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奧斯曼帝國六百年》系列二:奧爾罕的帝王生涯

1323年,“土耳其之父”奧斯曼大帝逝世,臨終前,他教誨他的兒子奧爾罕:

“以正義為大地增色,以勝利告慰我遠去的靈魂……用你的武力弘揚宗教。給博學者以榮光,使真主之律法在人間確立”。

那一年,奧爾罕從父親手裡接過了神聖的“權杖”,開始了長達36年的帝王生涯。

比起父親奧斯曼,奧爾罕膚色更淺,舉止更優雅,儀容更偉岸,眼界更開闊,但他也象父親一樣樸素而公正。

讀《奧斯曼帝國六百年》系列二:奧爾罕的帝王生涯

奧爾罕一世坐在布爾薩拱門前,Muralist Osman繪於1579年


No.1 爾罕:兒子比父親更具“耐心”


奧爾罕作為奧斯曼帝國三位“開國之父”中的第二位,他更多的是依靠他的外交手腕,而不是軍事才能。面對孱弱而分裂的敵人,他並沒有急躁衝動,而是展示出堪稱楷模的耐心。

話說奧爾罕剛剛接過父親權杖的時候,正是歐洲大陸四分五裂、離心離德、孱弱不堪的時候。


我們都聽說過歐洲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表面上是基督教徒攻打伊斯蘭世界,事實上,這裡的十字軍像極了近代的“多國部隊”,貌合神離,相互利用,借刀殺人,隔岸觀火。基督教中羅馬人的天主教和希臘人的東正教之間的相互仇恨遠遠勝於他們對伊斯蘭世界的仇恨。於是,歐洲大陸各個國家,紛紛僱傭草原上的能征善戰的“僱傭兵”,相互之間打來打去。


被僱傭打仗,雖然有巨大的危險,當然也有巨大的利益,眼看自己身邊的其他遊牧部落因為“被僱傭”征戰歐洲大發其財,奧爾罕,坐得住板凳,他手握精兵卻按兵不動,以超強的耐心,等!


一等就是7年,7年後,他首先等來了一位美麗的新娘。這是一位不尋常的新娘,因為她有一位不尋常的父親。約翰·坎塔庫尊是拜占庭帝國的大臣,他廢掉了小皇帝自立為帝,然後,就按照配置“理財產品”一般,把女兒的婚姻進行了配置。他把其中的一個女兒嫁給了奧斯曼的統治者奧爾罕,又把另一個女兒嫁給了被他廢掉的拜占庭的小皇帝。一下子,他成了歐、亞原本敵對的兩個國家的“國丈”。


還記得我們在講《希臘神話故事》中國講到的那些為了國家利益被獻祭的公主們嗎?(回顧:希臘神話故事中的“女神”們)在希臘文化為主流的西方世界,公主、王子們是隨時準備犧牲自己的幸福為家族、為群體承擔責任的。


拜占庭是基督教的分支東正教的國家,奧斯曼土耳其是伊斯蘭教的國家,二者本來水火不容,但為了利益,從來沒有什麼障礙和界限。一位基督教的貴族女子,嫁給了當時還屬“蠻族”的異教首領,這也許就是拜占庭版本的“王昭君”。後來,基督教世界稱這場婚姻為“紫色之恥”。紫色,在地中海沿岸被視為不祥的色彩,與中國人的審美偏好剛好相反。


“實力,才是道理”,奧斯曼這位女婿從此被岳父大人大大方方請進歐洲大陸,幫他打仗。過程中,這位女婿不但順理成章地獲得了許多戰利品,還半蒙半嚇地要走了岳父的許多城池,同時,他還把那位拜占庭皇帝出身的“連襟兒”呼來喝去,兩人在一起,哪裡是姐夫和妹夫的關係,也不是鄰國首腦之間的關係,分明就是宗主國首領和附庸國首領的關係。


耐心,超強的耐心,讓奧斯曼擁有了日後可以立足歐洲的基石。當然,耐心背後,是他天才般的操縱和策劃能力。


讀《奧斯曼帝國六百年》系列二:奧爾罕的帝王生涯

奧爾罕率軍橫渡達達尼爾海峽,攻佔加里波利半島


No.2實力:能征善戰的遊牧士兵

奧斯曼人有出色的軍事天賦,他們吃苦、耐勞、頑強、守紀,並且在幾個世紀的遊牧生活中錘鍊出了迅速機動的能力。作為遊牧民族,奧斯曼人在與生俱來的遷徙衝動的驅使下,有意識地一路西行,尋找牧場。

