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以真實的模樣,相愛吧!

人最痛苦的不是我愛你你不愛我,是我愛你你愛的是別人,是我演出來的別人。——樊野


01

親密關係中,到底要不要堅持“做自己”,這是一個問題。

讓“我們”以真實的模樣,相愛吧!

KnowYourself 發起的一項“在愛情中堅持自我還是妥協”的小調查顯示,高達79.72%的被訪表示自己在親密關係中,有過“因為擔心破壞感情,不敢堅持自己真實想法的經歷”。

我覺得這挺正常的。因為人際關係,本來就需要相互的理解和妥協。雙方若能達到“求同存異”,也才有繼續交往下去的可能。

親密關係作為一般人際關係的昇華,自然也逃脫不了這種基本模式。

但,也因為親密關係的價值超越了一般人際關係,所以,在此關係中的人在面臨“做自己”還是“妥協”的時候,抉擇起來會相對艱難一點。


02

這種艱難,尤其體現在交往初期。

讓“我們”以真實的模樣,相愛吧!

畢竟,為了能讓對方看到自己的閃光點進而對自己產生好感,幾乎所有人都會刻意將自己的缺點隱藏一番,並且無意識地通過“迎合”讓對方感到和自己在一起是“舒服、開心”的。

但,“隱藏”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壓抑”,而壓抑,無疑是不那麼好的體驗。也因此,短期的暫時的壓抑尚可承受,但時間長了,難免疲憊,然後“暴露”出真面目。

這時,就可能出現三種情況:

一是,雙方就自己逐漸暴露的“真面目”進行坦誠溝通,並積極調適相處模式——關係更上一層樓;

二是,雙方雖無法接受“真面目”,但因為“習慣”而勉力堅持——關係逐漸進入“雞肋”狀態;

三是,雙方都無法接受“真面目”,且明白此問題無解——關係破裂。

第一種情況,自然是最好的;第三種情況呢,也算是一種解脫和重生;所以

最糟糕的,應屬第二種情況了。


03

那如何才能避免關係陷入“雞肋”狀態呢?

讓“我們”以真實的模樣,相愛吧!

要麼擁有“斷舍離”的魄力,要麼擁有接受並改變的勇氣

都不容易,但必須得做。

所以,我更加推崇第三條路:從一開始,就勇敢地“做自己。”

心理學研究證明,在親密關係中更多的自我決定(self-determination)會帶來更少的負面情緒和更多的積極行為,提升關係的整體幸福感。

這個“自我決定”,就是“做自己”。

伴侶是要和我們長久相伴,甚至共度一生的人。彼此是否真正的契合和匹配,是決定親密關係能否健康、持續發展下去的重要因素。而這,只有靠雙方都“堅持發出自己真實的聲音,同時也鼓勵和允許對方表達真實的聲音”來獲得真實的答案。

用隱藏或偽裝獲得的愛情,大概率會傷人傷己。因為,儘管你可以“演”另一個人,卻很難心甘情願地“變”成另一個人。

所以,“讓小白兔找小白兔,大灰狼去找大灰狼”,某種程度上能起到從源頭避免“虐戀”發生的作用——

“選擇>努力”這句話,對親密關係同樣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