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夫:包爾蓋紀事

2020年2月3日晚,按組織要求我抵達派駐地磴口縣包爾蓋農場,與當地的幹部群眾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第一階段在這裡工作了20天。工作之餘撰寫了些記敘當地及見證抗疫的文章,先後見於不同紙質及網絡媒體。

隨著疫情的逐步穩控,“戰疫”終將取得最後的勝利,期間也經歷了在當地組織開展春耕備耕、環境清理、脫貧攻堅、農牧產業發展等生產生活的過程,一併記敘下來。

包爾蓋之意

約七八天後,各地疫情快速蔓延之勢遏制住了,大家也有了其他的話題,我才想起問及“包爾蓋”這個聽著響亮的蒙古語名字,漢語是什麼意思。當地幹部說完整的蒙古語是“包爾套勒蓋”,現簡稱包爾蓋了,漢譯或是承襲了移民而來的陝西方言,口語說為“灰圪梁”或“灰嗒圪旦”(圪旦,方言意為凸起的地方),文譯為“灰色的沙丘”。

元夫:包尔盖纪事

這個意思有點出乎意外。分佈在磴口縣周邊及烏蘭布和沙漠腹地共有5個農場,其他4個的名字似乎都有著美感的譯義。為此又專門請教了當地蒙古族幹部,逐一核實,如:烏蘭布和(農場),意為“紅色的公牛” ;哈騰套海(農場),意為“黃河之灣” ;巴彥套海(農場),“富饒之灣”;納林套海(農場)蒙古語本意“細灣子或狹長的灣子”,也有其他美譽。

我相信語言和翻譯不僅僅是字面意思就是標準的,尤其在人跡稀少的沙漠戈壁上,很多並沒有準確稱謂,一定會有當地居民約定俗成的意會,才更接地氣和本真,就如同有些方言只能意會卻難言傳一樣。我再次請教了市文聯蒙編部的專業蒙語編輯一一核實,得到了和當地蒙古族幹部相近的答案。包爾蓋之意會是沙土堆上長滿了灰白色植物的凸起,在當地多是哈芼或是枳棘草一類,這些植物或很古老在《詩經》裡應能對應其美麗的名稱,若只簡單譯為“灰色的沙丘”、“不毛之地”都不夠準確,這裡有個意象的表達。

包爾蓋真會是這樣嗎,我堅信這個乾脆而響亮的聲音極富有草原的詩意。果然,自然界是在滄海桑田、斗轉星移的變換中。一天在巡查的路上,農場黨委書記黃金龍指向前方几公里的一塊高牌子說,那是漢代三封古城遺址,原陶升井村西南現農場九分場地界內。鑑於當時“抗疫”情形還緊張,我們未及到現場。史載,兩千年多前漢武帝在北方置朔方郡,下設十個縣,其中窳渾、臨戎、三封3個縣的古城遺址都在磴口境內,三封縣建於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按《漢書·地理志》、酈道元《水經注》等記載及專家的考證,這裡正是漂移的黃河故道以及消失的古屠申澤之所在。我不是文史專家,只是對文化感興趣,就不一一引經據典論證了,借鑑著專家的論述,並以西面不遠山腰上的雞鹿塞為座標,我浪漫的斷定當時這裡豈是“灰嗒圪旦”,兩千年前即是一片河湖之濱的綠洲,有多少天鵝水鳥在這裡棲息飛落。當時三縣人口已達十餘萬之眾,街市熙熙、炊煙裊裊一片富庶繁華。

元夫:包尔盖纪事

隨著各地疫情的態勢更加穩步得到控制,當地也沒有出現疫情,身邊眾人的心境漸趨明朗,但依舊不敢放鬆,在疫情沒有完全終止之前,“抗疫”仍是第一位的。據季節的到來及生活的需求,各級防控指揮部做出了“抗疫”和“恢復生產”兩不誤的安排部署。特別是在農村與農民,“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春耕備耕、精準扶貧、環境衛生、綜合治理都同等重要的提上了日程。

元夫:包尔盖纪事

之前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清理垃圾、消毒、維護環境衛生也是縣防控指揮部與“抗疫防疫”需求並行提出的,與農場黨委共商,合理把握“疫情”緊張程度與農閒的間隙,適時發出了《義務清掃清理清潔環境倡議書》,督導工作組、農場黨委、全體幹部職工積極行動起來,清理了場部院落、周邊道路垃圾、瓶罐、廢紙、飄掛塑料袋等,在起到示範作用的同時加大督查力度,各分場加強常規清掃,廣泛動員群眾,對街面、村莊道路、宅院、房前屋後、公共場所、垃圾點進行三輪全面清理。再出行的時候,各處感覺清爽多了。