冷兵器時代,單兵的軍事素質和統帥排兵佈陣的能力,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奧斯曼民族秉承著“加齊”(加齊:讀《奧斯曼帝國六百年》系列一:聊聊浪漫的“土耳其”)的傳統,皈依了伊斯蘭教的加齊,和基督教的“騎士團”十分相似,崇尚豪俠精神,成員之間相互負有義務,他們以伊斯蘭教規作為評判善惡的標準,當能征善戰的傳統融入了宗教的狂熱,這支軍隊超強的戰鬥力便無人能及了。

有史料這樣記載:

“(奧斯曼人)可以突然開拔,1萬名奧斯曼人發出的聲響有時候會比100名基督徒士兵發出的聲響還小。鼓聲一響,奧斯曼軍隊立即開始行軍,從不會走亂步伐;除非得到命令,否則絕不停歇。他們總是輕裝上陣,基督教徒的軍隊要走3天的路程,他們一夜就可以走完”。

更重要的是,奧爾罕通過獎勵土地等方式,讓這些能征善戰的奧斯曼戰士組成隨時聽命於自己的“常備軍”,而這一點,在整個15、16世紀的歐洲,無人可以做到。


除了常備軍,奧爾罕還招募了大量的土庫曼騎兵做志願軍。這些土庫曼騎兵,都是老練的戰鬥能手,能“像一堵牆一樣”一起行動,所到之處,風捲殘雲。


經過奧爾罕的苦心經營,到他駕崩之時,其國境內常住人口已經增長到50多萬人,而他爺爺剛剛開始打天下的時候,身邊只有不到400人。

讀《奧斯曼帝國六百年》系列二:奧爾罕的帝王生涯

奧爾罕清真寺

讀《奧斯曼帝國六百年》系列二:奧爾罕的帝王生涯

奧爾罕清真寺

奧爾罕清真寺是布爾薩的第一座清真寺,1339年由奧斯曼第二任統治者奧爾罕(Orhan,1324-1362年在位)建造,1413年遭到卡拉曼王朝火燒,1417年由蘇丹穆罕默德一世(Mehmed I,1379-1421年在位)重修,1855年被地震損壞後再次重修。奧爾罕清真寺也是奧斯曼歷史上第一座“⊥”型清真寺。“⊥”型清真寺可以說是早期奧斯曼清真寺建築形式的代表,這種形制的清真寺除了大殿以外,在大門兩側還各有一間客廳。


讀《奧斯曼帝國六百年》系列二:奧爾罕的帝王生涯

讀《奧斯曼帝國六百年》系列二:奧爾罕的帝王生涯

奧爾罕浴室

讀《奧斯曼帝國六百年》系列二:奧爾罕的帝王生涯

奧爾罕浴室

奧爾罕浴室:奧爾罕浴室是一座雙圓頂的土耳其浴室,1339年由奧爾罕建造,和奧爾罕清真寺共同形成奧爾汗建築群的一部分。這也是奧斯曼歷史上第一座建在城牆之外,主要為巴扎商業區服務的土耳其浴室。


知識加油站

伊本·白圖泰:伊斯蘭世界的“馬可·波羅”

讀《奧斯曼帝國六百年》系列二:奧爾罕的帝王生涯

姓名:伊本·白圖泰; 職業: 學者、旅行家 ;作品:《伊本·白圖泰遊記》

伊本·白圖泰不是奧斯曼土耳其人,他生於摩洛哥,信奉伊斯蘭教。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奧斯曼土耳其的奧斯曼和奧爾罕統治時期。這位旅行者21歲離開故鄉和家人,用25年時間訪問了包括中國在內的45個國家,用自己的雙腳,交通著當時的世界。所著《白圖泰遊記》。

在奧斯曼土耳其當時的都城布爾薩,伊本·白圖泰受到了奧爾罕的接見。在他後來寫成的旅行回憶錄中,這樣記錄奧爾罕——

“奧爾罕蘇丹,是真正的‘王中之王’,擁有最多的財富、土地和軍隊。他擁有上百座城堡,並把他的大多數時間都用來視察城堡。據說,他從來不會在哪一座城鎮裡住滿一個月。他還持續不斷地與異教徒作戰,圍攻他們的城市”。


