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這是為什麼呢?

偉大的時代


因為”中華文化”可以講是從“敬畏”而來,中國最古老的被譽為“群經之首”之經典《易經》所講或說教導國人最重要的是效法“天地”之“道德”,尤其是“天”之“道”,中國文化所講的“天”,就是代表“大自然”。中國傳統以來就是一個“農耕文化社會”。而“農耕文化”社會是要看“天”的“臉色”吃飯的,所以中國先人自古就對於“天”存有“敬畏之心”,而且即便就現今來說,人類對於“大自然”未知的東西遠遠多於已知的東西,人類本也是從“大自然”裡來的,只是“大自然”產生之一物。所以我們對於“大自然”永遠要“心存敬畏”!永遠要“虛心”!這也即便是“西洋聖哲”之一的康德,他早有名言講這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最值得我們人類“敬畏”的,其中一樣就是我們”頭頂上的星空”。可以講《易經》內中解釋宇宙萬物的六十四卦全都是從“乾坤”(即“天地”)兩卦這裡演變生髮出來的。這也是孔夫子之所以講“君子”有“三畏”首先是“畏天命”之根本原因,這與“西洋聖哲”康德所講的要我們人類首先“敬畏”頭頂上的星空”是有相近道理的。而孔子所講其餘“二畏”的“大人”和“聖人”,他們思想的最高境界還不都是從“效法天道”而來嗎?所以中國“聖賢”之一的朱熹教導後世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學子,首先是要有“居敬持志”的“居敬”之”心”,這實際上才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入門”之“基本功”。本人認為如沒有這種“居敬”之”心”,可以講是學不好中國傳統文化的。而朱熹所講對於“文化”的“居敬”之“心”,其實也是源自於“儒家”的祖師爺孔夫子“三畏”而來的,尤其是第一“畏”之“畏天命”。據說集中國傳統“心學”大成的“心學”宗師王陽明,他收學生時什麼話都不說,首先要學生先對著點燃的一炷香靜坐,待一炷香燃盡後才給學生講話。其目的應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居敬之心”。


布衣學人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這可話裡的"君子"是指有道德,明事理的人。"畏”是指敬畏,"敬畏”指既敬重又害怕。概括起來說,這句話的意思是: 有道德的人對三個方面特別敬重而害怕做不到:一是敬畏天命,二是敬畏大人,三是敬畏聖人。

這是 為什麼呢?因為敬畏天命,即按自然規律行事,如果自然規律就要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就像農業生產必須要按照春夏秋冬來按排農時一樣。再是父母生養了我們,我們必須要孝敬並十刻害怕照顧不周。第三是那些智慧高超的聖人,他們說的話,立的言,窮盡了做人的道理和事理,我們必須用虔誠的心去學習並時刻害怕學不好。

這是我的理解,是否正確望讀者指正。


本昌談歷史


畏,是不敢逾越悖逆。

天命,當然只能順。

大人,在職在責之人,執公器,當然不能逆。

聖人之言,必然是正確的,否則就不是聖人之言。正確的話,當然不能違背,因為違背了就會遭受損失呀。


長風浩蕩


孔子說:君子敬畏的事有三件,敬畏天命,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聖人的話。此文還有下句: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意思說:小人不知天命,因而不敬服,輕視在上位的人,輕侮聖人的話。


說說國學與佛學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畏”在這裡是敬畏的意思,“天命”,就是自然的、客觀的規律;“大人”在這裡可理解為地位高、成就高的人,也包含治理國家的人;“聖人”則是指學識、修養上超越眾人之“聖人”。所以整句可理解為“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的人,敬畏聖人的話”。

孔子將“畏”視為君子的美德,一個人要有敬畏之心才能成為言行高尚的君子,這也是立身處世之道。“畏天命”,是對自然規律的敬畏,人應順應自然規律,逆之則兇。“畏大人”,是對有德有位者的敬畏,因為他們影響社會或治理國家,一舉一動,事關百姓。“畏聖人”,是因為聖人的話有真切的道理,對人的修養和一生具有重要意義。



