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紅樓夢》這樣的名著,是先看電視劇好,還是先讀書好?

郝雁羽


讀《紅樓夢》這樣的名著,是先看電視劇好,還是先讀書好?

這個問題不能簡單的回答讀書好,或看電視劇好。

因為《紅樓夢》這本書不是誰都能看得了的,這跟個人的文化水平有關。《紅樓夢》書有原裝和簡裝。相比簡裝比較好理解。原裝更有味。

因為《紅樓夢》有點半古典半白話,裡邊詩詞量大,有的你也不一定理解,一般人很難靜下心讀完。再加上它的敘事風格,現在年輕人更不會去讀原著了。

所以我建議:

初中以下水平的還是看電視劇吧。易於接受,還不累。書你未必看得下去,看得懂,字你未必能認全。就那裡邊的古詩詞就會讓你一個頭兩個大。

這裡沒有歧視誰誰了,不相信你找本《紅樓夢》讀讀試試。半個小時你就捧不住書了。

《紅樓夢》屬文戲,你想捧著書本看熱鬧,免了吧。

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還是先看看書吧。看完書再看電視劇,你就會發現,書中有的劇中沒有,有些東西他根本拍不出來。這也是書跟劇的區別。

看書和看劇,效果完全不是一碼事兒。

看書頭腦裡出現的是再造想像。同一個場面,一萬個讀者,讀出來那就是一萬個千差萬別的場面。

電視劇,直觀。看啥就是啥,不用過多經過大腦再造。就像快餐一樣,自己不用加工,吃完鍋都不用洗涮,還可以輕易扔掉盒子。

那就是說:看劇終覺淺。看書意意蘊豐厚。

有能力 的,我完全建議看看書吧,最好看原著。



一筆飄紅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霍國鈴氏的“竺香玉刺雍正”這個說法,衝冒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即一九八五年前後,想要達到的目的,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改變自身和家庭的生活狀況,(記不清是霍國鈴氏姐弟中的誰說的了?有知者,可作此一方面的補充),單以名聲論,考證派的那些所謂大家,誰又記得幾個?由此觀之,霍國鈴氏姐弟的這個目的還是達到了的。據說此觀點一出,考證派諸英雄群情激憤,雷聲很大地鬥爭了半年或八個月後,也就偃旗息鼓了,大概還會慶幸,給此曹雪芹找個情人——誰說能寫出這樣書的人就一定是正人君子了?既然能豐富我們考證出來的作者的生活——理論上,他們只是此一觀點的維護者,或是擅長修修補補的技師,然而,不久,也就有了所謂經典中的經典的“八七版”電視劇《紅樓夢》。以旁觀者的目光觀之,考證派諸君還是很有憂患意識的,就如後來的納入高考命題範圍,此書作者為我派的此曹曹芹,這個問題要從娃娃抓起,莘莘學子,不認可我們的觀點是要失分的喲!開個慶祝會吧,一傳十,十傳百,每年這是多少升學或畢業的學生啊!用不了多久,口頌此曹雪芹之聲,比恆河沙數都要多,我們終於一勞永逸地解決了作者——即此曹雪芹被從這部名著上踢下去的危機問題,我們的飯碗的含金量,與老年人的血壓一樣,大概又要升高不少了。

《紅樓夢》,也許是世上唯一一部不能拍影視劇的文學作品,世人皆知此書為名著,但它更是一部奇書,奇在什麼地方?奇在這是一部有背面的書,而世人皆如那個賈天祥一樣,只會在此書的正面欣賞男女之間的風月故事。

這樣的證明方法叫反證,《紅樓夢》當然還是讀書好,前提是不能邁進考證或索隱及不通的探佚等派別的圈子,然而,做到這一點是困難的,因為考證的頭上至少還有主流兩個字的光環。理論上,新紅學中的所謂考證與索隱,用句俗語形容,叫做一個席上,一個席下,有大學問的人肯定不懂,那就說句他們懂得話,又可用難兄難弟比喻。胡適用唯心主義的認識論去反索隱派的唯心主義的“附會說”,索隱派的“有識之士”自然不會心悅誠服。周汝昌氏的“天才論”與“合理想象觀”發展了胡適的唯心主義的認識論,在加強所謂考證觀點的同時——在他們的眼裡,索隱出來的諸作者群,肯定不是金鑾殿旁的靈芝草,因為他們都懶得用眼夾一夾了。

