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動物都需要睡眠嗎,那些低等動物是否也要“睡覺”嗎?

睡眠不僅是人類不可缺少的一種生理現象,而且在動物界中也是廣泛存在的一種行為現象。不過,因生存條件的優劣和新陳代謝的不同,各種動物的睡眠方式、地點、時間甚至睡姿都是大不相同的。

所有動物都需要睡眠嗎,那些低等動物是否也要“睡覺”嗎?

一般來說,判斷動物是否睡眠有外在和內在的兩個標準,外在標準就是動物長時間處於不動狀態,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或完全沒有反應,而內在標準是能測到睡眠時的腦電波。雖然有些動物的睡眠時間很短,但大多數動物的睡眠都要持續很多小時,而且通常不會離開它們的睡眠地點。

低等動物也需要睡眠嗎?

所有動物都需要睡眠嗎,那些低等動物是否也要“睡覺”嗎?

毫無疑問,絕大多數脊椎動物都需要睡眠。其實,無脊椎動物也存在睡眠現象,而且與脊椎動物的睡眠非常相似,這說明動物睡眠現象的發生已經經歷了一個很長的進化過程了。

當然,對於複雜程度過低的生命形式,談論睡眠問題似乎沒有意義,但像蛞蝓等軟體動物就已經存在類似睡眠的休息狀態。

所有動物都需要睡眠嗎,那些低等動物是否也要“睡覺”嗎?

章魚睡眠時並不閉眼,只是把瞳孔縮得很小,呼吸緩慢,皮膚變成黃色或棕灰色。有時擔任警戒任務的腕手向上舉起並轉動著,好像雷達天線一樣。

所有動物都需要睡眠嗎,那些低等動物是否也要“睡覺”嗎?

在節肢動物中,特別是果蠅、蟑螂、蜂等很多昆蟲以及蠍子等在不活動期均具有明顯的睡眠特徵。例如,當馬蜂活動時,它們的胸部因肌肉運動而發熱,而當它們安靜時,胸部則會變冷。

所有動物都需要睡眠嗎,那些低等動物是否也要“睡覺”嗎?

許多種類的馬蜂在晚上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很安靜,總是低低地懸起身體,垂下觸角。在這段時間內,馬蜂的呼吸頻率和新陳代謝都有所降低,而且這種靜止狀態是可逆的,也就是說,外界的刺激能夠喚醒馬蜂,這說明它們並不是處於休眠或昏迷狀態。

果蠅以面朝下的姿勢匍匐睡眠。每天晚上果蠅會這樣靜靜地呆上7個小時,除了有時抽動一下腿和觸角。

所有動物都需要睡眠嗎,那些低等動物是否也要“睡覺”嗎?

當黑夜慢慢過去時,果蠅的動作就越來越多,最後醒來。蝶類和蛾類會選擇特定的睡眠地點,那裡往往是最好的隱蔽場所。有些種類還採取特定的睡眠姿勢,如地中海粉螟的觸角在正常情況下是向前伸的,睡眠時則倒向後方緊貼在翅上,兩個觸角互相交叉,末端隱藏在翅下。它們在睡眠時對外界刺激極不敏感,甚至用一個微型刷把它的一隻翅挑起和放回時,也毫無反應。

魚類睜著眼能睡覺嗎?

所有動物都需要睡眠嗎,那些低等動物是否也要“睡覺”嗎?

脊椎動物的睡眠現象更為明顯。魚類睡眠時靜靜地呆在石上、石下、砂上或鑽入砂堆中,有時隱藏在水生植物叢中。有些魚在睡眠時會改變顏色,這可能與防禦有關。但是,由於魚類沒有真正的眼瞼,眼睛完全裸露而不能閉合,有人因此認為魚總是睜著眼睛不睡覺,其實不然,它們只是都睜著眼睛睡覺而已。

睡眠時,黑魚喜歡將其身體埋於砂礫中,彎腰側臥;河豚魚也是將身體彎曲起來睡覺的,它用水草或石子作靠背。

所有動物都需要睡眠嗎,那些低等動物是否也要“睡覺”嗎?

比目魚類中的鰈魚、鮃魚,白天躺在海底,夜裡睡眠時反而漂浮起來。有些年幼的鰨魚,一到傍晚就游到水面,然後將身體彎曲成茶盤狀,靜止不動,進入睡眠狀態。鯔魚一到晚上就分散開來,每條魚進入海底自己的睡眠地盤。這時,它們的頭朝著不同方向,停止遊動,開始入睡,倘若這時它們受到外來騷擾,就會立即紛紛上浮,很快形成頭部都朝著同一方向、平行排列遊動的魚群。

所有動物都需要睡眠嗎,那些低等動物是否也要“睡覺”嗎?