清理場部院落及周邊環境的時候,農場黨委主要領導、班子成員、幹部職工、幾個分場主任都上陣了,燒鍋爐及喂牛羊的僱工也推車、扛鍬自覺加入進來,大家幹得熱火朝天,這也是自疫情防控以來,罕見的一次大集合,不同以往的是大家都戴著口罩。

元夫:包尔盖纪事

其中黨委委員、副場長裴光明節後趕回上班按要求自行隔離14天期滿後,此時也加入到清掃行列並開始到卡點上帶班值班了,黨委委員、副場長劉幹勇常是獨自走到人少僻靜的地方撿拾,黨委委員張鎖成、崔建玲、丁振軍也都是分頭默默的幹著,他們幾位平時也都是在不同的卡點上帶班值守,即便戴著口罩也都熟悉,但二十天中我們彼此很少說幾句話。我放下手中的活,特意給他們拍了不少勞動的照片發到農場群裡,在體現力行的同時,也留下一些紀念。

元夫:包尔盖纪事

李斌、鹿林、任丹丹、李溫馨、代潤平、胡雪、高娜等,期間每位機關幹部都肩負著自己的崗位和職責,同時要到卡點輪班值守。全場共成立7支黨員先鋒工作隊,發動黨員112人次,招募了120多名志願者。群眾黨員鞏麗新、崔潤蘭、楊金花堅持義務為卡點送飯,農場領導家屬李再琴義務為執勤人員理髮,全場幹部職工群眾累計為抗擊疫情捐款14餘萬元,捐贈物資價值1萬餘元,其中天津老知青孫正平為第二故鄉捐款1萬元支持抗疫。這些事蹟有的見諸報端、媒體作為一種先進示範。更多分場主任、黨員、志願者、群眾輪班值守,則是肩負使命的職責,是無怨無悔的付出。“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磴口縣委組織部的馬麗負責磴口黨建的編輯製作發佈工作,常是一發若干條,這樣回覆了我的鼓勵。這也正是千千萬萬共產黨員、幹部群眾的真實心聲和寫照。

元夫:包尔盖纪事

苜蓿的興旺地

包爾蓋農場位於河套平原烏蘭布和沙漠腹地,東與納林套海農場相毗,南、北、西三面與沙金蘇木為鄰。農場始建於1960年,1969年組建為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五團,1975年體改為巴盟農管局包爾蓋農場,2013年隸屬磴口縣。總面積13.3萬畝(其中:耕地5.7萬畝,林地2萬餘畝,溼地水面1800畝),下設7個分場,農場總戶數1230 戶,全場總人口3658人。2019年農場總收入859.3萬元,人均純收入1.1萬元。

元夫:包尔盖纪事

農場按國營企業來經營,從數字和實際情況看,農戶的收入還是不錯的,一是一部分農戶相對地多一些,能夠種植以玉米、葵花為主的糧食及經濟作物,增加收入;二是80%以上的農戶養羊30只以上,形成分散的規模養殖也是這裡的特色。在要求宅居的日子裡,我在農場看到更多的生命就是羊和羊群了。河套因其獨特的光熱水土資源,盛產優質農畜產品而被譽為“天賦河套”,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區,使這裡旱澇保豐收,少有氣候災害。若在農業時代有房有車、有地有生產機械、有些餘錢也算是穩定富餘的小康生活了。而在土地裡“刨鬧”生計,也還存在豐欠、銷售、價格浮動等不確定因素以及增收緩慢的瓶頸。特別是置身於工業化、信息產業化幾何增長的發展環境,面對子女在外教育、住房消費等,這些收入也會大幅度遭到消抵。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在基層可以看到各項工作任務真是千頭萬緒。“保一方平安,謀一方富足”更是一方領導謀劃的首要。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是硬任務,目前,全場還有不同層面的貧困戶90戶130人,“抗疫”開始不久,磴口縣派赴農場的四位駐村幹部也按要求及時返回崗位工作。

