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要“以德報怨”,可是為什麼後半句“何以報德”卻被束之高閣?

咩鬼得特


我是 ,我來說一下個人觀點:

“以德報怨”的應用場景

現今,“以德報怨”這個詞常用於兩方有矛盾,勸解一方對另一方寬容,不計前嫌。

它單獨拿出來,只是做勸解用,勸解人們在爭端無解或者大是大非面前,放過他人,也是放過自己。

它不是用來豎立道德標杆的,而且,它也不適合用來律人律己。試想:狗咬了我一口,我沒打他,反而扔給他一塊肉是什麼後果?

現今,它只適合作為單獨的一個詞,不與道德約束聯繫。如果作為被勸解人感到不服,發問:“何以報德?”那麼,孔子給出了答案。

何以報德?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這句話的意思是:用什麼回報恩德善行?用適當的懲罰來回報惡行,用善行來回報善行。

縱觀社會眾人行事,大都符合孔子的說法。對壞人壞事予以鄙視和打擊,對好人好事予以讚揚和褒獎。所以,行善和寬容的人不要因為一次或者一時的氣憤就更改自己的行為準則,堅持善行最終會回饋自身。

總結

為什麼人們常說“以德報怨”呢?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總是數見不鮮的,為了維持社會穩定,“以德報怨”就常出於勸解人的口中。

“何以報德”常被人不知不覺地踐行,它是一個隱形的準則,不等同於被束之高閣。


書為徑


我是小小,來聽聽我的觀點。

人們常聽“以德報怨”,後半句“何以報德”卻被束之高閣,首先與統治者的需要有關

先來看關於“以德報怨”的原故事。古時,梁楚兩國相鄰,兩國邊境軍營都種瓜。梁國的瓜,因為士兵們都很勤勞,長勢喜人,而楚國卻恰恰相反。

楚國統治者看不憤,就讓士兵在晚上悄悄的破壞梁國的瓜。梁國知道了,士兵們也很生氣,也想趁著夜色去破壞楚國的瓜。但是很快被兩國的統治者制止了,他讓試試晚上偷偷地為他們的瓜澆水,看看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出國知道後大為震驚,羞愧不已,兩國很快結為友好盟國。

民順才利於統治

從根源來講,統治階級希望民眾展現的姿態,是大度的、寬容的,換句話說,統治者希望民眾“以德報怨”,一來對於從董仲舒開始,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思想,經歷了宋朝的“程朱理學”,明清的八股,再到現在的人文,基本依舊處於統治階段,或者說依然是指導思想。

政治上,統治階級希望民眾“以德報怨”,胸懷寬廣才會更加服從統治。

經濟上,儒家思想主張重農抑商,由此鼓勵古代中國重視興修水利、農具改進、紡織業,使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或者說是自然經濟十分穩固。

價值觀來講,“以德報怨”展示的是一種自我犧牲精神,人很容易在自我犧牲自我感動中尋找價值感,推崇“以德報怨”,其實也是在推崇一種“自我犧牲”的價值觀。

“以德報怨”的對立面——“何以報德”

當我們大致理解了“以德報怨”之後,再來看一下它的後一句“何以報德”。

這句其實應該站在“以德報怨”的對立面進行解釋。

它是現代人斷章取義的產物。就像曾經的一句詩“老來多健忘”,人們往往只知道這半句,覺得很有道理,但是殊不知,下一句才是作者想要重點表達的地方:唯不忘相思。

之所以斷章取義,其原因都在於符合當代人的心理訴求,或者希望對大眾起到一個導向的作用。

這也是統治階級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期望通過悠久的歷史文化,引導民眾的走向。而這一句“以德報怨”恰好符合統治心理。

綜上,我們不難看出,首先是統治階級的意圖,期望通過文化,對人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再者,民眾的知識匱乏,也是後半句被束之高閣的原因之一。


