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博弈,談合作,話說中美歐

為什麼這些天一直談合作呢?前天看見這樣一個新聞:

3月23日,瀋陽一家餐飲店(就不具體說是哪家了)為招攬顧客,在店門外懸掛了一個條幅,內容竟然是所謂的“慶祝美國、日本疫情嚴重”。

論博弈,談合作,話說中美歐


看到這個新聞時,有種失控錯亂的感覺。都21世紀了,竟然還有如此愚蠢之人,有一種被蠢哭的錯覺。這是一種什麼心態呢?絕對不是民族主義者心態,也不像民粹主義,更像是一種想當“洋大人”而不得的心態,就是那種很喜歡在內心深處高高在上的群落,其實活一輩子也沒長出幾個理性細胞來。

為什麼要駁斥這種極端言行呢?因為這不僅突破了人道主義底線,而且給國家招黑,更是公然消費千千萬萬國人努力抗疫而取得的公信資源。

還好相關部門很清醒,責令其撤下條幅。

另外這種極端言行,不僅中國有,別國也有,比方說英美把自身問題甩鍋給中國的言論。駁斥中國這種極端言行時,同時也要警惕他國極端言行,不能被它們迷住雙眼。尤其是在國家領導層親自督促復工復產的情況下,維護國際貿易市場穩定也是當務之急。

現在局面不容樂觀:疫情對世界的衝擊,已經傷害到全球供應鏈。

常言道,時代塵埃落到個人身上,就是一座山。就國家來說,歷史規律移入銅牆鐵壁,稍有不慎也會碰得滿頭包。而這其中又涉及到大國博弈和利益爭奪,極為複雜多變。

大國博弈本質

大國如強人,天生而孤獨。

中國幾千年來一直靜靜矗立,歷經多少風雨,迎來送往諸多對手,而且現在國勢在向上走,這種體驗和經歷,絕不是其他國家能感受到的。這是屬於中國的孤獨。

美國雖歷史短暫,但兩百多年來國勢一直往上,處於巔峰已經有一段時間,這種體驗和經歷也不是其他國家能感受到的。這是屬於美國的孤獨。

孤獨的大國猶如不同領地的雄獅,既相互鬥爭又相互欣賞。

當世界歷史進入地球村時代,同時出現中美這樣的國家,就註定要重塑博弈內涵。

論博弈,談合作,話說中美歐


談到博弈兩個字,很多人或多或少都能說幾句,但不論現實還是網絡上,通常會爭得臉紅脖子粗,誰也說不服誰。當然即便說服了,也可能沒什麼意義。而我說的也未必正確,只是把我通過讀歷史和分析現實所得的看法寫下來。

在我看來,如果按照立體史觀推演,大國博弈層面有三種:

第一種,KO型博弈。

顧名思義,就是一方幹掉另一方。古代如漢與匈奴,唐與突厥,羅馬與迦太基,近代如世界大戰中的同盟國與軸心國。這些大家都理解,很多人也認可。中美之間很顯然不是這種博弈,因為這是通過戰爭解決問題。現代地球村,已經禁不起擁核大國之間的戰爭。

第二種,自殘型博弈。

其實這種博弈在歷史上非常的常見,但容易被歷史學家忽略。為什麼呢?因為看起來噱頭比較少。

唐和吐蕃就是典型的自殘博弈,兩國打了上百年,彼此糾纏到奄奄一息,先後掛了。

拜占庭帝國和波斯薩珊鬥得你死我活,最後便宜了阿拉伯帝國。

英國和德國,其實也是自殘型博弈,把自己搞死搞殘,便宜了美國。

如果中美博弈也進入這種七傷拳模式,那真的是悲哀。而現在有很多不明事理的愣頭青或別有用心者,把中美往這條路上推。甚至有聲音在說,即便全球衰退,只要中國比美國損失少,就划算。臥槽,這種調子很不可思議。

大國博弈的精髓在於“鬥而不破”,是要打著博弈的旗號去別國謀求利益,而不是如傻大個一樣相互傷害給別國欣賞。

第三種,促進型博弈。

就是通過博弈彼此促進,推動科技經濟文化全方位發展。當時美蘇冷戰,其實大力推動了科技發展,有促進博弈的意思。奈何蘇策略失敗,這個在美國史中有解釋,不重複了。

縱觀歷史進程,沒有任何國家如中美這般(從地緣、到文化、到政治經濟乃至體制),更適合成為促進型博弈者。

回顧中美這些年的關係,基本上就是沿著這條路在走,基本做到了“和而不同,鬥而不破”。

時間回到1972年,冷戰最激烈的時候,基辛格和尼克松仍然在中國領導的邀請下先後訪華,中美一起改變了國際版圖。

論博弈,談合作,話說中美歐


當時中國大街小巷貼滿“打倒美帝”的標語,有些沒來得及除去,還被尼克松給看到了。即便如此,也不影響菊香書屋裡,毛澤東和尼克松愉快地談論哲學,談笑間定下大國戰略。

現階段中美兩國,貿易戰打得噼裡啪啦,但雙方每年還是天量的貿易額度。當今兩個大塊頭的戰鬥不是用槍炮對決,而是用貿易對決,這是時代的幸運。

所以中美有沒有攜手抗疫的基礎?絕對有。實際上就在剛剛,一架滿載醫療物資(1200萬副手套,13萬個N95口罩,170萬副外科口罩,5萬件防護服,13萬個洗手液和3.6萬個溫度計)從上海起飛的飛機,已經抵達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可以說在大戰略方面,中國決策層向來不含糊。

