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對西方科學非常感興趣,為什麼沒有走向近代化?

康熙時代的科學傳播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南懷仁時代”,即從 1669 年到1688 年南懷仁去世;第二個階段是“法國人的時代”,即從 1688 年“國王數學家”來華直至 1722年康熙時代結束。

康熙皇帝對西方科學非常感興趣,為什麼沒有走向近代化?

從法國官方的史書記載來看,法國派遣“國王數學家”來華主要有三個目的:一是為了“皇冠”的榮光,即為了路易十四和國家利益;二是為了促進法國科學和藝術的進步;三是為了傳教事業。

在榮譽、科學和傳教三重目標的推動下,6 位耶穌會教士被選為“國王數學家”,於 1685 年3 月從佈雷斯特港乘坐“飛鳥”號輪船出發,後又轉乘廣東商人王華士的船來華。6 人中有一位留在暹羅,沒有來華,到達中國的 5 位法國科學家是洪若、白晉、劉應、張誠、李明。其中,洪若是“團長”,他是路易大帝學院的數學、天文學教授,科學素養最高。1687 年 6 月 17 日,“國王數學家”一行到達寧波。那時不允許私人船隻直接帶傳教士來華,時任浙江巡撫的金鋐便將他們扣留在寧波。在被扣留的 100 天時間裡,洪若寫信給在杭州的意大利傳教士殷鐸澤,託他將一些科學儀器和鐘錶送給浙江官員,同時寫信給南懷仁求助。經過南懷仁的斡旋,傳教士們終於收到了容許進京的諭旨。他們沿運河而上,於 1688 年 2 月 7 日到達北京,只可惜那時南懷仁剛剛去世。

“國王數學家”帶來了路易十四送給康熙的 30 箱禮物,包括渾天器、座子、象顯器和雙合象顯器(兩種不同類型的顯微鏡)、看星千里鏡、看星度器、看時辰銅圈、量天器、看天文時錐子、天文經書、西洋地理圖、磁石等等。康熙皇帝很高興,在乾清宮召見了他們,並賞賜每人 50兩銀子。

5 位“國王數學家”中,康熙只把年輕的白晉和張誠留了下來,天文學水平最高、資格最老的洪若卻未能被留用。究其原因,應該是當時擔當翻譯的葡萄牙傳教士徐日昇從中作梗。當時在場的另外一位耶穌會教士是比利時人安多,他後來告訴法國傳教士,康熙皇帝問他們願不願意留下來,徐日昇沒有翻譯。由此可以看出,法國人和葡萄牙人在背後的激烈競爭。因為如果洪若留下來,果真成為像南懷仁一樣的人物,葡萄牙人的地位何保?所以,後來沒有一個法國耶穌會教士在欽天監裡擔任重要職位。

康熙的兩次“科學秀”

1689 年到 1691 年間,康熙主要在 4 位耶穌會教士的指導下集中學習西方科學知識。徐日昇和安多主要向皇帝講授算術和代數,兩位法國傳教士白晉、張誠則主要向康熙介紹幾何學的內容。保存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的白晉日記手稿,杜赫德撰寫的《中華帝國全志》中收錄的《張誠日記》,以及白晉所著的《康熙帝傳》,都記錄了這一時期康熙向西方人學習科學知識的情況。

傳教士為康熙傳授知識所使用的教材包括:巴蒂斯的《幾何原本》(1671),這本書有滿文、漢文的翻譯;安多所著《算法纂要總綱》(1685),這本書是安多在科因布拉學院教授數學的一本拉丁文教科書,也被翻成了中文,後來由康熙第十三個兒子胤祥保存。在幾何學、算數之外,還有大量科學儀器傳入宮廷,包括計算器、不同形制的納皮爾算籌、繪圖儀器等。康熙皇帝騎馬時會戴一些可以隨身佩戴的小儀器。當時還有一張專門為康熙學習數學而製作的桌子,上面畫有很多數學表格,還有紅木做的立體幾何模型,這張桌子近年還在故宮展出過。

康熙勤奮好學,經過 3 年的儲備,掌握了足夠的科學知識,於是開始把它們作為皇權統治的手段加以利用。1691 年底到 1692 年正月間,康熙連續兩次在乾清門與一眾大臣探討科學,內容涉及歷算、音律、“徑一圍三”圓周率以及測量河水流量等問題,並實地進行日影觀測。《清聖祖實錄》對 1692 年 2 月 20 日的情形有專門記載。當時,眾臣子“仰承聖訓,得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不勝歡慶之至”。當時在場的王熙、張玉書等大臣對此事也有生動記載:“奉召於乾清門,同滿漢正卿及翰林掌院學士等恭睹上親算樂律曆法,並令善算人於御前布算《九章》等法,測日水平日晷,午後始出。”(王熙《王文靖公集》)觀測結束後,眾大臣“退而相顧驚喜,深媿從前學識淺陋,錮守陳言,而不自知其迷惑也。”(張玉書《張文貞公集》)

然而到 1705 年之後,康熙對西洋人的整體態度產生了大的轉變,重要原因是教廷特使多羅在這一年的年底來到北京,禁止教徒祭祖祭孔。1706 年底,康熙召李光地和熊賜履進宮,對他們說:“汝等知西洋人漸作怪乎,將孔夫子亦罵了。予所以好待他者,不過是用其技藝耳,歷算之學果然好,你們通是讀書人,見外面地方官與知道理者,可俱道朕意。”可見康熙對傳教士“用其技藝”的一貫政策與對教廷特使多羅禁止祭祖祭孔的強烈不滿。

到了晚年,康熙開始提倡“西學中源”,認為西方很多科學思想都源自中國,而大臣們為迎合康熙的觀點,也對“西學中源”說進行發揮和傳播,這對於科學在中國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總而言之,康熙時代毋庸置疑是中國與世界科學交流極為頻繁、充滿機遇的時代,但康熙之後,中國與歐洲在科學方面產生了“大分流”,中國科學沒能走向近代化。假如,雍正繼位後,沒有對同樣熱衷科學活動的胤祉進行打壓,也許情況會不一樣。然而,歷史沒有假如。存活於皇帝意志之下的中國科學,恐怕終歸難以“自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