讀原著而不入圈子,還是請嘗試為之吧,也不要有千人千面這個看法,世上沒有這麼多哈姆雷特,這個看似見仁見智的觀點,最能迷惑人的心智,做學問的目的是求真,而不是讓哈姆雷特走進懸掛著一千面鏡子的房間,辨認哪個才是真實的自己。

多謝,歡迎批評。


脂硯正堂



從來都是先有名著,然後有劇作。

既然是原著,那就是作者的最原始創作意圖,代表了作者的最初動機和行文傾向。

這個毫無疑問,也自不待言。向來都是文本先行,然後是影視大隊人馬隨後殺來,這種慣性自始而然,恐怕也不會改變。

也無論是《紅樓夢》,還是其他文學著作,這樣的途徑或路數都是如出一轍。

但原著卻始終代表了最具解釋權的權威代言人。只是唯一,唯有唯一,沒有他途。

不用說,原著的作者是一個文化人,起碼是有文化滋養的稍通文墨的人士,和那些搞影視創作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影視工作者只是影視流程上的搬運工,而真正的創作主體是原作者。負責提供劇本的編劇也只能是在原著的基礎上加以改動和刪節,故事的大題原貌都是原著的模式和風格。

這就天然的決定了原著的文化高度和文學深度,根本不是改編者所能掌控和佈局的。它只是照搬來了原著的一些角色符號和故事形態,卻不能完全如實的將原著搬上熒屏。

這也是影視的表現形式所決定的。


更為可悲的是,我們的一些編劇,竟然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手術刀一般的擅自處理,大段大段的刪改和填塞,為了那些鏡頭下的吸引力和票房價值,是不會顧惜那些很有文化含量的敘述情節的,這在文本中卻是至關重要的。

將名著改編成影視作品,絕大多數都是改得面目全非,不倫不類,有的甚至和原貌合神離,南轅北轍。說得再直白一點,影視作品只是為了博取那個原著的噱頭,而不是挖掘它的精髓。

所以說,最好的閱讀就是原著,千萬不要被影視作品帶偏了閱讀名著的方向。

這方面,《紅樓夢》如是,其它文學名著亦如是。
圖片來自網絡


龍吟148119260


電視翻拍名著可以讓名著的讀者更加下沉,更為老百姓普及名著提高全民素質是有好處的。電視或者說電影作為綜合藝術可以直觀地呈現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主動的或者受到表現形式約束都已經將文學作品做了演繹和改編,還有受到呈現方式的約束難於表達出文學作品真正或隱含所要表達的內容。

看書,你可以通過自我大腦想象情節,增長想象力,可以通過深思體悟出比作品更加深厚的思想。深度閱讀,將讓你增加你不曾親身體驗的人生閱歷。

你要是還沒有閱讀,可以通過影視作品瞭解作品;但你已經讀過,建議一定不要看影視,因為影視一定大為破壞文學作品已經在你腦海中建立的完整體系,擊碎你內心中的所有美好!


精衛填


我是寄北非池,一位文化傳播者,幸與君相識,說說自己的想法~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非正式會談》第五季第一期的辯題:原著黨比影視黨更高級嗎?其實,就我看來,這個問題得分情況討論。

對於只是好奇名著的人來說,一開始就讀書,是晦澀難懂

於我而言,影視是讓我對《紅樓夢》產生濃厚興趣的契機。若沒有影視劇,我可能還是會覺得原著難解難讀。

從知道四大名著起,我就對《紅樓夢》產生了興趣。那時,我記得,我的外公就有一本《紅樓夢》,那本書一看就是經受過歲月的,微微泛黃,紙張微折。我問外公借來了這本書,帶著好奇打開了第一張。無奈,敗給了有限的認知水平,書中曹先生運用了多重寫作手法、化用了很多詩詞典故,我開始還能囫圇吞棗地讀下去,到後來,卻是一個字也看不下去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的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給我們放映了87年版的《紅樓夢》影視版本。頓時,我再一次觸碰到了紅樓的世界,這次是生動形象、人物鮮明、色彩強烈的畫面,我再一次淪陷。那時候,我利用難得的放假時間,看完了整部劇。現在,我依然記得“人未來聲先至“的鳳姐兒,仍然為寶黛愛情惋惜,還是會可憐那個遁入空門卻被世俗所擾的妙玉。