伊本·白圖泰 生 平 大 事 記

生於摩洛哥丹吉爾

1304 年


1304年,伊本·白圖泰出生於摩洛哥丹吉爾柏柏爾人家庭。白圖泰全名阿布·阿布杜拉·穆罕默德·伊本·阿布杜拉·伊本·穆罕默德·伊本·伊布拉欣·賴瓦蒂·團智·伊本·白圖泰,摩洛哥的穆斯林學者,公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旅行家之一。


麥加朝聖

1325年6 月 - 1326年9 月


丹吉爾、亞歷山大、開羅、耶路撒冷、大馬士革、麥加1325年6月從丹吉爾出發途經北非,1326年4月抵達埃及亞歷山大,原本打算往上埃及渡紅海但失敗,1326年7月回到開羅(就在他到達蘇丹的時候,當地爆發了針對埃及馬穆魯克統治者的叛亂,於是白圖泰只得折回開羅),遊經耶路撒冷、大馬士革,1326年9月抵達麥加。


遊歷伊兒汗國

1326年11 月

胡齊斯坦、法爾斯、大不里士、薩邁拉、摩蘇爾、巴格達1326年11月,離開麥加前往巴格達,途經胡齊斯坦、法爾斯、大不里士、薩邁拉、摩蘇爾,然後回到巴格達。白圖泰在巴格達遇見了伊兒汗國的大汗不賽因。


寄居麥加

1327 年 - 1330 年

麥加1327-1330年間,伊本·白圖泰寄居麥加。


遊歷後第二次朝聖1330 年 - 1332 年 紅海、也門、亞丁、塞拉、摩加迪休、基爾瓦基斯瓦尼、阿曼、波斯灣、麥加1330年,伊本·白圖泰遊歷紅海、也門、亞丁、塞拉、摩加迪休、基爾瓦島,1332年經阿曼、波斯灣、阿拉伯沙漠回到麥加朝聖。


前往君士坦丁堡1332 年 - 1336 年 埃及、敘利亞、小亞細亞、錫諾普、黑海、克里米亞、薩萊、保加爾市、君士坦丁堡麥加朝聖後,他又前往埃及、敘利亞、小亞細亞,在錫諾普渡黑海到克里米亞,1332年5月抵達欽察汗國薩萊,1332年6月到保加爾城,1332年7月啟程前往拜占庭君士坦丁堡。


抵達印度

1332年10 月 - 1342年7 月


河中地區、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脈、德里1332年10月,白圖泰離開君士坦丁堡,途經大草原、河中地區、阿富汗、橫越興都庫什山,1333年9月抵達印度。隨後在1333-1342年7月裡,他出任了德里蘇丹國的大法官,然後便辭職出使中國。


流落馬爾代夫(約)1342年7 月 - (約)1343年8 月 古裡、馬爾代夫從德里一出發,白圖泰一行就遭到了印度教信徒的襲擊,幾乎喪命。在到達南印度的港口古裡之後,出航的船隊尚未出發便遭風暴。三艘船中兩艘沉沒,第三艘被迫拔錨啟航,兩個月後被蘇門答臘島的統治者擒獲。白圖泰當時正在清真寺中禱告,倖免於難。但是,他也不敢回德里,只能託庇於當地穆斯林統治者之下。很快,印度教徒推翻了穆斯林的統治,白圖泰倉皇逃出,流落馬爾代夫。在此期間,他被任命為當地的大法官,甚至被迫娶了國王的女兒。但是,白圖泰不想留在馬爾代夫,於是他隨意判罰,惹怒了國中上下,終於,他被趕出了馬爾代夫。


遊歷中國(約)

1343年8 月 - 1348 年

亞當峰、孟加拉、蘇門答臘、佔婆、泉州、杭州、北京接下來,他去了錫蘭,參訪亞當峰、然後前往孟加拉、蘇門答臘、佔婆,並於1346年來到中國泉州、杭州 (杭州至北京一段可信度存疑)。


踏上返程(約)

