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雙流區抗疫一線,“90後”用行動譜寫青春樂章

好樣的!“90後”扛起戰“疫”大旗

一個個青春的身影忙碌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奔走在自己人生的跑道上。他們有著不同的崗位,但有著共同的名字——90後。當一場疫情如大考般來臨之時,成都市雙流區疫情防控戰,有一群“90後”“00後”不畏艱險、主動請纓,衝鋒到防疫最前線。他們用實際行動來彰顯雙流區衛健人的青春風采和蓬勃力量。

昨天,他們還是父母眼中的孩子;今天,他們便已經穿上“白衣戰袍”,奔走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居家醫學觀察、高速路口值守、返崗復工人群健康服務、雙流西站監測點、預檢分診、發熱門診。

毅然奔赴“戰場”的90後

蒲少君是成都市雙流區中醫醫院一名優秀的重症醫學科專科護士。在得知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國,武漢更是告急的情況後,她第一時間主動請戰,迅速告別家人,毅然奔赴“戰場”。2月26日晚,蒲少君在武漢武昌醫院的ICU上了第一個夜班,她說:“穿上這身白大褂就要做好自己的工作,面對疫情心裡也會感到害怕。但是自己肩負責任與擔當,如有戰、召必至!”


走進雙流區抗疫一線,“90後”用行動譜寫青春樂章

她在日記裡這樣寫道:

今天是我第一次去上班,22點下班,到酒店洗漱完吃飯完已經1點左右了,睏意全無。今天工作的情景還歷歷在目,穿起防護服的時候覺得外面全是病毒,內心充滿了恐懼和緊張。但是看見熟悉的心電監護儀、呼吸機、注射泵,熟悉的ICU工作環境,還是很快就進入了狀態。第一項工作就是血氣分析標本的採集,這項操作需要抽取患者的動脈血進行檢驗分析,瞭解患者的血氧動態指標。抽取動脈血與抽靜脈血有所不同,因為靜脈血管一般位於皮膚淺表,穿刺相對容易,而動脈血相對位置較深,穿刺者必須通過觸摸找準動脈搏動點進針,穿刺難度相對較大,尤其是危重病人的脈搏薄弱,找準穿刺點的難度就更大了,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戴著一層手套都不一定能一次性穿刺成功。今天第一次帶著防護眼鏡,面屏,在視線模糊的情況下,我要隔著三層手套尋找病人的動脈搏動點,進行動脈穿刺採集標本,這無疑又增加了難度。站在病人床前我緊張無比,在深深的吸氣後,我慢慢平靜下來,隔著厚厚手套,觸摸到了病人微弱的脈博,對準搏動點進針穿刺,鮮紅的動脈血流進了採血管。“成功了,一次性成功了”我心裡默唸著,當時覺得內心欣慰無比,讓我在接下來的工作中信心倍增。

走進雙流區抗疫一線,“90後”用行動譜寫青春樂章

走進雙流區抗疫一線,“90後”用行動譜寫青春樂章

走進雙流區抗疫一線,“90後”用行動譜寫青春樂章

武昌醫院的ICU跟其他ICU病房一樣都是恆溫病房,溫度在20-22度左右,但是穿著厚厚的隔離服,每走幾步就渾身是汗,衣服幹了又溼,溼了又幹,那滋味難受極了。不知怎麼到了八點過的時候,我就開始反胃,吐在了口罩跟防護服裡面。同事們都擔心我,要我回去休息,不要再進病房,但我拒絕了。迅速清理完嘔吐物,換上了一套防護服,再次進入病房,依舊回到了自己的崗位裡工作。當時就覺得,來都來了,沒有撤退可言。就這樣堅持到了下班,脫掉口罩,鼻子有了一顆紅紅的壓瘡,雖然有些醜,一切都很值得。

放下婚禮 告別“準老公”的90後

廖雨朦是雙流區公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治醫生。她是一位“90後”的醫生,也一名中共黨員,她放下了婚禮,毅然衝鋒在抗擊疫情第一線,她廖雨朦。

走進雙流區抗疫一線,“90後”用行動譜寫青春樂章


走進雙流區抗疫一線,“90後”用行動譜寫青春樂章

1月25日,農曆大年三十,廖雨朦和“準老公”回到遠在西昌的老家,準備籌辦婚禮。可是,誰知他們剛到家,就收到了單位的“召喚令”,她和家人簡單商議後,決定放下婚禮直奔抗“疫”一線。除夕之夜,她一直都在趕路,她走路、拼車,想進了各種辦法,終於達到機場,買了高價機票,於大年初一下午返回了工作崗位。

走進雙流區抗疫一線,“90後”用行動譜寫青春樂章

返回崗位的她,得知公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著手建立了某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她毅然遞交了“請戰書”,成為了第一批值守的醫務人員,請戰書上的鮮紅的手印代表了她參加戰“疫”的決心,穿上防護服進入隔離室,留給同事的是她堅定的背影和她必勝的決心。

觀察點位的工作是繁瑣的,不僅是每日醫學觀察,測量體溫,詢問健康狀況,還要像對待自己親人一樣,關心他們的冷暖、溫飽、心理狀態。“今天感覺怎麼樣?”是她每天的口頭禪,“XX房間的XXX有高血壓和糖尿病,要加測血糖和血壓,另外送餐要清淡點。”這是她堅守崗位期間,每天說得最多的話語,從集中隔離觀察點建立來,她一直堅守在防控一線,領導勸她回去休息,她總說:“我沒事,我年輕,抗得住!”。

婚禮推遲了,但愛情缺不會缺席。疫情期間,愛蔓延得更下深沉、更加濃郁。即將三十歲的她,穿著白色戰袍,行走在觀察點上的樣子,最美!

