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農信息社:鋪就「數字農村」網

益农信息社:铺就“数字农村”网

農村不同於城市,農戶的信息化需求也有別於市民。作為國家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的載體,益農信息社正在全國的行政村迅速鋪開,門面多不大,但卻承載著打通數字農村最後一公里的重任。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讓生活在城裡的市民足不出戶就可以享盡便利。在交通不便的廣大農村,農產品如何網銷出去,工業品如何快遞到家?村級信息服務站如何擺脫財政依賴,城鄉數字鴻溝又如何縮小?

益农信息社:铺就“数字农村”网

信息進村:小門面辦成百樣事

“有了益農信息社,咱農民也能像城裡人一樣在家門口收貨了。”看著信息員送到家的快遞包裹,山西省萬榮縣馮村的村民們很是感慨。自從村裡開了益農信息社,村民網購的東西先送到益農社,由信息員幫著分發。信息員楊雲哲介紹,益農社主要提供三大類服務:一是政策技術諮詢等農業公益服務,二是水電氣繳費等便民服務,三是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村物流代辦等。難以想象,僅僅30多平方米的益農社,去年八九月份,幫助村民銷售早熟水果20萬斤。周邊500多戶村民在這裡代繳話費、電費、保險等項目。

益農信息社是國家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的載體,在農業農村部主導下,按照有場所、有人員、有設備、有寬帶、有網頁、有持續運營能力“六有”標準,為每個行政村新建或利用現有設施改建益農信息社,旨在打通城鄉數字鴻溝,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向農村聚集。2014年在部分縣試點,2017年在18個省市開展整省推進。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共建設運營益農信息社20.4萬個,累計培訓村級信息員63.3萬人次,為農民提供公益服務8250萬人次、開展便民服務2.9億人次,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177億元。

河南省益農信息社運營商、北京農信通集團董事長李勇透露,今年3月底公司在河南省開始試運營益農社,發展速度驚人。短短3個月,少部分提前試運營的益農社就創造了成交金額6657萬元、公益服務6.8萬次、便民服務7.77萬次的成績,預計全面運營後效果更可期。“目前,益農信息社已經覆蓋了全國行政村的三分之一,這在全世界都是史無前例的。”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屈冬玉說,預計2020年全國80%以上的行政村將建立益農信息社,這對農業信息化是革命性的,也是農村信息化最大的基礎工程。

記者瞭解到,益農信息社結合當地實際,根據規模大小和功能齊缺,分為標準型、簡易型和專業型三大類。標準型提供公益服務、便民生活服務、電子商務服務和培訓體驗服務,一般選址村綜合服務中心、大型農資超市、村科技服務站;簡易型提供便民、電子商務服務,從便民商店、小農資店發展而來;專業型則依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由其圍繞生產經營活動為成員提供專業服務。

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副研究員康春鵬認為,當前農村電子商務與各類服務融合發展趨勢明顯。以村級電商服務站為主要載體,逐步加載和集聚涉農公益服務、便民服務和培訓體驗等各類服務,為農民提供靈活便捷的“一站式”服務,解決農業公益服務和農村社會化服務供給不足、資源分散、渠道不暢、針對性不強、便捷性不夠等問題。同時,還為返鄉下鄉人員紮根農村、從事農業、服務農民提供廣闊的創業創新平臺。

網點加密:多種服務一站式完成

在浙江省遂昌縣趕街網坑口村服務站,記者見到李雪時,她正忙著給前來購買衣服的村民比對價格,幫助下單。這個之前在家帶孩子開小超市的農村婦女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江浙滬的消費者通過趕街網下單,第二天就可以收到新鮮的當地土產。農戶們也可以通過鄉村服務站獲得網購的便利。買的東西多數是農資、服裝和文具,我幫買家上網挑好、打款,到貨了大家直接給我現金。不賺村民的錢,按成交量,電商平臺給我返佣金,一個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