最有趣的是生活在大西洋沿岸珊瑚礁裡的鸚鵡魚,睡眠前後要穿上、脫下“睡衣”。它們在入睡前由皮膚分泌大量黏液,織成一件“睡衣”,把身體包裹起來。“睡衣”的前、後端各開一個口,使海水在。“睡衣”裡流通,以保證它們在睡眠時能夠繼續呼吸。黎明時,它們立即脫下“睡衣”,重新開始正常活動。

所有動物都需要睡眠嗎,那些低等動物是否也要“睡覺”嗎?

那些在深海或大洋中做長距離洄游的魚類,只能浮在水中睡眠,因此被稱為魚類的“睡眠游泳”。這時,它們會適當停止各部器官的活動,或者僅略有一些動作。

睡眠時的腦電波

在兩棲動物中,蟾蜍在睡眠時眼睛是閉著的,頭位下降;雨蛙在睡眠中受到刺激時懶得跳起。美西螈則喜歡成群懸浮在水中睡覺,下面有水生植物託舉著它們,此時它們對刺激的反應非常遲鈍,而且鰓的活動頻率大大下降。

有趣的是,兩棲動物、哺乳動物和鳥類在睡眠時都有特定的腦電活動形式,而爬行動物卻沒有,因為爬行動物的腦同其他脊椎動物的腦在形態學上有著明顯差異。因此,在它們之間很難找到一個統一的睡眠標誌。事實上,爬行動物睡眠時和活動時的腦活動是相似的,而且在很多方面也與哺乳動物非睡眠時的腦活動相似。因此,要想知道爬行動物是不是在睡眠,主要是觀察它們的行為。例如,避役每天在太陽落山時都回到一個樹枝上,整個夜晚都顯示出一種特定的姿態,眼球回收,這是它睡眠的一個明顯行為標誌。

海豚等海洋哺乳動物的睡眠更奇特,它們大腦的兩半球從來不同時進入睡眠狀態,而是左右兩半球輪流休息。它們通常將一隻眼睛閉上,另一隻眼睛睜開,側著身子兜圈子,偶爾浮出水面呼吸。然後它們就轉身,閉上另一隻眼睛,用另一半大腦睡覺。每隔十幾分鍾,它們的這種活動狀態就會變換一次,很有節奏。

金雞獨立也是睡姿之一

一些鳥類的睡姿頗為有趣。鴕鳥喜歡將身體趴臥下來,長長的脖子伸直放在地上;企鵝常常站立在冰雪上睡覺;信天翁是在飛翔的時候“睡覺”;丹頂鶴在睡覺的時候總是“金雞獨立。四個腳趾都朝前的金絲燕睡覺時用腳爪摳著崖壁,像壁虎似地趴著入睡;貓頭鷹睡覺時常常一隻眼睜,一隻眼閉……

據說,作為一種下意識的肢體動作,人睡覺的姿勢從某種程度上揭示了不同的個性。例如像胎兒一樣蜷著身體睡,表明睡眠者很害羞,性格敏感;像軍人一樣雙臂置於身體兩側平躺著睡覺的人,一般都性格拘謹,比較安靜;側身睡眠的人一般喜歡交際,性格隨和;整個身子趴在床上,雙手放在頭兩側,像自由落體動作一樣的睡姿是最為“與眾不同”的,通常性格比較衝動,愛熱鬧……

人的睡眠姿勢可謂五花八門,而其他哺乳動物的睡姿更是千姿百態、各有千秋,總的看來卻頗為隨意,同它們的身體結構以及所處的環境特點相適應,但是同一種動物的睡眠姿勢通常是不變的。食肉動物都在不同程度上蜷曲著身體睡覺,蜷曲的程度常常與環境溫度有關。馬、象、牛和鹿等食草動物,由於有特殊的骨骼適應性,它們可以站著睡覺。樹懶和某些蝙蝠是頭朝下掛著睡覺。穿山甲睡眠時將頭部和四肢蜷曲在胸腹前,粗大的尾巴覆蓋在最外面,用以保護沒有粗厚鱗甲的胸腹部不受損害。刺蝟睡覺把身子蜷成球狀,箭毛直豎,只露出一點點鼻尖呼吸空氣,所以睡起來無憂無慮,還不時地會打鼾呢!

動物會在何時入睡?

大多數動物都在一天的某一特定時刻睡眠:要麼在晚上睡覺,要麼在白天睡覺,還有一些動物白天晚上都睡覺,只是在黎明和黃昏時活動,這使它們能夠適應一定的溫度範圍和光照水

平,併為不活躍的那段時間保存能量。此外,也有一些動物在醒來和睡著這兩種狀態之間只有很小的行為差異。

一般說來,動物的睡眠時間總是選擇在環境最不利和食物最短缺的時候,對陸生動物來說,晝夜交替是影響動物睡眠節律的主要因素。很多爬行動物在夜晚時體溫下降,不能有效地進行活動。例如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滑喉蜥,那裡白天太陽曬得很熱,夜晚卻非常寒冷並有冰凍,因此,滑喉蜥夜晚必須躲到地下深洞裡去,白天從洞裡出來靠太陽把身體曬暖後才能進行各種活動。大多數鳥類在黑暗中是看不見東西的,因此也不能進行正常活動。捕食動物的活動時間則取決於什麼時候最容易獲得獵物。但是在海洋以及沿岸地帶,影響動物睡眠節律的最重要因素很可能是潮汐現象。

利用哺乳動物、鳥類、甲殼動物和昆蟲所做的實驗均表明:環境變化並不是決定動物睡眠節律的唯一因素,動物的某種內在機制也對睡眠節律有影響,這種內在機制通常被稱為生物鐘。

動物每天要睡多久?