元夫:包尔盖纪事

以下這段文字取自農場的彙報材料,但我感覺這“硬任務”裡的措施和數字並不是生硬的。2019年,農場通過項目捆綁整合,新建包爾蓋農場扶貧產業園區,總佔地面積500畝,分為農畜產品深加工、養殖、飼草料倉儲三部分。針對貧困戶和邊緣戶制定了產業發展幫扶政策,一是組織成立“苜蓿銀行”,對精準貧困戶和邊緣戶種植苜蓿農場統一管理、收購、銷售,將產生的利潤,全部讓利於貧困戶,畝均可增收300-500元;二是出臺肉羊養殖扶貧協議,採取農戶養殖基礎母羊,農場收購羔羊並進行統一管理、代養、銷售,直線育肥產生的利潤,全部讓利於貧困戶,每隻基礎母羊年均可增收300元以上;三是農場購買了若干基礎母羊作為產業發展幫扶基金,貧困戶和邊緣戶發展動力不足時,以先借再還的方式幫助貧困戶發展;四是扶貧產業園建成後可安置15-20名貧困戶到園區打工,保證貧困戶多渠道增收。

為進一步增強農墾企業活力,2019年以農場為主體成立包爾蓋農牧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註冊資金1000萬元人民幣。2019年農場收儲牧草9000噸,可為農場增加集體經濟150萬元。

元夫:包尔盖纪事

我在現場也看到了苜蓿種植產業在這裡的生機和前景。苜蓿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耐乾旱,耐冷熱,又能改良土壤,廣為人知,以“牧草之王”著稱的紫花苜蓿,產量高而質優,營養價值很高,各種畜禽均喜食。這幾年在農場發展苜蓿種植的實際情況為,農戶第一年投入籽種100元、化肥50元、人工種植費20元,以後每年只需再投入水費100元,一年收割兩茬當年既有六七百元的收入,兩三年即可達到產量高峰,可持續高產量蓄根生長收割七八年,由農場公司負責包購包銷給予種植農戶最大利益,畝均增收1200元左右,可謂“一年種植十年獲益”,同時給土地以很好的改良滋養。

農場謀準了這一產業,農戶也認可了這一產業。2019年農場規模種植苜蓿的面積已達到24000畝,成為全市乃至自治區依託於農戶、直接受益於農戶最大的規模苜蓿種植地。之前市縣主要領導及各級部門也看準支持了這一做法,2019年9月自治區政府主席布小林視察了包爾蓋農場,就此也給予了極大的肯定並表示支持。

農場正在努力申請苜蓿種植有機認證,目標是到2020年,建成全縣有機牧草生產示範基地,現代肉羊養殖園區,基本建成包爾蓋有機牧草、有機羊肉兩大品牌,打造“中國苜蓿之鄉”。

苜蓿正是兩千年前西漢從西域引進的,這裡也是必經之地,上文已說到了兩千年前這裡的屯墾是如何的興旺富庶。我們期待不久的將來這無邊無際的“紫金花”,能成為這片土地的富裕花。

總排幹之源

在到達農場的十餘天下午,我與農場黨委一干人現場查看一塊土地如何開發平整,並與副書記、場長劉勇、紀檢書記劉永生查看了四八分場環境衛生清理情況後,劉勇場長無意中說一句,後面即是總排乾渠的源頭及故道。當問及只有兩三公里路程,我在補充了一句鑑於當前疫情實際後,提出去看一下。

元夫:包尔盖纪事

開挖總乾渠和總排乾渠,是巴彥淖爾人艱苦創業、建設家園的歷史壯舉,是在利用天寒地凍的農閒時間,在糧食、鋼材、炸藥等經濟物質極端匱乏、機械設備簡單幾無的艱苦條件下,主要靠人工肩挑鍬挖手抬,用籮筐、扁擔、小車、麻袋運輸完成的。1958年—1967年,歷時10年開挖了全長230公里的總乾渠(俗稱“二黃河”),使河套平原的灌溉面積達到了一千多萬畝,從而進入中國三大灌區的行列。1965年—1975年,為解決灌區農田有灌無排、土地日益鹽鹼化的問題,又開挖了248公里的“總排乾渠”,特別是1975年冬天,為了徹底根治土地鹽鹼化,全盟動員15萬人用兩個月時間,全面擴建和疏通了總排幹, 從而使 “有灌有排,糧食就來” 的河套成為中國地理課上的諺語。同時也挖掘提煉形成,並在全市幹部群眾中倡導弘揚“敢想敢幹、苦幹實幹、幹好幹成”的“總幹”精神。