奕石小小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德,以德報德”。我所描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就是說以寬容高尚的品德來回報睚眥必報之人會是一種怎麼樣的結果呢?聖人的回答是那我們拿什麼來回饋品德高尚的人,以正直公平公正即可。無論是對於誰,從客觀事實公平對待。其實呢,我感覺還有更深層次的意思。相對於集體而言,個人的寬容也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電視劇裡不是演繹了好多嗎?相較與這個社會則不然,俗話說過猶不及。凡事都有個度,就看怎麼把握了。中國人是一個個有信仰,但鮮有堅定信仰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何為信仰。我所理解的信就是相信,仰就是需要抬頭看換句話說即是自己達不到的高度。從而為自己製作一個標杆,正如西方人的上帝在心中一樣。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我認為可以簡單的分為三類:利人利己、損人利己、損人不利己。第一類人當然是共贏,這就最好不過了,第二類也還可以原諒,最可惡的就是損人不利己。每個人對生活都有自己的選擇,我沒什麼本事這輩子也就平平淡淡過了。若喜歡轟轟烈烈過人上人的生活,但願能稱心如意。怨誰呢,為理想而奮鬥的人,成功者是在於選擇了正確的方向,而失敗者是因為誤入了歧途。“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腳踏實地的生活和工作才有可能有所收穫,從而真正成為生活的強者。 人生充滿選擇.常常一念之差便全盤皆變.過後回想起來,不免疑惑:要是當年不這樣又會怎樣呢?其實該怎樣就怎樣,是玫瑰必然要長成玫瑰,是松樹要長成松樹.假設是美好的甚或是有趣的,但是又有什麼意義. 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能. 執著是一種品質,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本無所謂好壞,關鍵要看執著的對象.選對了方向的執著能讓人成功,誤入歧途的執著無異自戕.缺乏執著一事無成,太過執著亦能致命. 人生是一部電視劇,有開頭就有結束.謝幕就是謝幕,無論是懸念疊生還是平鋪直敘.某一天就會看到


唐寶楨


老祖宗總教我們,做人要以德報怨,但是他卻沒有告訴我們下半句,原文其實是孔子和他學生的一段對話!他的學生問孔子,以德報怨,如何?孔子回答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從這段對話中看出,孔子對以德抱怨的看法,不是很贊同!

從小老師父母就教育我們要以德報怨,在被別人欺負的時候,一定要忍讓,然後還要用愛心去感化他,父母經常教育我們,是怕我們遇到委屈之後,和別人大打出手,最後傷了別人也傷了自己!但是要做到以德報怨,其實是很難的,在受到別人傷害的時候,心中肯定是極其憤怒,一定要報仇才心裡痛快!如果一味的退讓,別人只會嘲笑你膽子小,更加大膽的欺負你!

在論語中,孔子的學生問他,以德報怨如何?意思是說,如果別人打我我不還手,那個人會悔悟嗎?孔子回答說,何以報德?一直抱怨,以德報德!其實孔子的回答是說,如果別人欺負你不還手,如此,報怨,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來報德!別人欺負到你的頭上,你還一味的退讓,陪笑臉去感化他,別人只會覺得你是傻子!

弟子問道以德報怨的這個問題。孔子對這一觀點完全是反對的。孔子應該是想告訴我們,以德報德,但是被後人曲解,慢慢變成以德報怨!而且還流傳了上千年!

在現實生活中,你的抱怨有時候也還是可行的,比如兩個人結下仇怨,如果能以德報怨,各退一步,那矛盾很自然就解開了!


究極正能量


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從這個對話可以看出孔子是堅決反對“以德報怨”的,孔子主張的是“以直報怨”。

這便是孔子的道,是講求平衡並且有利於仁義的價值取向。

1、孔子主張“以德報德”。在孔子看來,德是一種高尚的品行,以高尚的品行回應高尚的品行是君子之道。高尚與高尚是對等的,是平衡的。

2、孔子反對“以德報怨”。孔子不是濫好人,孔子也反對濫好人,因為濫好人其實是在鼓勵壞人,其實是助惡。別人對你壞你反而要對他好,這不但不是仁義,反而不符合人之常情,違反人性。事出反常必有妖,主張“以德報怨”的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假仁假義之輩,偽善之徒。

3、孔子反對“以怨報怨”。以怨報怨屬於同態復仇,雖然符合人的本性,但不符合仁義的價值取向,不是孔子所贊成的。並且,以怨報怨會導致冤冤相報,無益於怨恨事件的解決,無益於社會平衡,不是儒家之道。

4、孔子主張“以直報怨”。這裡的“直”可以作“正直,公正”解。孔子主張面對怨恨時要以公正的態度正直地去處理,是該怎麼辦就怎麼辦,而不是想怎麼辦就怎麼辦。這是一種非常理性而且符合仁義價值觀的主張,應該給孔子大大地點個贊。

至於為什麼後來人們常說要“以德報怨”而少提這段話的其他部分,是因為秦漢以後儒家被工具化,早已失去了先秦儒的道心。所有人都從儒家經典中找對自己有利的依據,假仁假義的偽善之輩也不例外,單單找出了“以德報怨”這句孔子反對的話來往自己臉上貼金,殊不知想露臉卻露出了屁股,露岀了偽善而愚蠢無知的嘴臉。這種人一般是在文化水平有限又愛附庸風雅的中下層,屬於小人或鄉原。


柳城耿直人戴大


“以德報怨”是否被踐行?