在人的一生中,睡眠佔了近1/3的時間,它的質量好壞與人體健康與否有著密切的關係。而各種哺乳動物平均每天的睡眠時間是很不同的。這種巨大差異很難用這些動物之間的生理差異來解釋,而是與各種動物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它們的存活對積極活動期(非睡眠時間)的依賴性有很大的關係。

科學家記錄了許多哺乳動物的睡眠時間:大象、長頸鹿為4小時;霍加獄、馬、寬吻海豚、巨頭鯨為5小時;貘、山羊為6小時;豚鼠、牛、海豚為7小時;鼴鼠與人一樣,也為8小時;田鼠、狗為9小時;恆河猴、長尾猴、狒狒、野兔、瞎鼠、刺蝟和黑猩猩均為10小時;海狸、狐、美洲豹為11小時;絨鼠、食蟻獸、大猩猩為12小時;貓、豬、袋鼠、浣熊、家鼠均為13小時;倉鼠、松鼠、河狸為14小時;金花鼠、跳鼠均為15小時;狐猴、樹鼩為16小時,蝙蝠、犰狳和負鼠為19小時;二趾樹懶可謂睡眠的冠軍,每天的睡眠可長達20小時。水生哺乳動物,如海豚、鯨等的睡眠時間卻非常少,可能是由於它們在海洋中無處藏身的緣故吧。當然,這裡所列舉的也只是各種動物大致的“作息時間”。它們也跟人類一樣,有的個體貪睡,有的卻比較活躍,不愛多睡。

在社會生活的螞蟻中,

所有動物都需要睡眠嗎,那些低等動物是否也要“睡覺”嗎?

工蟻會在任何時間進入夢鄉,每天的小睡時間並不固定,但是它們每天小睡的次數多得令人吃驚,平均一隻工蟻每天要小睡250次,每次僅持續一分鐘多一點,每天的平均總睡眠時間是4小時48分。這種睡眠模式意味著隨時都有大約80%的螞蟻處於清醒狀態。與工蟻相比,蟻王的睡眠時間則比較固定。這樣,工蟻缺少睡眠似乎有助於確保蟻王更加平靜地生活,避免它們遭受遺棄和捱餓之苦,並保護它們不受掠食者攻擊。

食肉動物為何貪睡?

食性和環境也是決定動物睡眠需求量的重要因素。在哺乳動物中,睡覺時間最多的是食內動物,而生活在草原的食草動物睡眠時間最短,而且動物體型越大,睡覺越少。大型食草動物每天必須花費大量時間進食,睡眠時間必然減少。長頸鹿每天要吃60千克植物,才能攝取足夠的能量和營養,否則一定會“餓得睡不著”。由於隨時處於被捕殺的地位,它們還必須時刻保持警覺,因此進化出較短的睡眠時間。

所有動物都需要睡眠嗎,那些低等動物是否也要“睡覺”嗎?

而以營養豐富的腐肉、昆蟲、果實和穀物為食的負鼠,每天只需花很少的時間取食就能滿足能量需要,同時,它們選擇的睡眠地點又十分安全,因此一天可以唾19個小時。食肉動物相對來說更可以高枕無憂。例如,獅子獵捕到一隻羚羊就能攝取足夠一天消耗的能量,沒必要再找食物,剩下的時間就可以用來睡覺,消化食物並補充體力,所以睡眠時間很長,常在18個小時以上,而且不是“哈欠”連天就是“伸懶腰”,是極其明顯的愛睡懶覺的動物。

所有動物都需要睡眠嗎,那些低等動物是否也要“睡覺”嗎?

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在人類身上也存在“吃內多,睡得久”的現象。吃肉多的人,能夠一次攝取更多的能量,也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消化,於是就會睡更長時間。

總之,動物睡眠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於它對非睡眠時間(積極活動期)的需要,這一原理完全適用於幼小動物。對所有動物來說,幼小動物的睡眠時間都毫無例外地比成年動物多,而且,幼小動物睡眠時間的長短與它們出生時的成熟程度有關。貓、鼠等在出生時發育程度最差,所以它們的幼仔的睡眠時間也最長。相對說來,新生豚鼠的睡眠時間要少得多,因為它們在出生時神經系統已發育得非常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