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好看的優秀文學書籍可以推薦?

呆呆木頭人i


下面這些文學書籍,你只要讀過其中三分之一,就能稱得上大家了。首先第一本,先看木心的《文學回憶錄》。

這本書把從古到今,從西方到東方,從神話到小說,幾乎所有的文學經典都介紹了,而且提出了很別具一格的見解。

我下面列出的是書中提到的部分書目,貫穿整個世界文學史,都是經典中的經典。愛好文學的朋友可不要錯過哦。這些人類自古流傳下來的文明和智慧,放在任何時候,都可以作為一道道可口的精神食糧,營養又健康,比起那些快餐式的文化,有價值多了。

古代

希臘神話,史詩,悲劇

《聖經》、《伊利亞特》、《奧德賽》

印度史詩

《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

中國

《詩經》、《楚辭》

《史記》、《道德經》、《易經》、《論語》、《世說新語》

諸子百家、魏晉高士、建安七子、竹林七賢及陶淵明

中世紀

中世紀的歐洲文學

《神曲》、《十日談》、《亞瑟王之死》

中世紀的波斯文學

《日與夜》、《魯拜集》、《玫瑰園》

中世紀的印度和阿拉伯文學

《梅萊底與梅臺瓦》、《莎甘泰萊》、《一千零一夜》

中國的初期戲劇、初期小說

《西廂記》、《竇娥冤》、《漢宮秋》、《梧桐雨》、《琵琶記》、《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金瓶梅》

中世紀的日本文學

《源氏物語》、《枕草子》

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學

《君主論》、《瘋狂的奧蘭多》、《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堂吉訶德》、《烏托邦》、《仲夏夜之夢》、《哈姆雷特》、《凱撒大帝》、《威尼斯商人》、《羅密歐與朱麗葉》、《奧賽羅》、《麥克白》、《李爾王》

十七世紀的歐洲文學、法國文學

《失樂園》、《偽君子》、《孤獨者》、《裝腔作勢》、《沒病找病》、《費德爾》、《給男人的信》、《給女人的信》

中國的二期戲劇、二期小說

《牡丹亭》、《聊齋志異》

十八世紀

十八世紀的英國文學、法國文學、德國文學,以及南北歐文學

《奪發記》、《格列佛遊記》、《魯賓遜漂流記》、《騎士回憶錄》、《論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百科全書》、《費加羅的婚禮》、《塞維利亞理髮師》、《懺悔錄》、《拉奧孔》、《浮士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強盜》、《威廉·退爾》

中國清代小說 明代文學

《桃花扇》、《長生殿》、《紅樓夢》、《儒林外史》

十九世紀

十九世紀的英國文學

《哈羅德遊記》、《海盜》、《曼弗雷德》、《該隱》、《唐璜》、《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自由頌》、《西風頌》、《伊莎貝拉》、《夜鶯》、《鈴鐺和石榴》、《男人和女人》、《傲慢與偏見》、《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霧都孤兒》、《名利場》、《簡愛》、《呼嘯山莊》、《亞當·彼得》、《羅慕拉》、《愛麗絲奇遊記》、《金銀島》、《苔絲》、《還鄉》、《文藝復興》、《希臘研究》

十九世紀的法國文學

《墓畔回憶錄》、《巴黎聖母院》、《九三年》、《悲慘世界》、《基督山伯爵》、《三劍客》、《人間喜劇》、《包法利夫人》、《一顆簡單的心》、《魔沼》、《棄兒弗朗索瓦》、《小法岱特》、《紅與黑》、《磨坊書簡》、《小東西》、《沙孚》、《達拉斯貢的狒狒》、《羊脂球》、《狼之死》、《惡之花》、《茶花女》

十九世紀的德國文學、俄國文學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皇村回憶》、《致大海》、《歐根·奧涅金》、《狂人日記》、《欽差大臣》、《獵人筆記》、《羅亭》、《窮人》、《罪與罰》、《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十九世紀的美國文學

《紅字》、《奇蹟書》、《林莽故事集》、《厄舍古屋的倒塌》、《湯姆叔叔的小屋》、《白鯨》、《馬丁·伊登》、《草葉集》、《瓦爾登湖》

二十世紀

二十世紀的文學

《野性的呼喚》、《海狼》、《約翰·克里斯朵夫》、《赤裸之年》、《官場現形記》、《孽海花》、《老殘遊記》、《人間詞話》、《夢的解析》、《尤利西斯》、《睡眠與記憶》、《一間自己的屋子》、《審判》、《變形記》、《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牆》、《存在與虛無》、《噁心》、《局外人》、《鼠疫》、《情人》、《橡皮》、《窺視者》、《弗蘭德公路》、《變》、《在路上》、《第二十二條軍規》、《百年孤獨》、《總統先生》