對於鑽研此書的人來講,不僅要讀書,還要反覆研讀

與我不同,我的姑姑卻是堅持先讀原著並反覆研讀的人。她說,書中關於人、物、場景的描寫,她都能想象成畫面細細品味,影視只能現其景而不能參透其內涵。

從我認識她起,她的書桌上就有本《紅樓夢》,與此搭配的還有本《新華字典》,便於查找書中的生僻字,好叫她能更好地理解當中的意境。就算離了書桌,她的手機裡也長備電子書和有聲書。上下班途中,她也會拿出來讀讀。

此外,她還喜歡看各家對於紅樓的解析。千人千面,每一個人的紅樓世界都有著不同的構造。帶著這些學派的解析,她也會不斷地重新閱讀原著。她說,每一次的閱讀,她都能有新的體會和感悟。


寄北非池


你好!

  不管是讀這類名著還是讀其他書,目的都是為了提取書中的精華學到東西。因此我的建議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最好先看看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再做決定。

  如果你是那種打開名著覺得晦澀難懂看不下去的,我建議你,與其先浪費時間在和文字死磕,不如先看電視劇再讀原著。

電視劇能給人最直觀的感受,87版的紅樓夢由曹禺、沈從文、周汝昌等文學大家擔任劇本顧問,所以對原著的把握較為準確。但要注意看完一集記得做做筆記,主要需要記錄人物/事件。看完電視劇後,對照著你的筆記和原著中的內容,帶著懷疑的眼光,以原著為藍本,審視影視化後的一些細節處理。把自己當作一位老師,糾察這份“作業”是否符合要求。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是你和影視主創對這部作品認知的碰撞。然後你能有更深的理解,從而達到目的。

  如果你是那種讀原著障礙不大,或者容易被先入為主的視覺效果帶跑的。我建議你先看原著再看電視劇。

首先,雖說影視版的根基在原著裡面,但影視創作本來就是一個改編搬運的過程,一些東西會因為無法服務影視特徵被捨棄。而恰恰像這類名著,捨棄的東西里面有很多都還是寶貝。先吸收寶貝本身,再吸收邊角餘暉。

其次,容易被動搖說明對自己的認知還不夠堅定,應該先接收最精華的部分,再去接受錦上添花的影視化。否則閱讀效果就大打折扣,也達不到讀書的目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還有問題我們可以多多交流噢!





JaneDoeX


電視劇把《紅樓夢》中的人物激活,但觀眾不能根據電視劇的劇情去解讀原著,只能反覆猜摩翻思其中的昇華與反差。

所以說《紅樓夢》要先讀,即使看過電視劇,電影,然後還要再讀,一直到讀懂為止。

別人怎麼想,我不知道,但是我不喜歡人云亦云,猶其是讀《紅樓夢》,雖然也讀紅學精英的評論,但是喜歡有自己的見解,有些觀點不敢苟同。

例如蔣勳的細說紅樓夢:大多數人喜歡他的磁性聲帶的演解,加之歷史地理古代詩詞人物典故的博學多才。聽者只能攝取精華退其糟泊,如果不看原著一味以聽他講解為導讀就會有誤入歧途的地方…。例如賈赦住在榮國府,他說住在寧府。吳新登家的拿來的賬本上是家裡的姨娘的親人死亡賞二十兩,他說賞二十四兩,即使用十六兩制換算也不對,因為說外頭的賞四十兩,六十兩,一百兩的沒有錯,從哪裡冒出來的多四兩,令人費解。廚房柳家的說今年雞蛋精貴,“四五個買辦出去,才湊了兩千個…留著預備菜上的澆頭呢",到了他這裡就說成了四五十個買辦去買雞蛋了,而且他也不懂什麼是菜上的澆頭,因為他生在臺灣,吃過西洋菜,沒有看到過江南菜是攤好的蛋皮切成菱形放在菜上面的飄馬,所以費勁,猶如他說武大郎賣炊餅一樣,沒有看到過江南的炊餅是怎麼做的?是什麼樣?所以混搭。邢岫煙與寶釵說月錢二兩不夠用,姑媽又叫送出去給父母一兩,更不夠用了,所以在冬天典當了棉襖。這裡邢岫煙口中的姑媽是指邢夫人。蔣老師卻說成了是姑娘迎春,你看一字之差謬之千里。另外還有他拾大陸某些精英們的口水,探索曹雪芹為曹寅的後代,敘述南京有江寧織造,因為他不知道蘇州接駕橋接駕河陽澄湖從春秋到乾隆的來歷,不知道大詩人韋應物在蘇州的作為,所以沒有個人見解。