1348 年 - (約)1349 年 蘇門答臘、馬拉巴爾、波斯灣、巴格達、敘利亞、亞歷山大、突尼斯、撒丁島、丹吉爾在杭州,白圖泰決定要回家。1348年,他經蘇門答臘、馬拉巴爾、波斯灣、巴格達、敘利亞、亞歷山大,此時正好遇上黑死病大流行。1349年4月,他從亞歷山大出發前往突尼斯,再至薩丁尼亞島,回到了丹吉爾。在這個期間他得知他的父母已經雙亡。


遊歷西班牙和摩洛哥

1349 年


安達盧西亞、巴倫西亞、格拉納達、馬拉喀什、菲斯、丹吉爾在家中沒有待多少時候,白圖泰又出發去當時在穆斯林統治下的西班牙——安達盧西亞。當時卡斯蒂利亞的國王阿方索十一世正舉兵威脅攻打直布羅陀,丹吉爾的穆斯林們組織了一些志願者去守衛該城,白圖泰也是其中一員。但是阿方索隨即死於黑死病。所以等到白圖泰抵達安達盧西亞的時候,威脅已經解除。於是,白圖泰一路遊覽,最北到達瓦倫西亞,然後經過格拉納達回家。回到摩洛哥後,白圖泰發現自己居然還沒有遊歷過這個國家,於是他又出發去聖地馬拉喀什,發現由於黑死病,已經成為空城。於是他又去了摩洛哥當時的首都非斯,遊覽一番後,回到了丹吉爾。


前往馬裡

1351 年 - 1353年12 月


馬裡、廷巴克圖、加奧、摩洛哥在丹吉爾,白圖泰聽說了撒哈拉沙漠南面的神秘國度——馬裡帝國,據說當時世界一半的黃金都產於馬裡。白圖泰於是決定要去馬裡。1351年秋天,白圖泰出發去馬裡,穿過撒哈拉沙漠後,他先抵達了古城Taghaza,這是一座用食鹽建造的城市,是摩洛哥人用鹽交換馬里人黃金的據點。然後他又向南旅行,沿著一條他認為是尼羅河的大河航行(實際上那是尼日爾河),最後抵達了馬裡的首都,見到了國王曼薩·蘇萊曼。之後,他又遊歷了廷巴克圖、加奧,再接到摩洛哥蘇丹的命令後,白圖泰於1353年12月回到摩洛哥。


去世於馬拉喀什

1377 年


馬拉喀什回到丹吉爾之後,摩洛哥蘇丹阿布·伊南·法里斯派了一位學者伊本·猶札調查白圖泰,這位學者記錄下了白圖泰的敘述,將其命名為《伊本·白圖泰遊記》。白圖泰隨後在丹吉爾擔任當地的卡迪,1377年逝世後葬于丹吉爾。白圖泰的足跡,幾乎踏遍了當時伊斯蘭世界的每一個國家。在蒸汽機及火車發明到來以前,他可能是旅行路程最長的人。在阿拉伯世界,白圖泰獲得了崇高的聲名,摩洛哥人將其作為英雄加以紀念。近代天文學家以其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


往期 讀《奧斯曼帝國六百年》系列 回顧:

讀《奧斯曼帝國六百年》系列一:聊聊浪漫的“土耳其”


往期 讀《聖經的故事》系列 回顧:

讀《聖經的故事》系列六:藝術作品中的耶穌

讀《聖經的故事》系列五:猶太——“帝國”之殤

讀《聖經的故事》系列四:大衛王

讀《聖經的故事》系列三:出埃及——猶太人的“長征”

讀《聖經的故事》系列二:猶太人的“上下五千年”

讀《聖經的故事》系列一:你該瞭解的一段歷史


往期 讀《獵人筆記》系列 回顧:

讀《獵人筆記》系列四:農奴制下俄羅斯農村的“風情畫”

讀《獵人筆記》系列三:葉爾莫萊和磨坊主婦

讀《獵人筆記》系列二:霍爾和卡里內奇

讀《獵人筆記》系列一:抗“疫”宅家的心靈遠足


往期 讀《古希臘神話故事》系列 回顧:

諸神的腳印(下)

諸神的腳印(上)

希臘神話故事中的“女神”們

盤點希臘神話中“F4”

古希臘神話中男神中的男神是誰?

15年後,我讀懂了《希臘神話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