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我到底要不要教他還手,家長怎麼做?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我到底要不要教他還手,家長怎麼做?


幾乎每個學校都會有所謂的“壞”學生,這裡的壞,是指那些行為習慣在我們看來並不是很好的孩子,而我們的孩子也很有可能會受到這樣的壞學生影響,特別是孩子遇到被壞學生欺負,回來告訴我們家長,這個時候我們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很多家長在做引導的時候,也確實採取了簡單粗暴的方式,多是告知孩子:別人如果打你,你就打回去,絕對不能讓別人欺負自己。甚至,家長還會告訴孩子,這樣的小事,不需要告訴老師,自己解決就可以。而很多家長是認同這樣的做法的。這個做法之所以被認同,是因為大多家長認為,如果孩子不還手,可能會造成孩子長期被欺負,讓孩子變的懦弱無能。這也就變成了孩子打架後,家長如果絕對孩子是因為受欺負後還手,反而家長還會獎勵孩子。

這簡直太可怕了!教孩子還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家長告訴孩子,我們是可以報復對方的,而這樣的報復心理一旦在小時候受到強化和認可,對未來人際關係的處理會有偏差。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即不懦弱,表現的堅強,又能夠站在道德高地,體會尊重和體諒對方的快樂呢?

首先,家長要向孩子詳細瞭解欺負事件的過程,並確認孩子是否告訴老師,老師怎麼處理的,如果老師已經處理過了,那我們家長就先不必要過多幹預,讓孩子自己處理這其中的人際關係,也是孩子要學習的。

如果,老師處理後,孩子還是多次被欺負,甚至造成了身體上的傷害,當孩子向我們求助時,我們絕對不能罵孩子懦弱無能,先要肯定孩子告訴家長是對的,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告訴孩子我們不能主動打對方,打人永遠是不對的,對方如果一直欺負我們,一定有原因,如果不是我們自己的問題,那對方一定有什麼心理或者家庭問題,這個時候,我們家長應該介入。

第三步,我們家長介入,不是去找老師,而是去找欺負我們孩子的學生,注意態度,我們是成人,並不是以大欺小,而是親和與對方交流,方式最好是問答的形式,引導對方告知我們為什麼欺負同學,甚至可以拿著禮物賄賂對方,並邀請對方來家裡做客,通過化敵為友的方式,讓對方不再認為我們的孩子是敵人。通過我們化敵為友的處理方式,不但不會讓孩子產生報復心理,反而可以向孩子示範什麼叫釋懷和大度。

就這麼簡單,但是很多家長都不願意嘗試,認為學校裡的事情是孩子或者老師的,和我們家長無關,但是,要知道有些事情,確實是我們孩子還無法處理的,而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美好的成長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