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談:文學到底有什麼用呢?

文學的用途

隨筆談:文學到底有什麼用呢?

文 | 王衛軍

2012年12月10日,在出席於斯德哥爾摩市政大廳舉辦的諾貝爾頒獎晚宴時,莫言在演講中這樣說:“文學和科學相比,的確是沒有什麼用處,但是我想文學的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

莫言是著名作家,又是很會講故事的人,說話自然很有哲理。因此,對於莫言的觀點,我們不便多加討論。我只想說:拋開文學與科學的比較,文學真的沒有用處嗎?

對我而言,文學可能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生命。

隨筆談:文學到底有什麼用呢?

我不敢想象,如果沒有了文學,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或者如果沒有了文學,我還有沒有勇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人生百年,很長嗎?不,其實很短,何況人生不能重來。那麼,為什麼活著?怎樣活著?靠什麼活著?這些問題,不是可以不去思考的虛無問題,而是應該必須搞清楚的有實際意義的重大問題。

至少,我,就經常在想這些問題,甚至是有深度地思考,儘管我的思想其實很膚淺。

隨筆談:文學到底有什麼用呢?

經歷了那麼多的人生故事,走過了那麼久的人生道路,我以為,能夠拯救我生命的東西,只有文學,沒有其他。

在文學的世界裡,我的思想,我的情感,我的幻想,我的愛戀,我的苦痛,我的仇恨,我的不捨,都得到了最為直接也最為生動的表現或者依託。

特別是在所謂的“碼字”過程中,這些思想、情感、幻想、愛戀、苦痛、仇恨、不捨,就會不約而同地一起湧來,像潮水一般,勢不可擋。更為重要的是,我也不想去阻擋它,而是一味地放任它去洶湧地流淌、咆哮、奔騰、翻滾,發出震耳欲聾、山崩地裂般的聲響,盪滌著自己內心裡各種難以名狀的情緒,使它們前所未有地進一步糾結、纏絞、碰撞、搏擊,最終衝殺出一個強烈的意識或情感,只待自己去迅速地記錄,暢快地表達,愜意地自慰,生而有價,死而不悔。

隨筆談:文學到底有什麼用呢?

這種感覺,所有遠離文學或輕視文學的人,恐怕都不會體驗,更不會理解。

快四十年了,究竟在文學的海洋裡記錄下多少思想與情感的印痕?對於知名的大作家來說,恐怕這不是什麼有興趣的問題。但是,對於渺小的自己來說,卻絕對稱得上快意與欣慰,因為它見證著我走過的道路、飄蕩過的思想、湧起過的情感、愛戀過的事物、憎惡過的世相,甚至仇恨過的人物。

我總想,文學一定是有溫度的,也是有靈性、有感覺、有感情的。你親近它,它便快慰你;你觸摸它,它便溫潤你;你不捨它,它便感動你。

文學,真的是很有用處,特別是對於有感情的人來說,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不容小覷。

隨筆談:文學到底有什麼用呢?

但是,誇大文學的功能,過譽文學的作用,以為它可以普救眾生,普度現世,征服一切,改造一切,包括人性和世道,那又是很不現實的,似乎也是缺乏依據的。

為什麼?

因為文學就是文學,它只圖解文學者自己的思想,抒發文學者自己的情感,卻很難改變遠離或者輕視它的人的思想和情感,至少不能徹底改變。否則,這個世界上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的醜陋存在?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的無良存在?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的獸性存在?

究其原因,在於文學是沒有用處的。尤其是與科學相比較,文學就更沒有用處。

生活中,很多人都很實際,也很功利。對自己是這樣,對別人是這樣,對文學也是這樣。遇到這樣的人,我們該怎麼辦?沒有辦法,只好遠離他、放手他好了。當然,如果仇恨他,也是可以的,但不要指望著用文學去改造他,因為他的心靈家園裡壓根就沒有文學的種子,怎麼會具備人性的善良與文學的溫熱?

隨筆談:文學到底有什麼用呢?

這樣說很消極嗎?或者與前面的表達很矛盾嗎?

都不是。

這樣說是切合生活實際的。

但是,這樣說又絕對是悲觀的,因為倘若換一個角度看,文學實際上還是有用處的。至少,親近文學、敬畏文學的人會以為文學是有用處的,甚至文學的用處更大。當然,前提是一個人敬畏文學還不行,還必須所有的人都敬畏文學。特別是那些缺少善良人性的人,更需要有人用文學一點點地去慢慢拯救他,讓他的思想和情感溫熱起來,向善起來,最終走上美好的人性之途。

隨筆談:文學到底有什麼用呢?

到那時候,不僅文學的世界更加美好,而且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也更加美好。

希望這樣的希望不只是希望。


作者簡歷

王衛軍,1963年12月出生,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太原市作家協會會員,《德育報》通訊員。現供職於太原市實驗中學,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工作。1990年代曾受邀擔任太原鐵路局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文學刊物《笛歌》特約編輯十餘年。文學作品曾在《山西文學》《山西作家通訊》《中國鐵路文學》《中流》《路魂》《笛歌》《馱鈴》《三色燈》《太原日報》《太原晚報》《人民鐵道報》《北京鐵道報》《太原鐵道報》《三晉都市報》《山西工人報》《工人生活報》《山西收藏報》等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刊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