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蒲新區:喇叭鎮“村社合一”鋪就鄉村振興路

“現在安逸咯,家門口就有活路做,還有工資拿。”王大媽一邊除草,一邊開心的和一起幹活的老姐妹們聊著天。王大媽是喇叭鎮瓦龍村青槓山組的村民,今年70歲,身體還算硬朗。村裡成立了遵義久長新果蔬專業合作社,於是她和老姐妹們都到合作社務工。“每天有80塊錢的工資,離家又近,出門就到了。”王大媽高興地說著。

為了發揮合作社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的作用,去年,合作社從北京引進了水果番茄進行試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於是,在上級農業基礎設施項目的資金支持下,合作社今年修建了20個大棚,全部用於擴大規模種植水果番茄。規模擴大的同時,恰好為像王大媽這樣的老、散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傳統農業已經跟不上時代了,所以我們就從水果農業入手,以點帶面進行推廣種植。”談到合作社的發展時,既是瓦龍村村委會副主任,又是遵義久長新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的劉體良打開了話匣子。“再過一段時間,等起壟、覆膜、施肥、移栽的時候需要的勞動力更多,到時候隔壁村民組的老、散勞動力都會集中過來。”

據瞭解,除了眼前這20個大棚,合作社還流轉了400餘畝土地,並且申請了無息貸款,用於產業發展。屆時,將為更多的勞動力解決就近就業問題。“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不但把老、散勞動力帶動起來,讓他們有了穩定的收入,同時也解決了合作社用工問題。”劉體良表示。

壩區產業發展如火如荼的同時,山地農業也緊跟產業調整的步伐。在高山村,“村社合一”的遵義市高樂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九葉青花椒基地裡,春季管護也逐漸進入尾聲,正在給花椒樹噴灑農藥的高山村村民彭大媽告訴我們,今年已經是她在合作社務工的第四年了,能在家門口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她感到很滿足。

彭大媽工作的這片花椒基地有75畝,每年用工需求能達到300人次,該基地解決了6個村民長期務工問題。除了花椒產業,高山村還充分把閒置的土地利用起來,種植商品辣椒、有機高粱、綠色水稻等,用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我們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讓合作社強起來,農民富起來,有力助推鄉村振興。”高山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小江說。

目前,喇叭鎮每個村都成立了一個專業合作社,通過“村社合一”方式,實行組織領導、經營管理、利益分配“三合一”,進一步增強村支兩委的組織功能,整合和發揮項目資金效益,推動壩區和山區產業發展。今年全鎮計劃發展辣椒16000畝、商品蔬菜3500畝、紅粱1500畝,6600餘戶社員家庭將通過土地流轉和就近務工實現增收,產業的發展也為鄉村振興戰略打造了新的樣板。

新蒲新区:喇叭镇“村社合一”铺就乡村振兴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