄉村的問題,既是物質的,收支、房子、家庭、身體、環境……也是精神的,留守兒童,養老送終,老弱病殘,精神障礙,心理隱疾……物質貧困的表象下,是人性人心。在這樣高速發展的時代,沒有誰能夠避免心理問題,何況身處生活低谷中的他們?寫出他們的心理狀況,反映這個群體內心的困惑甚至障礙,對生存現狀和精神現狀的書寫也才有依據。

正是為了建立一種平等的交流姿態,我的記錄保留了大量的對話,手中的筆退到後面,去掉了主觀性,只剩下一個動作:安安靜靜地被動觀察和呈現。這也是一種需要,溝通的需要,而溝通是最佳的相互認同狀態,如此狀態下,我們就是一個整體。

——朱朝敏創作談


雜病記

李燕燕

選自《山西文學》2020年第1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3期精彩看點

李燕燕,1979年生。已出版專著三部,發表作品近七十篇。作品入選多種報告文學、散文年選。曾獲解放軍總後勤部“軍事文學獎”。現為重慶文學院簽約作家。

病,形聲字。字從疒,從丙,丙亦聲。

本義:身體的內患。

病與疾相對,“病”是身體內患,如肺癆、腫瘤之類;“疾”是身體外患,如骨折、兵創之類。

在中國文化當中,“丙”是火的意思。在五臟之中,“丙”又代表心。所以,“丙火”又可以叫“心火”。心裡感到不適有火,人就得病了。

關於“病”,人皆懼之,其形多樣,苦痛難耐;其義深邃,醫者和田野自站不同視角、自持不同看法,拋開“科學”與“非科學”的孰是孰非,碰撞之間,常常可見世道人心。

——李燕燕自述


讀大家|Reading Classics

生活有個“契訶夫結”

楊無銳

選自《作品》2019年第6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3期精彩看點

楊無銳,1978年生。文學博士。著有《其實不識字》《欲採蘋花不自由:復古思潮與中唐士人心態研究》《皆是靈山花下人:佛教與中國傳統文人生活》 《解讀舊制度與大革命》等。現任教於天津師範大學。

托爾斯泰讓一個英雄式的人物承擔問題。契訶夫讓整個時代承受空虛。他承認,自己也在這空虛之中。托爾斯泰有狐狸的才能,契訶夫也有。托爾斯泰有刺蝟的痛苦,契訶夫也有。托爾斯泰式的刺蝟說:問題很明確,必須找到答案。契訶夫式的刺蝟說:答案不對勁兒,問題也漸漸不明朗,因此必須忍受入骨蝕肌的空虛。

——摘自《生活有個“契訶夫結”》


書架|Book Shelf

薛寶釵與無知之幕 (外三篇)

閆 紅

選自《在〈紅樓夢〉裡讀懂中國》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3期精彩看點

閆紅,1975年生。著有《詩經往事》《她們謀生亦謀愛》《如果這都不算愛》《我認出許多熟悉的臉》《在〈紅樓夢〉裡讀懂中國》等。現為安徽《新安晚報》編輯。

《紅樓夢》裡,人來人往,各有各的命運,歸根結底不過是有人在起高樓,有人樓塌了。這也是我們的命運。漂流在無常之上,我們卻如寶玉般執著地尋找某種確定性,想要給自己一個終極答案,哪怕是以悔恨,給自己一個終極的總結。但在回望的過程中,總是發現,事情的意義就在它發生的時刻,時過境遷之後,各種體會都不過是當時的心情,不能算數。

《紅樓夢》的神奇之處或許就在這裡,它不僅是要跟你講一些故事,還希望我們以此為鏡鑑。在鏡中,你看到的不只是幽深的古代故事,更有洶湧澎湃的現實。

——閆紅自述


行走|On the Road

沉睡駱駝——西非四國行記

紀 塵

選自《天涯》2020年第1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3期精彩看點

紀塵,瑤族,廣西人。曾獨自行走亞非歐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著有長篇小說《冰之焰》及小說、旅行文學作品多部。現旅居德國。

雖然男人語氣戲謔,眼裡的無奈和期望卻真實不虛:生活的荒原一望無際,女兒們所謂的未來也只是重複父輩的荒涼。因此,哪怕那個白人只是偶然經過,他仍是叫住了他——推薦商品的同時推薦女兒。

白人誰也沒拿。他只是在那堆仍散發著塑料臭味的溼漉漉的鞋中,挑了一雙穿在腳上。

“很多東西其實沒變,‘殖民’不過是換了個說法。”一曲終了,美國小夥放下吉他。他的聲音壓得很低,除了兩位揹包客舍友,別人不可能聽見。

——摘自《沉睡駱駝》


藝見|On Arts

讀常玉

張何之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3期精彩看點

​張何之,筆名草魚,1988年生於江蘇常熟。虞山派古琴傳人,藝術策展人。著有藝術評論《靈魂的骨骼》、詩集《位置的國度》。現居巴黎,法國高等社科院在讀博士。

後來我遇到常玉畫的盆花,覺得終於有人畫出了我夜中所見,一支支一簇簇,白天被光線和聲音遮蔽著,到夜裡方找到一副身軀,藍,白,紫,黃,探身於黑暗,幾乎是一縷精魂了。

常玉的花就是這樣,獨獨開在夜中,從盆瓶內斜逸而出,快要幻化,化為一個女人。

花、華、化,不就是同一個字的三副身體嗎?

——摘自《讀常玉》



中華文學選刊

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

跨越文體、類型、媒介、代際、地域的綜合性文學選刊

從生長中的現場發現當代漢語寫作的高度與活力

2020,以更豐富的內容服務讀者

每月1日出版,定價20元

郵發代號82-497

全國郵局均可訂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