說是“源頭”,聞名遐邇的總排幹竟是從這裡開始,這是當時的實際,說是故道是因沙丘追掩今已廢棄,不再發揮作用。現場看到從西側推起的沙丘已掩埋了渠道,經指認方可辨別當初兩側的堤壩,已是蒼老無色、斑斑駁駁的土堆,長滿了雜草。據劉場長介紹這一段大約三四十公里廢棄失去排洩功能,導致這一帶土地鹽鹼化依然嚴重,有關部門及專家也多次考察論證,重新疏通不是太大的問題,而治理沙丘追掩尚是難題,只能暫時擱淺。屠申澤消失千年了,總排乾渠的源頭暫被掩埋幾十年了,如是包爾蓋這個“灰嗒圪旦”似乎也有點來頭。我特意拍了幾張照片和視頻。

包爾蓋還有另外一個“開頭”,河套灌區灌溉最上游的六支渠及其末梢渠就在包爾蓋農場四分場西側,再往西即是成片的沙地自然生態保護區,不允許再開墾也無灌溉了。

從漢代三封縣屯墾戍邊的繁茂,到不知始於何時的沉寂,包爾蓋又一次得到開發和展現生機是則是在當代。1960年這裡建立了國營農場,1969年—1975年組建了生產建設兵團,數千知青從全國各地高歌而來,以半軍事化管理的方式,在這裡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及生產建設, 他們在這裡“建設邊疆、保衛邊疆”,奉獻了青春,燃燒了激情,也留下了難忘的記憶。關於這段歲月,多有史料及文章記載,就不贅述了,目前在一分場有知青投資建立了“知青驛站”,成為老知青們返鄉活動懷舊的一個場所。

元夫:包尔盖纪事

我們此次工作組的全稱為“全市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駐旗縣區工作隊” 的第三組派駐磴口縣,帶隊領導為市政府副市長王學君,王市長一行到包爾蓋農場督導巡查時還正值“防控”的緊張期。大家都戴著口罩,站在十字路口的卡點前檢查指導部署了抗疫防控工作,與基層幹部調研交流了道路封堵到何種程度,才能更好把握防控要求與交通生產,安頓了密切監測隔離重點人員、嚴格排查、規範操作、宣傳群眾、科學防控與節約資源等事宜。

元夫:包尔盖纪事

期間縣委政府主要領導及其他領導也在不同時段到包爾蓋檢查指導。幾位包扶農場的縣領導政府副縣長馬海波、工業園區主任袁海文、人大副處級幹部胡粹德是來的最多的,有的隔幾天就會來一次,督促會商疫情防控、春耕備耕生產、脫貧攻堅等工作事宜,解決實際困難等。

兩位之前即熟識的磴口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梁景、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任海韜到包爾蓋巡查時,適逢我們到各卡點慰問,是標準的擦肩而過,鑑於時情均以電話微信問候。於此工作上有幾個不同層面的微信群,其中磴口縣“農牧區防疫檢查點工作群”是涵蓋各鄉鎮、農場的一個人數眾多的群,兩位領導常是不間斷、細緻的在這裡發聲、要求、強調安排部署工作,倡導實行網上辦公也是“防控”疫情期間的一大特點。

元夫:包尔盖纪事

近20天后,全國“防控”疫情的形勢更加明朗可控,巴彥淖爾市共確診了8例感染病例,7例已陸續治療康復中,連續數日幾個“零”,磴口縣域內也沒有出現疫情。按照市防控疫情指揮部及磴口工作隊的通知,工作組暫時不撤,成員可以返回單位上班,以電話調控為主並隨時待命。提前和農場主要領導溝通幾件事後,也打了個預約的招呼,即免卻臨時道別之繁、也免卻不辭而別之嫌。23日一早6點我動身離開,在斜對門住宿的紀檢書記劉永生聞聲起身,堅持要送我到場部門口,同時和場部卡點的執勤人員打了招呼。

這個季節的這個點還是黑籠籠一片,沒有黎明的影子,路過了舊場部十字路口卡點又看了一下,這是場里人流量最大的一處,用一節舊鐵皮車廂改造的,另一文章裡特別描述過它的情況。