青木與君


孔子說的這句話大家都比較熟悉了。不做過多的字面上解釋。敬畏天命,其實天命就是要在合適的時間和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兒。不要違背自然規律。應該結婚的時候結婚,該生孩子的時候生孩子,該去世的時候也不要做無謂的對抗,比如古代皇帝追求的長生不老,就是違背了天命。敬畏大人就是要聽取比自己的學識品德年齡大的人的建議。就是我們大家常說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敬畏聖人,就是對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保持自己的尊重的心態。比如對孔子不能過多的批判。


夕琳的文學空間


因為”中華文化”可以講是從“敬畏”而來,中國最古老的被譽為“群經之首”之經典《易經》所講或說教導國人最重要的是效法“天地”之“道德”,尤其是“天”之“道”,中國文化所講的“天”,就是代表“大自然”。中國傳統以來就是一個“農耕文化社會”。而“農耕文化”社會是要看“天”的“臉色”吃飯的,所以中國先人自古就對於“天”存有“敬畏之心”,而且即便就現今來說,人類對於“大自然”未知的東西遠遠多於已知的東西,人類本也是從“大自然”裡來的,只是“大自然”產生之一物。所以我們對於“大自然”永遠要“心存敬畏”!永遠要“虛心”!這也即便是“西洋聖哲”之一的康德,他早有名言講這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最值得我們人類“敬畏”的,其中一樣就是我們”頭頂上的星空”。可以講《易經》內中解釋宇宙萬物的六十四卦全都是從“乾坤”(即“天地”)兩卦這裡演變生髮出來的。這也是孔夫子之所以講“君子”有“三畏”首先是“畏天命”之根本原因,這與“西洋聖哲”康德所講的要我們人類首先“敬畏”頭頂上的星空”是有相近道理的。而孔子所講其餘“二畏”的“大人”和“聖人”,他們思想的最高境界還不都是從“效法天道”而來嗎?所以中國“聖賢”之一的朱熹教導後世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學子,首先是要有“居敬持志”的“居敬”之”心”,這實際上才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入門”之“基本功”。本人認為如沒有這種“居敬”之”心”,可以講是學不好中國傳統文化的。而朱熹所講對於“文化”的“居敬”之“心”,其實也是源自於“儒家”的祖師爺孔夫子“三畏”而來的,尤其是第一“畏”之“畏天命”。據說集中國傳統“心學”大成的“心學”宗師王陽明,他收學生時什麼話都不說,首先要學生先對著點燃的一炷香靜坐,待一炷香燃盡後才給學生講話。其目的應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居敬之心”。


劉敦傑


讀了呂洞賓的一首詩,人生豁然開朗

仙人呂洞賓,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姓呂名巖,出生於唐代,傳說他四十六歲時去長安應考,在酒肆中遇見了仙人鍾離權。經過了南柯一夢,呂岩看破了人生,後隨鍾離權去終南山學道,終於得道成仙,成了著名的八仙之一。

傳說呂洞賓為人瀟灑飄逸,寫出來的詩也是文采飛揚,清麗絕塵。在他流傳下來的詩集裡面,除了一些丹道修煉的詩之外,還有許多寫景和說理的詩篇。他的許多詩篇不僅有很高的藝術性,而且有的還非常具有哲理性。即使在當今社會,一些詩篇也能對我們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便是仙人呂洞賓寫給我們芸芸眾生的一首詩。這首詩選自於《呂祖全書》,詩的名字叫做《訓人》。

你沒有看錯,就是訓人。身為仙人的他,逍遙世外,遊戲人間,對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又是如何訓示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訓人

“何事勞勞死不休,為名為利在心頭。

要知造化皆前定,莫逞機心啟後憂。

大地有緣能自遇,憑天付與莫他求。

廣行方便存陰德,何事區區作馬牛。”

整首詩只有四句話分別闡述這幾句話的含義。

我們這些凡人整天把金錢,地位等等放在心上,為了這些累死累活操勞一生,甚至到死都不肯休息。殊不知,人生中的貧富貴賤,生老病死,得失成敗,這些往往並不是人力所能掌控的,而是由天地因果自然造化所決定。換句話說,一切得失都是有定數的。他告訴我們,不要為了得到名和利,苦苦鑽營,費盡心機,甚至不擇手段。假如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名和利,恐怕會給自己留下日後的憂患。與你有緣的事和物,你會自然而然的遇到,就像是上天賜給你的一樣,不需要向誰去祈求。換句話說,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不要去求,求也沒用。修心修德修行可以改變命運,我們做人只需要廣行方便,樂於助人,多做善事,積功累德。那些福報自然而然的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哪裡需要把地位和財富整天放在心上,一輩子為了這些做牛做馬呢?