所以我認為還是自己細讀為好,別人講的可以把玩,電視劇可以欣賞,不可以導讀。


快樂人生40206654


既然要讀《紅樓夢》這部文學名著,“丁小的時空”認為還是先讀原著後看電視劇比較好。


1、電視劇雖然根據原著改編,但有一些情節上與原著出入


電視劇是視覺藝術,需要吸引人,就會故事結構的安排上很緊湊,情節上注重設置一些扣人心絃的情節,只有充滿張力,才能吸引觀眾的眼球。

《紅樓夢》原著描寫的是大家庭的日常生活,瑣碎冗長,且有些故事情節隱晦。比如,賈珍與秦可卿扒灰的事,原著只是暗示,若有若無,讓人充滿了無窮的聯想,而87版《紅樓夢》電視劇就增加了二個約會的情景,把事情坐實。這樣有看點,卻沒有了讓人想象的空間,而《紅樓夢》的一個重要藝術魅力就是讓浮想聯翩。


2、電視劇導演對原著的理解程度影響對原著的表達效果


87版的《紅樓夢》電視劇受到追捧,而10版的卻讓人大加詬病,就是對原著的把握上差距太大。87版王扶林導演,與演員一起閉關研讀原著三年,許多紅學家進行輔導,參與到編導中去,前29集基本忠實於曹雪芹原著,改編比較到位,被譽為“中國電視史上的絕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經典”。10版導演李少紅坦言自己沒有怎麼讀《紅樓夢》,對原著理解不深的導演怎麼能導演好符合原著內涵的劇目呢?雖然她把原著的語言大段大段搬上熒屏,人們還是認為與原著相差甚遠。


3、演員對原著的理解與表演能力同樣影響原著的表達效果

常言說,讀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百個人眼裡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這讓一些人們錯誤地認為紅樓夢裡的人物是可以任意設定的,演員想怎麼演就怎麼演。10版的演員表演同樣受到觀眾嚴重批評,就是因為沒有把握原著人物性格。比如,賈母出身名門貴族,是榮國府的實際掌權者,為人處事端莊大方,具有大家庭的教養,而10版的賈兩眼亂轉,像在舞臺上演戲,給人賊眉鼠眼的感覺,沒有一點大家的風範。一位紅學專家說得好,《紅樓夢》裡的演員都是特定的,是唯一的,林黛玉就是弱柳扶風型,形象消瘦,豐腴就不行。

4、電視劇不能完全展現原著的文學藝術之美


《紅樓夢》原著語言優美,特別是人物心理描寫細膩而傳神,但又不直白,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而電視劇是形象藝術,只能直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人物一些複雜的心理活動只能藉助旁白來表達,一說出來,就沒有了耐人尋味的味道了。一些故事情節、環境描寫,讀文字與看電視劇是完全不同的感受,透過文字能夠聯想到很多,充滿了韻味,不讀原著就欣賞不到語言之美。

5、看電視劇影響讀原著的效果


看了電視劇,就有先入為主的主觀印象,如果看的電視劇對原著理解誤差比較大,就會影響對原著的看法,產生誤導,影響對原著的閱讀效果。讀了原著,再去看了電視劇,就會發現電視劇的不足,也能判斷出那麼版本的電視劇,誰的符合原著精神,演得最好。


總之,讀名著就一定要讀原著,不能圖省事,看看電視劇就了事,那不是讀名著,那是別人眼裡的名著。


丁小的時空


剛好我前段時間看了《紅樓夢》的原著,然後又看了《紅樓夢》電視劇,結合我自己的一個經驗就是:先看書,再看劇。

為什麼?