元夫:包尔盖纪事

從這裡向北幾公里要經過同屬磴口縣的沙金蘇木卡點,農場和該蘇木毗鄰且地界交錯纏繞,頗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形,抗疫封堵鄉路後去四八分場都要經過這裡,要履行各自的測溫登記手續。在這裡和值守人員打了招呼、履行通過手續、確認了路徑、拍了照片。再折西不到十幾公里,就可以到納林湖收費口上G7京新高速了,這樣走要稍微繞一點,但這條高速聞名遐邇尤其讓外地人充滿了神奇的嚮往。我也是去年“國慶”假期去額濟納看胡楊林、航天城時只走過一次,果然是車輛相對少,沿途山脈、戈壁、沙漠各種的風景空曠壯觀與眾不同。

接近納林湖收費口時稍事等候了一會,感覺太早了對執勤人員會是不必要的擾動。期間來過幾次,這裡的防控力量明顯要更強,有派出所民警、高速交警、交通部門、周邊幾個農場蘇木輪值人員以及滯留在這裡的高速收費人員。到卡點時沒想到,剛好是包爾蓋農場十分場的書記張瓊、主任李萬全在這裡值夜班。有幾輛拉送生產資料的大貨車正待檢測通行,看著他們忙完,一起吃了早點,再來辦我的通行登記手續。在當地孫警官提示下,掃了幾個二維碼做了網絡登記,這樣到出口時才能證明是從哪裡上的高速,否則就會成為來路不明的人,儘管有縣域內的通行證也只限在本縣內,特殊時期一切都不能馬虎。

元夫:包尔盖纪事

在此和兩位分場幹部的短暫相聚,增加了彼此的熟悉度,在升起曙色的中我又拍了他們工作的照片、合了影,填補了一些內心的舍離別意。這期間在各卡點上、各分場頻繁見了不少幹部,人和名字都面熟耳熟,有的熟悉了有的還不能全對上號,他們是一分場書記主任李忠華、副主任宋和平、二分場書記史志、主任嶽勇、三分場主任陳建清、四八分場書記主任唐志軍、五九分場書記李勝元、主任王存瑞、六分場書記寇和平、主任李佔榮等。這裡一一記下他們的名字作為特殊時期的一個經歷和見證。

元夫:包尔盖纪事

或是誠心所至的巧合,離開收費口天色已大亮了,抗擊疫情的這段時間,無關的電話本是最少的,剛走了十幾公里,老朋友市總排幹管理局孟玉川副局長打來電話,在問“過年好”之時,諮詢有關出書的事,我即興奮的向他通報了見證總排幹“源頭”之事。嚴格說這本是他們管理的範圍,但因廢棄也就不再管理及少來了,他說原本有計劃要帶一些解說員來這裡實地體驗,以便更好的解說 “總幹”精神。我表達期待不久的將來,通過幾方面的努力,能夠徹底治理疏通這個“源頭”,在解決這片土地鹽鹼化的同時,也使“總排幹”及烏梁素海流域綜合治理迴歸源頭,讓“總幹”精神名正言順從源頭再得以弘揚,為打造“天賦河套”區域公用品牌、實現“塞上江南,綠色崛起”目標,再添精彩一筆,那時又會是一次攻堅克難的壯舉。

至3月17日,支援武漢的全國醫護人員開始陸續返程、多省市現存病例清零,至3月19日,武漢新增確診病例清零、國內本土新增病例清零,標誌著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了巨大成就,舉世矚目。

此稿寫就於3月20日春分,在此前以“抗疫”為主的媒體文字、圖片、視頻及文藝作品中,春的信息也撲面而來。“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 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在抗疫這個關鍵時刻,我在包爾蓋見證了基層一線幹部群眾的奉獻和付出,這正是這塊土地的生機和活力,正是這個黨、國家和民族富有強大凝聚力和奔向希望的所在。

這次“新冠疫情”發生以來,諸多感人的事蹟勿需一一例舉了。面對些許不同的聲音,我們更堅信這個現實: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衝鋒在前、頑強拼搏,廣大醫務工作者義無反顧、日夜奮戰,人民解放軍指戰員聞令而動、敢打硬仗,廣大人民群眾眾志成城、守望相助,廣大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員、社區工作人員等堅守崗位、日夜值守, 廣大新聞工作者不畏艱險、深入一線,廣大志願者等真誠奉獻、不辭辛勞,黨和國家有關部門和人大、政協以及各人民團體等主動擔責,社會各界和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紛紛捐款捐物,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貢獻。

這不僅是戰勝當前一切困難的法寶,也是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寶貴財富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