為什麼要合作

為什麼一定要合作?因為這不是週期性洗牌,而是系統性暫停。

如果說歐美疫情算是第二波爆發點,那麼南美、東盟、印度很可能成為第三波。

疫情的影響有兩點:其一,疫情本身;其二,影響全球供應鏈。

巴西宣佈,3月30日(星期一)起30日內,所有不持有巴西身份證的外國公民均不得搭乘飛機入境巴西。南美是大豆等農產品的出口基地。巴西和印度一樣,也在觀察美國的決策而動。如果美國封,巴西大概率也得封,全球糧油供應鏈都得受影響。

在此之前,哈薩克斯坦不再出口麵粉和胡蘿蔔,越南不再出口大米;據說俄羅斯也在考慮禁止出口小麥。

注意,這些都是基本的生活資料。

如果這些基本的生活資料無法有效流通,全球物價上漲不可避免,對中下層的生活影響很大。


論博弈,談合作,話說中美歐

東盟大國馬來西亞是全球橡膠供應基地。一個康樂就佔據了全球安全套市場20%的份額。另外馬來西亞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橡膠製成品出口國,近兩年也在逐步承接全球電子製造產業鏈中的部分環節。尤其是半導體行業,馬來西亞在封裝測試環節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馬來西亞這般,東盟其他國家也好不了。現階段東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如果東盟暫停,對東亞貿易來說是雪上加霜。所以這個時候必須想方設法抗疫,才能挽救貿易。

3月28日,德國黑森州財政部長托馬斯·舍費爾在鐵軌旁自殺。

資料顯示,舍費爾現年54歲,是德國執政黨基民盟的一員,活躍於黑森州政壇超過20年,任職州財長也快10年,外界此前預期他有望繼任現州長布菲耶。

為什麼要自殺呢?布菲耶表示,舍費爾近日一直為如何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經濟衝擊“深感憂慮”。

舍費爾應該是深知疫情對經濟衝擊的精英分子,他死於疲憊與絕望。

如果放任疫情對經濟的衝擊,那麼疲憊與絕望者會越來越多。

毫不誇張地說,新冠肺炎的衝擊已經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也超過2003年非典,直奔1929年-1933年世界大蕭條去了,都是輸家而沒有贏家。

接下來稍有處理不慎,世界級經濟蕭條就在眼前。

中美歐之間

之前說過很多次,90年前那場大蕭條為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而當年那場大蕭條之所以引發如此嚴重的後果,就在於當時的大英帝國已經處於中老年階段,而美國處於壯年階段,當英美陷阱入博弈泥潭無法有效合作,最終導致整個世界分裂。

所以當年的大國合作,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如今國際格局和當年有一點類似。現在的美國不能說到了中老年階段,但確實產業空心化,對於基本的工業品生產力不足。面對疫情,自顧不暇,更談不上援助盟友。要知道拉大旗當老大,不是僅僅耍威風的,盟友陷入困境也要幫把手。很明顯美國目前幫不上盟友。

如今的中國已經接近壯年,還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但是對於一般工業品的生產能力,那絕對是歷史頂級水平。但中國的煩惱在於國際話語權不足。中國即便幫助國際社會,也會被有些國家的流言蜚語中傷,甚至被懷疑“別有用心”。

所以目前這種局面:

只有中美歐三方攜手合作,控制住自家疫情,才有機會遏制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泥潭。

只要中美歐控制住疫情,才能騰出手救助其它國家。

論博弈,談合作,話說中美歐


現在國內有一種聲音認為美國不成了。其實美國現階段只是產業空心化,有點虛;科技能力還在。美國過去一週,確診人數飆升,很大原因在於過去一週推動了大規模檢測。

2月29日時,全美的檢測人數為472人;到3月28日,數據已上升至73.57萬人,躍居全球第一。美國一開始檢測少,一方面自信過頭,另一方面擔心引起資本惶恐。現在資本市場已經暴跌,社會恐慌爆發,只能大規模檢測了。

美國醫療保健公司雅培的實驗室研發出一種新冠病毒的檢測方法:通過分子診斷尋找新冠病毒基因組的片段。據報道,這種方式從搜索到明確排除感染的整個過程可能最多需要13分鐘。該檢測盒僅重3公斤,可在任何地方使用。該公司計劃從4月1日起每天提供50000個檢測盒。這意味著,美國可以很快篩選出感染患者。

中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和美國的科研能力有效結合,抗疫效率會大幅度提升。

只要中美控制住疫情,就能穩住目前世界格局最重要的兩極,那麼歐洲很快就能跟上步伐。如此一來,至少能守住世界經濟滑向大蕭條泥潭這根底線。這根線關係到千千萬萬人的工作崗位,關係到所有菜籃子的價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