沒日沒夜“不辛苦”的90後

“與支援湖北的同仁比起來,我們的辛苦不算什麼。工作這麼多天,已經習慣了!現在的工作,就是把一個個通班連起來罷了。”在某酒店集中醫學觀察點的 95後醫生朱笑芳回答道。護目鏡之下,是一雙熠熠生輝的眼睛。沒日沒夜的工作,並沒有擊垮這個小夥子,就在採訪過程中,他仍然保持著鮮活的力量,看到門外又來了需要辦理入住的旅客,交代完他就衝到工作區拿了一疊厚厚的登記表和體溫檢測儀,又一溜煙地跑到了登記臺。

“我不擔心自己的安全,學醫的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就是有點擔心家人。不過,做好防護感染的概率很小,感染了還可以醫嘛!”還是我們熟悉的“90後”配方,不按套路出牌,卻又真實可愛。“有親人、朋友、旅客的鼓勵支持,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樂觀開朗的朱笑芳,用自己的行動,為大家掃去疫情的陰霾,為整個團隊注入滿滿正能量。

走進雙流區抗疫一線,“90後”用行動譜寫青春樂章

走進雙流區抗疫一線,“90後”用行動譜寫青春樂章

護理部主任何天芬說道:“整個團隊就是一家人,這些80後、90後就像是我的孩子們。他們很懂事,讓我很感動!有次晚上我讓他們好好休息,結果半夜自己又爬起來了,非讓我去休息。他們說‘我們年輕,熬得起夜’。”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像朱笑芳一樣的眾多90後醫務工作者用自己的努力和堅守,凝聚著戰疫磅礴的力量。

熱心護士90後“小余姐姐”

餘濱是一名90後護士,也是一名堅守在某集中隔離觀察點的入黨積極分子。從某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建立的那天,她就一直堅守在觀察點發放物資、整理臺賬、收集上報數據等。工作需要時,她就穿上防護服,進入隔離區,給旅客測量體溫,幫助發放餐食、發放宣傳資料、健康教育等。工作嚴謹、做事細心、心態樂觀是她最大的特點,誰領了一雙手套、一個口罩,她會嚴格的要求必須先簽字後領取,她說“這是工作規定,大家必須自覺遵守,隨便哪個不搞特殊,我必須保證所有的物資去向都清晰明瞭。”90後的她還會像大姐姐一樣,貼心詢問觀察點的醫務人員和留觀旅客的各種需求,留觀的旅客和觀察點的醫務人員都非常喜歡她,親切的稱呼她“小余姐姐”。

走進雙流區抗疫一線,“90後”用行動譜寫青春樂章

走進雙流區抗疫一線,“90後”用行動譜寫青春樂章

初春的夜晚有點涼,但只穿著一件T恤和工作服的餘濱早也汗流浹背。3月16日晚,點位再次接到了要接待一批留觀旅客的緊急任務,觀察點的醫務人員從晚上九點一直奮戰到凌晨4點才安頓好旅客,當大家都準備去休息時,餘濱同志一個人依然在忙碌,大家都勸她去休息了,她說“我年輕、我身體好,熬點夜沒事,我要把今晚所有物資的臺賬做完,清點清楚我心裡才踏實。”

在這場戰“疫”中,“90後”的話語擲地有聲:“2003年非典時期,所有人都保護著‘90後’;2020年換‘90後’來守護大家了。”

“派我去,我單身,沒有男朋友沒有娃,更沒有牽掛。”

“我報名,我年輕,身體抵抗力好,我先上。”

“我知道與一線醫務人員相比,我的‘負重’微不足道,但我仍願以螢火微光,為更多人的‘安好歲月’盡一份力。”

“只要有需要,我隨時到位。”

“我也要像那些叔叔阿姨一樣,站在前方守護好後方的居民。”

……

在雙流區戰“疫”防控的第一線,“90後”醫務工作者奮戰的身影隨處可見,是學醫的初心讓他們堅持到底,是專業的醫學素養讓他們沉著應對。他們的“辛苦”不在言語中,而偷偷地藏在憔悴的神情裡,藏在爬上眼角的幹紋中。

走進雙流區抗疫一線,“90後”用行動譜寫青春樂章

“90後”,用稚嫩的臂膀扛起疫情防控的大任,記錄下屬於他們的青春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