何為以德報怨?打個比方,當別人打了你左臉一巴掌,你不但要給他右臉讓他再來一巴掌,而且還要笑著說:“沒關係,我已經原諒你了……”然而,對平凡的我們而言,眾多人是不願也不可能做到的,因為它不符合人性,雖未必睚眥必報,但絕不輕易就一笑泯恩仇的!

為何卻常說“以德報怨”?

這與華夏文明有著莫大的關係,自漢朝以來,就強調以德治國,強調以德作為治國理政的調節器。估計從那以後,“德”能夠很好地化解糾紛,其魅力便被一再誇大,於是便有人認為:即便是其反面“怨”,只要以“德”想報,就能最終化干戈為玉帛。

除了德的作用代代相傳外,常言道冤冤相報何時了?既然“怨”必須要有一個終結點,就讓“德”來結束它。再者,當一個人被要求更高時,他才會做得更好!因此,人們便不再自找麻煩地,去強調後一句“何以報德”了。

原話為:“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若僅對被冒犯之人說:“以德報怨”,這無疑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要求別人做所謂的高尚之人,讓其符合大眾心中的君子、聖人形象,以此來弘揚“德”文化。

我認為,原話中“以直報怨”,才是真理,才是後人應當遵從的。以“正直”報“怨”,不要求為人多高尚,不要求你對所遭遇的“怨”欣然接受,只要求你正直地對待怨,切不可冤冤相報!


奶茶愛尚咖


談談我的感想:或曰“以德報怨如何?”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看來孔聖人的本意還是不太贊成以德報怨的。這後半句的原意就是對什麼樣的人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以德報德,以怨報怨。

名賢集開篇“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名賢集“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與人方便自己方便。”萬事皆有因果,當下的果就是之前的因。以德報怨得到的結果肯定是以德報德。所以不能去以怨報德,那樣的話適得其反,結果只能是以怨報怨。俗話說“人在做天在看。”只管做好自己,德報自然到來。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道理大家都懂。方便了別人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方便,何樂而不為呢。道德的玫瑰給受贈人帶來的溫馨會在他的心底升騰、覆蓋、瀰漫。所以個人認為以德報怨並不是曲解,也不是斷章取義。學會原諒,學會愛,學會贈予。以德使惡者向善。

結束語

《論語.憲問》這一名篇,千百年來並不是被世人曲解了,而且人們學會了感恩,學會了知恩圖報。所以後半句的“何以報德”被束之高閣就是自然而然了。願諸君以德報德,以德服人天下,世上無罪無怨,人人然然?


紅木秀士


當然是為了促進社會和諧,沒有管理層喜歡手下為了個人利益惹事生非,成為不好操控擺佈的不安定因素。

這就好比很多家長都喜歡給娃灌輸道德要求其單純,又好比給寵物狗做社會化訓練,斷尾,拔牙,去爪,割聲帶。


Belamy


“以德報怨”的出處

《論語·憲問》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原憲問孔子“老師,您覺得以德報怨這樣的行為怎麼樣呢”孔子回答說“如果以德報怨的話那要用什麼回報德呢?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就可以了。”

從孔子的回答可以看出,孔子是不贊成以德報怨這種行為的。孔子認為如果以德報怨會導致做壞事的人和做好事的人結果都一樣,做壞事傷害你的人沒有相應的懲罰,做好事幫助你的人得不到相應的鼓勵,這樣其實不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孔子主張的是“以直報怨”,是用公正的態度來對待傷害你的人,讓做壞事的人的到應有的懲罰,認為這樣才是正確的做法。

為什麼“以德報怨”常用,而“何以報德”被束之高閣?

其實,今人對古人思想的曲解和斷章取義是常有之事。引經據典往往帶有強大的使用主義傾向,目的就是為了宣揚自己的觀點,這也造成許多現在的常用的引證說法與古人的實際觀點出現偏差甚至相反的情況。比如“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這句詩現在長用於鼓勵人們勤奮學習,珍惜時間,表現為很強的樂觀積極心態,其實這句詩的原意是勸人要及時行樂,老了以後就玩不動了。“以德報怨”這個觀點在符合古代統治階層向老百姓灌輸的價值觀要求,於是就被斷章取義的化用了,久而久之導致表達孔子真實觀點的“何以報德”被束之高閣。



生活的花謝花開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德,以德報德,以善行回報惡行”。就就擯棄“以怨報德”,用正直回報惡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