中年文藝少女


《厚積落葉🍂聽雨聲》


朱光潛是個敏感的人,學生到他家中,想要打掃庭院裡的層層落葉,他攔住了“我好不容易才積到這麼厚,可以聽到雨聲”。

但他沒有頹廢感傷的浪漫主義病,他喜歡人生的一切趣味,寫過一個外交官,本來無須,下巴光光,但一直拿手在腮邊捻,有人看不慣,覺得是官氣,他卻看得很有興味,覺得恢諧。又寫一個英國文學家和幾個女人同路,別人都看他身邊的女人,文學家不高興了,面孔一板“哼,別的地方也有人這樣看我”。

他喜愛這些細節,只觀察,不輕易評判,但這裡自有一種力量。

他在談美,也在談人生。

(一)

美本身極為柔弱,但卻不可征服。

——厚積落葉聽雨聲

(二)   

既沒有了解生命,我們憑什麼對付生命呢?於是我想到這世間紛紛擾攘的人們

——生命

(三)   

你的心界愈空靈,你也愈不覺得物界喧嘈。

——此身已進桃花源

(四)

一般人迫於實際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認得太真,不能站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人生世相,於是這豐富華嚴的世界,除了可效用於飲食男女的營求之外,便無其他意義。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五)

俗人迷於名利,與世浮沉,心裡沒有“天光雲影”.就因為沒有源頭活水。他們的大病是生命的乾枯。

——問渠哪得清如許

(六)

在看重一件事物時,他知道執著;在看輕一件事物時,他也知道擺脫。

——談擺脫

(七)

此時我能做的事,絕不推諉到下一時刻;此地我能做的事,絕不想著換另外一個境地再做;此身我能做的事,絕不妄想於他人來替代。

——此時,此身,此地

(八)

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對於許多事物能否欣賞。

——慢慢走,欣賞啊!

(九)

凡是不能持冷靜的客觀的態度的人,毛病都在把“我”看得太大。他們從“我”這一副著色的望遠鏡裡看世界,一切事物於是都失去它們本來的面目。

——站在後臺看人生

(十)

把自己擺在前臺,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或者擺在後臺,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

——談人生與我


泡泡龍的小棉襖


我個人喜歡的書籍比較雜亂第一種是懸疑類的小說,比如東野圭吾的:白夜行、放學後、嫌疑人X的獻身。最後這一個可能很多人看過王凱和張魯一拍的同名電影,但是個人覺得還是應該去親自看看這本書,這本書將人的感情描寫的很細膩,很多讓人感動的東西都體現在細節之中。讀完書後會讓自己對愛情的理解更加深刻。還有比較文藝一點的書籍主要有巴金的家春秋三本書,描寫了一個家族幾代人的生活,充滿了內心的抗爭和與現實的搏鬥,當然也有愛情~還有就是最近在看的關於苦難的歷史的書籍,夾邊溝記事,這本書描寫的是西北大饑荒的時代在甘肅那一代知青們的生活和困苦,講述在那個真正的換子而食的年代不同人們對於內心的拷問。故事是一小段一小段的,不枯燥,而且十分震撼人的心靈,特別推薦去看看



影子141426651


《追風箏的人》


這本書寫一個人的懺悔之路,第一章有句話“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回首前塵,我意識到在過去二十六年裡,自己始終在窺視著那荒蕪的小徑。”

哈桑 一個忠誠、質樸、無悔的家僕也是兄弟,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令人感動、惋惜。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在錢鍾書離世後回憶他們平時生活畫面的,簡簡單單裡,平平淡淡中看他們脈脈真情。



