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中的末日戰役相比其他小說中的星際戰爭最大的區別是什麼,何以讓人如此津津樂道?

焱翎玦


末日戰役是我讀過最精彩的太空大戰,絕無僅有。看過末日戰役的人是不會再去看那些太空船對射的太空戰了。

末日戰役前:作者描繪出了人類的狂妄自大,要全軍出擊,向三體人展現人類強大。第一次讀的讀者肯定也被那先進的武器震撼吧?電磁炮、激光、離子炮,還有核聚變輻射制動飛船。

丁儀接觸水滴,讀者才知道水滴的恐怖:強互作用力材料(這是人類能想象到最硬的東西了,金剛石在它面前都跟紙一樣)

末日戰役中:人類人工智能弱點、武器無效等一一暴露,人類的反抗充滿史詩色彩。中國人學過歷史對此深有體會,但是遠不及這次戰役帶來的震撼。水滴用最原始粗暴的撞擊,摧毀了人類兩百年的努力,加強的刀劍(科技進步)面對原子彈(科學差距)毫無還手之力。

末日戰役後:給希恩斯編故事那個故事大王,竭盡全力為希恩斯編寫人類怎麼輸怎麼輸的那位直接自閉了。這是人類想象不到的失敗場景。



K狂拽龍少


首先申明觀點:末日之戰之所以被科幻迷津津樂道是因為它顛覆了我們的認知,三體在基礎科學大幅領先的情況下,水滴並沒有展現出什麼超人的技術,更沒有什麼高明的計謀,而是使用最原始粗暴的“撞擊”,在30分鐘內生生的滅了人類2000餘艘星際戰艦。末日之戰是一次難得的科普,它用冷酷的事實打碎了我們長期以來對所謂“兵法、聰明、技術、個人犧牲精神”及“神秘主義”的迷思和崇拜,它太典型,太真實,太無情,又太無奈!

末日之戰的悲哀:星艦之父章北海一句“低級技術”背後的冷酷和無奈!

成吉思汗的騎兵,攻擊速度與二十世紀的裝甲部隊相當;北宋的床弩,射程達一千五百米,與二十世紀的狙擊步槍差不多;但這些仍不過是古代的騎兵與弓弩而已,不可能與現代力量抗衡。基礎理論決定一切……而你們,卻被迴光返照的低級技術矇住了眼睛。你們躺在現代文明的溫床中安於享樂,對即將到來的決定人類命運的終極決戰完全沒有精神上的準備。”

如果說要對末日之戰進行總結的話,章北海這段關於基礎科學的論述可謂震人發聵,令人深思。尤其是對於我們這個有著悠久傳統的古老國度而言,“末日之戰”是一次難得的科普。因為政治、文化、民族自尊心及各種說不上來的奇妙因素,從古至今我們一直缺乏對科學的基本尊重和認識。抱著不求甚解的哲學迷思,過度渲染所謂的兵法,聰明,個人崇拜,及種種神秘主義;痴迷於辭藻上華麗與修飾,執著於禮制上斤斤計較,而缺乏對自然、科學的理性認識。儘管在現代因為科學落後遭遇種種的苦難,但從全民角度仍然缺乏深刻的反思與總結,缺乏對科學的應有的尊重和理解。

時至今日,還有多少人還在迷醉於文化上的優越與天朝上邦的榮耀,頑固的認為大清的弓箭能夠戰勝洋槍洋炮,中國功夫打遍天下無敵手,世外有高人民間有異士,靠土辦法可以戰勝科學,靠爾虞我詐的虛偽江湖和小聰明,能夠戰勝科技武裝起來的正規軍……坐井觀天,編出一些看似博大精深其實完全似是而非,而又脫離實際的傳奇於文化……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劉慈欣是一個冷酷的先知,他用自己無情、辛辣的筆法,剖開了掩在很多人那虛弱的自尊和驕傲,使我們看透了世界的真相,這就是末日之戰給我們帶來的震撼與反思。這個世界在科學麵前並不複雜,誰付出的多,誰就能站在人類文明的潮頭,僅此而已!