益农信息社:铺就“数字农村”网

農村不同於城市,農戶的信息化需求也有別於市民。多位參與信息進村入戶工程試點的業內人士反映,在目前信息社的推進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信息點選址、信息員選拔、信息源獲取及信息運營磨合等諸多難點。之前的試點以縣為單位,一個縣只有數百個村,規模太小,利潤太低,一些市場主體不願意進來。現在,農民對信息服務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不少部門和企業都開始在農村設點建站,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這是好事,但一定程度存在打亂仗的現象,出現了重複建設和資源分散浪費的問題。

記者瞭解到,目前,農業系統的益農信息社、郵政系統的村郵站、供銷系統的供銷e家的服務網點都延伸到了鄉村,集網絡銷售、信息服務、便民服務、物流服務、農村金融服務等功能於一身,逐步將農村網點打造成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服務”平臺。同時,大型平臺類電商以及專業農村電商不斷加密鄉村網點,呈現工業品下行和農產品上行雙向流通的發展格局。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唐珂說,要堅持“全要素、全過程、全系統”的理念,以滿足農民生產生活的信息需求為出發點,防止照抄照搬工業和城市的做法,把村級益農信息社建設作為重點,提升村級綜合信息服務能力。今後要強化益農信息社村級信息員選聘培訓,堅持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務、會經營的標準,優先從返鄉下鄉人員中選聘信息員。健全完善建設運營機制,調動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積極性,實現可持續發展。

“要有開放包容的心態,只要對農民有利,我們都歡迎。要以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為重點,組織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與電商平臺對接,把本村的優質農產品賣出去,讓農民買到質優價廉的工業品。”屈冬玉表示,要加強部門合作,集聚涉農信息資源,建設公益服務平臺,提升信息服務功能和水平。最終將把全國60萬個行政村連成一張大網,形成農業大數據,提高政府的決策能力和水平,向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精準推送信息。

多元主體:民建公補、公管民營

村級信息站的運營能力從哪裡來?目前益農信息社的運行機制是,由財政部安排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對部分整省推進示範省予以支持,採用先建後補、獎補結合的方式。在建設運營方面,要求有明確的建設運營主體,並採用“民建公補、公管民營”的方式。按照農業部門的規劃,益農信息社堅持開門辦社,只要符合標準,願意在信息進村入戶統一平臺上運行,不管是誰建設的村級信息服務站,都可以經省級農業部門認定後加掛益農信息社的牌子。

浙江遂昌是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的第一批試點縣,趕街網承擔了該縣部分的益農信息社運營。趕街網創始人潘東明認為,農村信息化成功的關鍵,就是構建起“政府、服務商、運營商”三位一體的推進機制,探索建立政府“修路”、企業“跑車”、農民“收貨”的可持續發展機制。政府負責公益資源整合,提供公益服務,協調建好基礎的信息高速公路;運營商負責村級信息站的建設和具體運營;服務商,包括電信運營商、生活服務商、平臺電商、金融服務商等,則負責提供各類商業服務和通道,通過擴大市場規模獲得收益。

“我們做過測算,如果電信運營商在農村或鄉鎮布點,單店需要投資10萬元。我們布點則是依託現有資源或渠道,尋找可合作的農資店、超市等,平均花費只在1萬至1.5萬元。”承擔浙江省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工作的浙江公眾信息公司總經理孫偉敏說,平臺搭起來後,有意開拓農村市場的電信運營商、平臺電商等都願意和益農社合作,並根據銷售額支付一定比例的返點。“這樣一來,不靠政府投入,企業開拓了市場,農民得到實惠,多方共贏。”

河南省農業廳副廳長劉保倉說,益農信息社絕不能搞假的信息化,必須堅持原則。要接地氣兒,信息服務要結合農村實際,和鄉村振興結合起來,資源和資金要向鄉村轉移。同時,益農社運營的服務商應擺正心態,不要總想著賺大錢。要堅持惠民工程的初衷,普惠金融服務、公益便民服務、農資產品服務等可以賺錢,但賺的是辛苦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