《完美世界》辰東的小說,文筆和情節都不錯,只是結尾有絲倉促,是部不錯的網絡小說。


酒醉花眠


談談作者吧😄

中文作品中,阿城、阿丁、阿乙的小說都不錯。一些關於詩經、唐詩宋詞的書也不錯。

譯本作品中,短篇看看雷蒙德.卡佛、博爾赫斯,長篇看看菲茨傑拉德、村上春樹。

當代推理小說可看看東野圭吾。

就不推薦這些作者具體的書了。他們都有成名作,但他們的作品中沒有不堪一讀的,從哪本開始都行。


阿川151457971


厚顏力薦:看歷史《資治通鑑》,看言情《彩霞滿天》,看散文《雨天的書》,看偵探《福爾摩斯偵探案》,看人物傳記《蔣介石傳》,看詩詞《詩詞釋義》……


朱68170221


抱歉我的回答不是研究性的理論性的回答,我只是按我的感性認識推薦即推薦那些曾經令我感到震撼的文學作品,且介紹也是零星的,主觀的,有些也許我沒讀懂。

1.魯迅的《阿Q正傳》,可以讓我們看到中國人的人生可以被人搞得多麼糟糕和可笑,他們的生命怎樣被漠視。

2.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它的開頭就會一把抓住你。這個在它之前從未有過的開頭,作者站在現在讓人物在將來回首過去——“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那個遙遠的下午。”

3.法國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它還有一個譯名,《追尋逝去的時光》。“時間都去哪兒了?”——它是意識流小說的先驅,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描寫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圖景,寫了上千個人物的活動,也寫了一些下層勞動者,就像曹雪芹寫四大家族也寫鄉下劉姥姥。

4.愛爾蘭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父親找尋兒子,兒子找尋父親的故事,意識流故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

5.美國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獲普利策獎和諾貝爾文學獎。寫勝利的失敗者、失敗的英雄。命運總是與人作對,但人應該保持尊嚴。



6.奧地利費蘭茨·卡夫卡的《變形記》,上班族累成甲蟲,遭到父母、妹妹的嫌棄,死後家人感到慶幸!人變甲蟲,表現主義,代表作。

7.英國托馬斯·艾略特的《荒原》,現代英美詩歌的里程碑,象徵主義。“你種下的屍體,發芽了嗎?”

8.金庸的《天龍八部》,寫盡人性的史詩鉅著。

9.捷克斯洛伐克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哲理小說,從討論“永恆的輪迴”開始,把讀者帶入一系列問題的思考。據以改編的電影《布拉格之戀》獲奧斯卡金像獎。



10.日本川端康成的《雪國》。小說,但美得詩歌一樣:達於極致的虛無之美、潔淨之美、悲哀之美。和另外兩部小說一道,給川端康成帶來諾貝爾文學獎。



11.美國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探索十幾歲少年的內心世界,受到中學生的普遍歡迎。

12.俄國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作者名言:“一句真話抵得上整個世界。”

13.沈從文的《邊城》。如果說魯迅發現了中國人所有的惡與醜,那麼沈從文發現了中國人所有的美與善。中國人的善良淳樸,美得令人心醉。

14.美國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貧窮農家子弟夢想出人頭地,成為大人物……。作者為“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這部中篇為百年英語文學最優秀小說第二,多次搬上銀幕和舞臺。

15.美國辛格的《傻瓜吉姆佩爾》。小鎮上的麵包師吉姆佩爾能夠忍受從小到大被人羞辱,能夠忍受妓女出身的妻子生下一堆別人的孩子,你能忍受嗎?他辛辛苦苦掙錢養家,把那6個孩子當親生子女一樣疼愛。

……


大悔憶智冰


1、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朵夫》

《約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於1912年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通過主人公一生經歷去反映現實社會一系列矛盾衝突,宣揚人道主義和英雄主義的長篇小說。

小說描寫了主人公奮鬥的一生,從兒時音樂才能的覺醒、到青年時代對權貴的蔑視和反抗、再到成年後在事業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後達到精神寧靜的崇高境界。羅曼·羅蘭憑藉《約翰·克利斯朵夫》一書獲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

