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給風口上的“互聯網+”醫療潑點冷水

疫情對經濟和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但對於“互聯網+”醫療行業來說迎來了難得的機遇,但機遇背後行業的新風口是否真的來臨?

【熱議】給風口上的“互聯網+”醫療潑點冷水

突然爆發的疫情,加劇了線下醫療資源供給不足與確診感染病患數不斷增長之間的供需矛盾。關鍵時刻,京東、百度成立了醫療健康事業部、阿里巴巴集團收購改造阿里健康、騰訊發佈“新冠肺炎疫情服務平臺”,位於垂直賽道的丁香園、好大夫、春雨醫生、微醫等多家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也紛紛聯動全國醫生髮起了遠程線上問診、心理輔導等服務,為線下醫療起到了重要的補充作用。

毋庸置疑,對於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而言,此次疫情讓更多用戶通過在線問診開始真正接觸到互聯網醫療服務,提高了互聯網醫療用戶的整體規模和滲透率。多家券商研究報告認為,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等多家平臺都有望成為“互聯網+”醫療的受益者。

近年來,“互聯網+”醫療一直是個備受關注的產業。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智慧醫療建設行業規模超880億元,預計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超1000億元。

與此同時,“互聯網+”醫療也得到了政策的支持。3月2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日前聯合印發的《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中也指出,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因此,很多業內人士斷言,2020年將會是“互聯網+”醫療的“爆發元年”。但筆者認為,診療行為具有一定特殊性,互聯網醫療可以作為線下醫療的有效補充,“在線看病”或一時很難替代“去醫院看病”。事實上,互聯網醫療誕生已超過10年,雖然一直備受推崇,但普及率並不高。據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互聯網醫療滲透率從2009年的0.52%到2018年上升至0.85%,不過提高了0.33%。

毋庸置疑,經過本次疫情互聯網醫療打開了通向春天的那扇大門,但疫情之後,互聯網醫療行業是否能真正迎來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還需要時間驗證。

特殊時期,“互聯網+”醫療迎來需求井噴,爆發似乎已不可阻擋。但就目前而言,虧損依舊是行業普遍現象,雖然在線預約掛號備受用戶青睞,但這個業務不能收費,並沒有實質收益;在線問診的費用、在線賣藥雖然流水不錯,但大頭都要分出去,剩下的也難以完全覆蓋運營成本;醫療企業的服務費營收佔比也不高。由此可見,互聯網醫療行業依然無法避免商業模式難以盈利的痛點。同時,短時期內湧現的問診需求必將隨著疫情的過去而面臨回落,如何增強用戶粘性、用戶增長與留存問題,也是互聯網企業要問題之一。

儘管目前的政策對互聯網醫療以及醫療信息化發展頻頻呈現利好態勢,但此前發佈的《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中規定,病人的“首診”是不能在網上進行的,這也意味著線上醫療平臺不能確診以及開處方,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線上醫療的發展。同時,對需要觸診、叩診等面對面的診療需求來說,目前線上醫療滿足能力有限。

因此,雖然互聯網醫療具有信息全覆蓋、醫療資源共享、個性化定製、高效疾病管理等多種優勢,但目前還需要解決一些困擾其長期發展的問題,才能讓產業有序、有質量的發展。本次疫情也許是未來互聯網醫療發展的一劑催化劑,培養了患者們更好的醫療習慣與安全意識。如果相關政策沒有放開,叩診觸診等問題沒有解決、沒有放開,就目前來說,線上醫療還依然只能作為線下醫療的補充。



作 者:管 浩

【熱議】給風口上的“互聯網+”醫療潑點冷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