漢唐之音


孔子是奴隸主貴族的政治代表,他把復辟奴隸制全盛時期的典章制度,當做自己一生的使命,維護奴隸制度的上下有別,貴賤有序,是他一生所追求的目標。所以他要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畏天命:天,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必須無條件敬畏,服從的。這一思想是在人類的原始狀態下的感恩與恐懼心理中引申而來。根據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基本思想,我們可以推斷這是奴隸主貴族鉗制民智民思民行的重要工具。

畏大人:大人者,是小人的對手盤,是上下尊卑中的“尊者”,是君主和大大小小的貴族的統稱,這是一個相對概念。在一個貴族大家族內部,也是以貴族頭銜的長者為中心組成上下尊卑的系統,就是兄弟之間也有嫡、庶、長、幼之分。畏大人,就是說處於下位的人都必須無條件地敬畏服從在上位的人。實際上,這就是“禮治”的基本準則。齊王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這句話中孔子是借父子關係,來比喻君臣關係,界定君臣。因此孔子不愧為,奴隸制社會的政治理論家,可謂一語中的,立刻把齊景公點醒了。齊景公倒是聽出了孔子這句話的實質,立刻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齊景公這句話的意思是,你說的太妙了,誠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那麼即使有許許多多的糧食,我(怎麼)能從臣子們手裡得到它們讓我享用呢?現在這個材料已變為孔子毫不客氣的對齊景公驕奢淫逸,毫無君德的批評。這顯然是無中生有,為美化孔子,往孔子臉上貼金。

論語是孔門弟子的記錄,如果孔子真是批評齊景公,即便當面不好說,但事後必有後話,說上一言半語:哎,君主啊,您豈能聽而不聞焉?或者過後對弟子說:哎,吾所言者,齊王矣!孔子絕對不會說,因為他是君子深知“畏大人”的重要原則,孔子在這一點上是言行一致的。看孔子對樊遲學稼學圃的評價,是何等的犀利,”……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學稼?’ ”毫不掩飾的表達了孔子對樊遲學稼學圃的鄙視。

可是許多專門研究歷史的學者竟然成了儒家學說的代言人,把孔子維護“政出公門”和崇尚權威的政治理念,解讀為孔子通過宣教倫理道德,批評齊王,是非常不專業的。

畏聖人之言:這裡的聖人,可以是君王,也可以是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代表奴隸制社會主流思想的尊者。在孔子眼裡如果這個人掌握了奴隸制鼎盛的典章制度,那麼他就是聖人,所有的人都應該敬畏他,聽從他的指引。

如果整個社會中的大大小小的君子都做到“三畏”,這個禮崩樂壞的亂世就可以恢復秩序,形成他朝思暮想,念念不忘的和諧美妙的理想世界。

可以說“君子三畏”,是孔子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推動“克己復禮”,復辟奴隸制社會三大思想法寶。


錢塘漁翁1


“畏天命”包括了一切信仰,信上帝、主宰、佛等。這些都是“畏天命”,從前社會等級分明,這種畏,用來維護社會穩定。

現代人雖然破除了迷信,但依然要有所敬畏,“天地有定律,四季有成規,萬物有法則”,現在,自然、真理、規律就是我們需要敬畏的天命。

“畏大人”這裡字所說的大人並不是一定指官職有多高,還包括對父母、長輩、有道德學問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一個人再成功,總有他的父母、上級,讓他敬畏,從而做事各自心中掂量再三,不輕舉妄動。

“畏聖人之言”聖人,在中國人心目中是道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是人們崇敬和學習的楷模。他們的思想和言論,義旨深遠,是人生的明燈,是智慧的結晶,是人們言行的準則。因而對聖人之言不可不心存敬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