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的許多事蹟都是以貝多芬為原型的。
作品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出生在德國萊茵河畔一個小城市的窮音樂師家庭裡。其祖父和父親都曾是公爵的樂師,但此時家庭已經敗落。老祖父很喜歡小克利斯朵夫,向他灌輸了不少英雄創造世界的觀念,這使他從小就產生了要當大人物的想法。
克利斯朵夫在父親的嚴格管教下學習音樂,他早熟的音樂天賦引起了祖父的注意。祖父暗地裡把他隨口而出的片斷綴成樂曲,題名為《童年遣興》獻給了公爵。小克利斯朵夫被邀請到公爵府演奏,被誇讚為“在世的莫扎特”。11歲那年,他被任命為宮廷音樂聯合會的第二小提琴手。眼看孫子有了出息,祖父在欣慰中去世了。然而,他的家境愈發敗落了,父親整日酗酒,養家的重任過早地落到了他的肩上。克利斯朵夫在附近的一家豪宅找了一份教鋼琴的兼職工作,並與和他年紀相仿的學生米娜之間相互產生了好感,但在遭到米娜母親的一番奚落後憤然離開。此時,父親 去世了。克利斯朵夫的童年也就這樣結束了。此後,克利斯朵夫經歷了兩次失敗的愛情,他的心緒煩亂,意志更見消沉,整天和一幫不三不四的人在酒館裡泡。在這個時候,自小就教他安貧樂道、真誠謙虛的舅父再一次指引他走出了情緒的低谷,使他重新振作起來。有一次,克利斯朵夫去聽音樂會,他忽然感覺到觀眾都是百無聊賴,而演奏也是毫無生氣。他回到家裡,把他所景仰的幾位音樂大師的作品拿出來看,竟發現其中同樣充滿了虛偽和造作。桀驁不馴的克利斯朵夫隨即發表了對大師們的反面意見。結果可想而知,他失去了公爵的寵愛,把他所在的樂隊和觀眾也全部得罪了。一個星期日,他在酒館裡借酒澆愁時替一位姑娘打抱不平,和一幫大兵發生衝突闖下殺人大禍,他只好逃到巴黎去避難 。
在巴黎,克利斯朵夫陷入了生活的困境之中。最後,他終於在一個汽車製造商家裡找到了一個教鋼琴的工作。製造商善良的外甥女葛拉齊亞對他的命運充滿了同情。克利斯朵夫繼續著他的音樂創作,他用交響詩的形式寫成了一幕音樂劇。然而,他拒絕一個聲音庸俗肉麻的女演員演出自己的音樂劇,又給自己惹了麻煩,演出被人搗亂搞得一團糟,他氣憤得中途退場。由於這次不成功的音樂會,他教課的幾份差事也丟了,生活又一次陷入窘境。深愛他的葛拉齊亞因無法幫助他而傷心地離開巴黎回到了故鄉。
在一次音樂會上,克利斯朵夫結識了青年詩人奧裡維,二人一見如故,從此住到一起。不久,克利斯朵夫創作的《大衛》出版了,他再次贏得了“天才”的稱號,生活也出現了轉機。但不諳世故的克利斯朵夫仍被人利用,捲入一個又一個是非之爭,逐漸身心疲憊,狼狽不堪,幸得葛拉齊亞的暗中幫忙,他才又一次脫身。然而,在一次“五一”節示威遊行中,他的好友奧裡維死於軍警的亂刀之下,他出於自衛也打死了警察,最後不得不逃亡瑞士。
在瑞士,克利斯朵夫思念亡友,悲痛欲絕。一個夏日的傍晚,他外出散步時與喪夫的葛拉齊亞不期而遇,兩人沉浸在重逢的喜悅中。然而,由於葛拉齊亞的兒子仇視克利斯朵夫,二人始終無法結合。
歲月流逝,克利斯朵夫老了,葛拉齊亞去世了,充滿激情與鬥爭的生活也遙遠了。當克利斯朵夫從瑞士的隱居生活重新回到法國的社會生活中時。他的反抗精神已完全消失,他甚至和敵人也和解了,並反過來譏諷像他當年那樣反抗社會的新一代。晚年,他避居意大利,專心致力於宗教音樂的創作,不問世事,進入了一種清明高遠的精神境界。

2、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

《靜靜的頓河》是俄羅斯文壇上一部不朽的鉅著,小說構思於1926年,四部分別於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前後歷時14年。《靜靜的頓河》展示了1912到1922年間,俄國社會的獨特群體——頓河地區哥薩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國內戰爭中的苦難歷程。主人公葛利高裡,是生長在頓河岸邊的哥薩克,他動搖於妻子娜塔莉亞與情人阿克西妮亞之間,徘徊於革命與反革命之間,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難者,他有著哥薩克的一切美好品質——勇敢、正直、不畏強暴,而同時,葛利高裡身上又帶有哥薩克的種種偏見和侷限,在歷史急變的關頭,他徘徊於生活的十字路口。作者用悲劇手段,塑造了一個個性鮮明的男子漢形象,從葛利高裡身上,讀者能感覺出作者對人的尊重。
《靜靜的頓河》展現的是哥薩克人如何通過戰爭、痛苦和流血,走向社會主義。《靜靜的頓河》是一部描寫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時代的人民生活史詩,在不到五年內,葛利高裡一會兒投入紅軍,一會兒倒向白軍,雙手沾滿了兩方面的鮮血,他的矛盾和痛苦顯然與他所屬的特定的群體無法切割。肖洛霍夫因《靜靜的頓河》作品獲得196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是“由於他在描繪頓河的史詩式的作品中,以藝術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現了俄國人民生活中的具有歷史意義的面貌”。