說說我的一個經歷:《紅樓夢》的書我以前就看過,但是時間久了,內容記不大清楚了,這次疫情在家,決定重讀經典,但看了大概50多回吧,有些犯懶,於是決定看電視劇。

劇版選的是87版的,看了幾集,發現電視劇拍的確實非常好,對於原著可謂是高度還原。

(這裡說個題外話,大家如果要劇版的話,我強烈推薦大家看87版的,它被譽為“不可逾越的熒屏經典”,真的是有它的道理的。不管是道化服還是大場面,以及演員的專業素養,都時讓後來的電視劇望塵莫及的。)


儘管如此,但是它依舊有它的侷限性,那就是裡面的內容是選擇性的展示,因此有的時候你會感覺看著看著有點斷層的,很多的前因後果和鋪墊,電視劇都沒法像書本一樣展示出來。

所以,先看原著的第一個優勢就是,更有利於理解劇情。

比如我前面50回看過書,因此對於看電視劇就非常暢通,但評論裡面就有很多人大喊看不懂。而到了後面50回以後的內容,我就有些接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第二個優勢,書本比電視劇內容更全面

因為篇幅所限,劇版的《紅樓夢》很多內容的是沒有展現的,展示的都是書中比較經典的橋段。這對於我們讀懂《紅樓夢》是存在片面性的。


第三個優勢,先讀書本讓我們更好地思考

比如說《紅樓夢》的結局,《紅樓夢》因為後面40回遺失的緣故,存在很多個版本,而被拍成電視劇則只有一個結局。

如果我們先讀文本,就會跟據自己對前80回的理解去猜想結局,看電視劇的時候也能知道哪個更符合原著。

要我說,不管是讀什麼名著,最好都要先讀文本,因為從書中獲得的感受,看影視作品是感受不到的。

當然影視劇有文本沒有的優勢,比如畫面感。


最後說一點,不管是看原著還是看電視劇,都要有自己的思考。


(注:圖片源自網絡)

我是立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讀書旅行茶,歡迎關注!

讀書旅行茶


按照常理而言,當然是先看《紅樓夢》文本好,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作為《紅樓夢》的具體情況而言,還要考慮以下幾點:

一、《紅樓夢》的閱讀群體大體有兩類:一類是普通讀者,這一群體人數最多,是讀者群的主體,在普通讀者群體中,又分為成年讀者和少年兒童讀者;另一類是對《紅樓夢》有特殊需要和興趣的群體。在這個群體中,有專業研究人員,也就是所謂的紅學家和紅學研究工作者,有大學中文系的教師和學生,再有就是民間紅迷和民間紅學家,這個群體的實際人數並不是很多。

二、由於時間的久遠和《紅樓夢》本身的特殊性,對於一般讀者而言,《紅樓夢》的閱讀是有一定難度的。除了文字上的難度外,還與《紅樓夢》的文化性和歷史性特徵,與《紅樓夢》是詩化小說,不以情節緊張刺激見長相關。不熟悉傳統文化,不瞭解清代歷史,要想讀懂《紅樓夢》是有一定難度的,加之其“將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寫作特徵,就給一般讀者進一步增添了理解難度。而根據《紅樓夢》創作的電視劇,由於其具有明顯的視覺化特徵和通俗化特徵,更容易讓一般讀者接受。所以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或許先看電視劇,相比看小說《紅樓夢》更容易一些。但是必須說明,由於電視劇是另一種藝術性的重新創作,所以它與《紅樓夢》原本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有的差距甚至是很大。比如87版電視劇,是被認為比較好的《紅樓夢》電視劇,但是其後40回,卻不是按照今程高本後40回拍攝的,而是所謂探佚學者們按照脂硯齋批語提供的線索探佚出來的情節拍攝的。如果你先看電視劇,再看《紅樓夢》120回通行本(程高本)的後40回,就會一頭霧水。

三、《紅樓夢》儘管主要描寫的是以賈寶玉、林黛為主的一群年齡在十幾歲的少男少女,但是其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卻是完全成人化的,所以並不適合少年兒童看,也根本看不懂。聽說現在有了兒童版的《紅樓夢》縮寫本,這倒是少年兒童閱讀《紅樓夢》的一種選擇。

所以,應該先看《紅樓夢》原本的主要是紅學家、大學中文系教師和學生,以及愛好《紅樓夢》的人,一般讀者先看哪個都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