末日之戰的悲劇不在於人類太笨,而在於人類太聰明!

對於中國第一部走紅的硬科幻文學,《三體》在科普上的貢獻不容埋沒。在《三體》中貫穿始終的就是對基礎科學的認識,葉文潔的父親葉哲泰在被批鬥的時候說過一句令人深思的話:搞基礎理論不笨不行啊!”這就是問題的始終,我們不是太笨,而是太聰明。正因為我們太聰明,天地萬物被我們一句:“大哉乾元,大道輪迴……”所代替,從而世代傳頌而不求甚解,而末日之戰的悲劇正是讓我們看到了長期這種思潮的可怕,可謂震人發聵!

以下舉幾個例子來說明文化上不求甚解,以文字的華麗和哲學迷思代替科學的可怕:

中國有世界上最完整最成體系的天文觀測,但遺憾的是從古至今中國從真正測算過過五大行星的運行規律,更不要說對日地距離、地球形狀等的思考,事實上上直到清朝被洋人洞開國門之前,中國關於天地的認識與自己幾千年的祖先並沒有什麼區別。

中國是火藥的發明者,但因為缺乏與之配套的化學知識與現代提純加工技術,直到清朝末年也無法制作現代工業意義上的槍炮。

中國中醫最早發現某些黴菌對傷口發炎有抑制作用,但同樣因為缺乏化學知識與提純技術,無法應用於臨床,直到西方醫學發明青黴素……

這樣的例子還與很多、很多,因此末日之戰的震撼更重要不在於書中的劇情,而是給人思想觀念上的衝擊,劉慈欣先生用一個直接冷酷的例子說明了基礎科學的重要性。

全息解讀《三體》,深度解讀科幻,歡迎喜歡科幻的朋友關注:深度科幻!


深度科幻


末日戰役中無英雄反殺!在技術,世界觀的絕對輾壓下,在太空重現了西班牙人對印加帝國的輾壓!技術可以落後,但是思想不能落後,思想的落後就意味著目光短淺帶來的萬劫不復!思想清醒的章北海在技術落後的前提下依然為人類找到了生路並最終發展壯大。直到宇宙終結,人類文明依然存在。

思想不落後的前提就是開拓進取,不願離開太陽系的總是強調各種主,客觀困難。而事實證明逃離的章北海可以說除了主觀思想,客觀上完全是準備不足,他就如同開始長征的紅軍,前路不知何處,但是一旦踏出第一步便是從失敗走向勝利的第一步。


