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的清明节,我们学校从莱阳到栖霞瞻仰英灵山

(编者按:清明节将至,往年的这个时候,胶东地区不少中小学,都会提前组织师生到位于烟台栖霞境内的英灵山祭扫。今年因为防疫,祭扫从线下改到线上。虽然不能到现场,但依然可以勾起很多朋友的的记忆。本文讲述的,就是一位“60后”的莱阳人,在三十多年前,跟随学校到英灵山的经历。)

注:英灵山陵园的全称是“胶东革命烈士陵园”,习惯上简称“英灵山”。陵园始建于1945年,占地面积760亩,收录20850名烈士英名,是胶东有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十多年前的清明节,我们学校从莱阳到栖霞瞻仰英灵山

以下是正文——

大概是1972年的清明节前,那时还上小学五年级的我,从班级老师口中得知一个好消息——我们这一片区的几座学校,要联合组织师生到栖霞英灵山祭扫。

当时的交通还不发达,人们很少出远门,从我老家所在的莱阳县西留公社的留家村,到栖霞的英灵山,有大概一百里路。对于十多岁的孩子来说,出这么远的门,是难得的长见识的机会;同时,英灵山在胶东地区相当有名,此前也听大人说起过。因此,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同学们都很高兴。

三十多年前的清明节,我们学校从莱阳到栖霞瞻仰英灵山

(胶东革命烈士陵园,远处是栖霞的牙山)

在那个年代,汽车还比较少见,我们从莱阳西留到栖霞英灵山,采用的是“步行+火车”的行军方式。提前一天从老家出发,步行四十里路,前往位于古柳附近的莱阳火车站。天朦朦亮,老师就组织我们出发,排头打着旗帜,就像军训拉练一样。大概早上八点多钟,到了火车站。当时的火车频次不是太高,等的时间比较长,在候车的间歇,大家就地吃了饭,饭和水都是从家里带的。因为是出远门,家里都特意给准给了好吃的,我当时好像是“淋”的小饼,还有的同学带的鸡蛋。

除了饭和水之外,学校还通知我们随身带着简易的铺盖。因为一天不能往返,需要中途住一宿。也有的同学不愿拿,就多套了几件衣服,算是夜里御寒。

火车票是学校统一买的,从莱阳到桃村。当时流行勤工俭学,车票钱都是学校统一出的,再加上自己带水带饭,这次出远门,大家基本都没有从家里拿钱。

记不清几点,火车进站,大家上了车。从莱阳火车站到桃村火车站,大概也有一百里路,现在坐动车可能也就二十分钟,但那个时候火车速度慢,停靠的站点也多,像山前店、徐家店、长沙堡似乎都能上下客。我们这些孩子,当时都是第一次坐火车,车虽然开得慢,但我们一直看风景却觉不出来,下车的时候,还有意犹未尽之感。

大概临近中午的时候,老师带着我们下车。找个空地方,大家又吃了带的午饭。略作修整,向着英灵山,继续步行。

三十多年前的清明节,我们学校从莱阳到栖霞瞻仰英灵山

(英灵山脚下的学校)

这段路程应该不算太长,但因为我们都不熟悉路,走得比较慢。当走到英灵山脚下的一座学校(好像就是后来的栖霞四中)的时候,学校下午已经快放学了。当天晚上,大家就借宿在那里,反正都是大通铺,挤一挤,一晚上就过去了。

三十多年前的清明节,我们学校从莱阳到栖霞瞻仰英灵山

第二天早上,简单吃了几口饭。大家就开始上山了,参观的流程跟现在差不多,大概就是先到展厅参观文物,听讲解员介绍烈士的事迹。然后从展厅后面转过去,开始登山。

登山的过程中,道路两旁就有很多烈士陵墓。同学们都随手带着本和笔,记下所见所闻,因为回去要写观后感。当时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途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扫墓的妇女在哭,听人说,她好像是来哭儿子的。她的儿子,想必就是长眠在英灵山上的万千忠骨之一吧。当时我们还小,不觉什么;现在回想起来,很是慨叹。

三十多年前的清明节,我们学校从莱阳到栖霞瞻仰英灵山

因为距离现在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很多细节已经有些模糊了,只记得大家拾阶而上,到了山顶的纪念塔,在塔的附近,瞻仰了英雄任长伦的铜像。

下山的时候,已经过了中午,因为来不及赶火车,我们当天晚上又在学校里借宿。第二天一早,才到了桃村坐火车,回到了莱阳。

后来,上了联中、高中,学校有组织去莱阳红土崖附近的陵园祭扫,但栖霞的英灵山没再去过。不过,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在去烟台的路上,远远望见英灵山,还是会想起当年的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