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農民“搶種”紅梅杏被叫停 背後的原因讓人暖心……

  “今年已經運了5批紅梅杏樹苗,全村80%耕地種植紅梅杏。”3月27日,在海原縣甘城鄉吳渠村,村支部書記李宏科介紹說。近年來,海原縣甘城鄉發展萬畝紅梅杏產業,群眾連年大幅增收,擴大種植面積的積極性非常高。然而記者採訪時發現,讓人意外的是,正當果農紛紛擴產種植時,卻被鄉政府“叫停”。從不願種到搶著種、精心種,正如李宏科所言:這樣的叫停恰恰折射出收放自如的產業發展自信。

  甘城鄉吳渠村村民李宏宗種有3畝多紅梅杏,過去一直受傳統種植觀念影響,既不懂果樹修剪,也不施肥更不打藥,加之受霜凍影響,果子小產量低且品質不佳,導致紅梅杏沒有好價和銷路,讓他始終無法脫貧。近年來,甘城鄉全力打造萬畝紅梅杏特色產業,海原縣聘請寧夏農科院研究員等專家來到田間地頭,全程為果農傳授修剪、施肥、預防霜凍等專業栽培技術。甘城鄉紅梅杏綜合品質飛躍提升,深受固原、西安及南方市場的青睞,供不應求。“平均一畝產2000公斤,能收入2萬元”,依靠紅梅杏的穩定收入,李宏宗實現脫貧。如今,他已增種到60多畝紅梅杏,“收入提高了,日子越過越有信心了。”村民賈紅凱種了12畝紅梅杏,年收入十分可觀。

海原農民“搶種”紅梅杏被叫停 背後的原因讓人暖心……


  依靠紅梅杏產業,吳渠村貧困戶劉學霞家的生活條件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看到一棵棵紅梅杏樹變成了真金白銀,村民徐劍把種了多年的15畝玉米地改種了紅梅杏,去年收入20多萬元。“能掙到錢的產業,就是好產業。”建檔立卡貧困戶李宏策藉助紅梅杏去年脫貧,今年又新增6畝。正在為果樹疏鬆土壤的趙興喜,去年剛剛脫貧,今年新增了40畝,“這是一個能幫我們脫貧致富的好產業,我信心特別足。”

  今年,海原縣再度為特色產業紅梅杏“推波助瀾”,出臺每畝500元扶持資金政策。果農紛紛新增種植面積,短短半個月,就新增5931畝,加上原有面積,甘城鄉總種植面積已達11012畝,遠遠超過了額定5000畝。日前,甘城鄉叫停了不斷增加的種植行動。甘城鄉黨委書記張成靜說:“去年全鄉3500畝紅梅杏掛果林,總收入達7000萬元,群眾大幅增收。政策扶持讓群眾種植熱情高漲,攔都攔不住。但許多群眾準備種植的地塊呈碎片化分佈,不利於管理和打造集中連片的紅梅杏產區,也超出了縣上制定的產業發展規劃面積,不符合穩步發展原則,所以鄉政府叫停了超面積的種植。”

海原農民“搶種”紅梅杏被叫停 背後的原因讓人暖心……


  “沒關係,只要紅梅杏產業在,銷路旺,就是一個有希望的產業。”武塘村果農馬雲虎今年沒能多種幾畝,雖然有些遺憾,但仍信心滿滿。他表示,明年一定第一個搶種。

  甘城紅梅杏產業的快速壯大,與海原縣政府由“保姆型”向“秘書型”的身份轉變密不可分。據海原縣扶貧辦主任穆華介紹,以往該縣發展產業往往靠政府主導培育,包攬一切直至基本成形穩定後,再交給群眾。但在甘城紅梅杏產業中,則由政府引導、政策扶持、群眾主導,果農自己購苗、種植、銷售,政府組織全程進行技術指導、協調、服務。這樣的改革激活了紅梅杏產業,使群眾更加重視和珍惜自己的辛勤勞動,由不願種到搶著種。

  每年7月中下旬,甘城紅梅杏便銷售一空。張成靜介紹,鄉上將註冊海原甘城紅梅杏專用商標和地理認證標誌,把品牌打響,並打造杏花節使之成為我區全域旅遊的甘城驛站,讓紅梅杏樹真正成為群眾的搖錢樹。(寧夏日報記者 劉加隆 王文革 張向陽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