步驚雷37


近年中國作家揚威海外,先有莫言於201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然後又有劉慈欣憑《三體》摘下科幻小說最高榮譽的雨果大獎。外星人侵略地球,自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星際戰爭》以來,一直是科幻小說歷久不衰的題材。可惜好萊塢的科幻電影,把這個題材拍濫拍爛了,讓一般人一聽見外星人,便自動歸類為只講求觀感刺激,不必深究故事內容。劉慈欣的《三體》迴歸硬科幻小說的傳統,以紮實的科學理論為基礎,展開一段橫跨四百年的史詩故事。抬頭望向漆黑的夜空,天上無數星光閃爍,人類是否宇宙中孤單的存在?自從人類進入太空時代,我們不停尋找外太空生命的線索,可惜一直徒勞無功。到底是宇宙中真的沒有外星人,還是外星人都躲起來不被發現呢。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曾作出警告,人類對外太空作出廣播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我們不能保證所有外星人都是善良。《三體》的故事正是從一個發射信號開始,天真大意地暴露了地球的位置,招來四光年外三體文明入侵地球。《三體》的故事最初發生在文革時期,讀者也許看不慣那個年代文學的風格,請先不要對開首幾章的文筆風格存有偏見。那段情節主要交代主角的背景,以及那個改變人類命運的廣播。故事主線發生於現代和未來,乃科幻小說常見無國界地球聯邦,若把主角換成印度人或非洲人,基本上無損故事的完整性,只不過主角恰好是國人罷了。書名取材自經典天體物理學難題。學校物理課教過萬有引力,用來解釋月球為什麼圍繞地球轉,而地球又圍繞著太陽轉。當一個星系中有三個太陽,它們的引力互動混亂渾沌,數學上無法計算出三者軌道的規律,物理學界稱之為“三體難題”。距離在地球四光年的三體文明,便是誕生於這樣的一個星系。環境決定進化的方向,在一個與地球截然不同沒有四季規律、浩劫隨太陽遠近隨時出現的世界,當中生物的思維模式是怎樣?當地球文明遇上三體文明,在長達400年的生存博奕中,人類如何運用獨有的思維優勢,彌補科技落後上的差距,抵抗入侵者,守護地球呢?正如很多經典科幻小說都寫成三部曲,“三體三部曲”分別由《三體》、《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三本小說組成。四光年以外的三體星人,乘坐光速百分之一的殖民艦隊,將於400年後抵達太陽系。在實體到來太陽系之前,先派出微觀量子機器,監聽人類所有通訊,並封殺人類量子物理學的基礎研究,防止在這段時間內人類科技反超前。面對400年後的滅絕危機,不同人採取不同的態度。最正路當然是誓死扺抗,在絕境中掙扎求存;有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引爆太陽與三體星人同歸於盡。有人選擇逃亡,但又可以逃去哪裡;有人把三體星人奉為神明,迎接他們降臨地球,祈求他們解決人類的內部問題;有些人大愛宣揚包容,歡迎外星新移民。可是三體星人願意與人類共存嗎?就算三體星人不把人類趕盡殺絕,也可能重演當年歐洲移民如何對待澳洲土著,把人類趕進保留區內自生自滅,又或者只少許人類安放在動物園觀賞用。最激進的一群認為人類是地球的癌細胞,三體星人清洗人類正好求仁得仁。劉慈欣的過人之處,便是把這種種反應的可能性,描寫得絲絲入扣,以不同組織不同人物的互動,交織出一個涉及政治、倫理、人性、人生意義的故事。故事發展峰迴路轉,針對三體星人對地球所有資訊全知的“面壁人計畫”;動用全人類的資源,把一個冷藏人腦送去三體艦隊當木馬的“階梯計畫”;利用“黑暗森林定律”建立同歸於盡的威懾博弈。人類的反抗曲折離奇精彩萬分,結局發展完全出乎意料。推介小說有一個難題,我只能空泛地說很好看,但無法舉出例子來說服讀者,一不小心劇透了,便破壞讀者閱讀時的驚喜。若果你喜歡科幻小說,喜歡宏觀的敘事,這套小說不容錯過。《三體》的電影當然也是有的,單是看聯合國部隊在巴拿馬運河截擊人類叛徒三體組織的移動基地貨船那一場戲,便已值回票價了。我可以告欣你,沒有公式化的火爆動作連場,只有非常科學很現實的納米材料應用,與賣電腦特技的外星人爆谷電影,完全不是同一個層次。


開卷品易


三體,末日戰役不再是槍炮熱武器的比拼,也不是刀劍冷兵器的殺戮,如果說那還是戰爭,那是維度攻擊,是維度降格。


大山風雲錄


因為三體中的星際戰爭才可能最接近真實情況!在科技領域差距明顯的情況下,弱小的一方基本上是沒有任何反抗能力的!就像古代冷兵器軍隊對戰現代軍隊一樣,一顆原子彈下去,幾十萬軍隊瞬間團滅!美國電影裡那些星際戰爭都是為了電影效果虛擬出來的,只是為了好看,完全不符合實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