馬維


這個問題雖然看起來有些大而無當,但總比嘰嘰歪歪卿卿我我的小家子氣要強得多,也足見文小姐的一番心血功夫,相較於腐儒賈政兄的詩酒放蕩荒誕不經要強得多😊😄

在下也樂於回答😄

要問好看的文學典籍有哪些,私下以為這個問題太大了,沒有過濾篩查,直接造成答者諸君老虎吃天——無從下口😢

但這也不妨將諸多摯愛的文本述之於眾,以全我意以慰我心。

一千個人的眼裡就有一千種回覆,很難統一定奪。那就說說本人:

我個人喜愛的文學典籍,不下千百種類。這裡最明確的一點,四大名著起碼要看的吧。

浩如瀚海的經史子集一干大成傑作,不說每篇必讀,起碼要略知梗概吧?要不直接圈一個名目好了——《古文觀止》該是必讀之物吧?裡面集結了先秦至明末諸子百家的文本通匯,尤以唐宋八大家文集見長,該是必不可少。

自古文章兩司馬。司馬相如一干人等的文賦,也可作為通讀之物,重點推薦賈誼、庾信的各種文賦,還有司馬公牛馬走的《報任安書》等一干真情文字,也可參閱諸葛丞相的前後《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等。

老杜的東西無論如何是要看的,而且要細加琢磨品味,裡面沉鬱頓挫自有妙境,尤其是對於執筆一類自詡文人更是必備必讀。老杜晚年的文字難易一字,臻於化境,當然受益匪淺。

元曲宋詞,缺一不成席。泛讀、通讀也可。但明清小說無論如何要拜讀,《三言兩拍》《孽海花》《二十年官場……》等上乘文字會對個人的文字寫作提供好大助力。其他還有史冊墳典,多一個典故、成語就會助閣下多一雙騰越的翅膀,不可不看也不能不看,且需牢記心中,以備時需。

好了,當代的作家,較為卓著的,當然必須拜讀,這裡就不羅列篇目了,只揀你喜歡的就行了。這裡也不妨重點推介幾個人:李國文、阿城、賈平凹、李佩甫、閻連科、陳忠實等等,看你個人的口味而謀動。

當然還有,一些外國名著不需牢記起碼也要熟知,一些實事政治也要關注,社會普及的話題也需提綱挈領,政治人物的表態和勢態進展同樣值得關注。

要說的,能說的實在太多,暫且到這兒吧,足夠閣下消化大半輩子的了,閣下且看且珍重,好自為之😊😝


龍吟148119260


中國文學的發展史,可謂浩浩蕩蕩,蕩氣迴腸。

從古至今,湧現出了數不勝數的優秀文學作品和書籍,我想簡單推薦幾本。

1、《資治通鑑》,沒錯,就是司馬光砸缸的司馬光編纂而成。《資治通鑑》由司馬光總其大成,全書對史料旁徵博引,引用借鑑的古籍多達數百種。書裡面,敘事一件,往往採用幾種材料編輯而成,有不同以往的歷史事件或者時間,司馬光均為其加上了備註,顯得尤為仔細,同時,也彰顯了司馬光做事嚴謹的文學作風。我對其中有幾句話記憶深刻,裡面說:是故德才兼備謂之聖人,德才皆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多麼深厚的文學造詣才能寫出如此精闢的感嘆。



2、《紅高粱》,個人認為這是莫言作品的巔峰。

作品裡,每一處細節描寫,都顯得蕩氣迴腸,回味無窮。大到紅高粱地的宏大場面,小到九兒被顛的難受的樣子和感受,都被莫言先生寫出了極致。不是說張藝謀導演的電影版不好,但是原著裡太多的場景是無論任何人都不能原版還原的,張藝謀導演已經把電影拍到了極致,無人可以替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