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物演通論》引起的三觀變革

這個世界是怎麼產生和運行的?

137億年前,“道”分化出一個奇點,後來這個奇點發生了大爆炸,化為了亞原子粒子存態,這些亞原子粒子存態在運動中分化出了原子存態,這些原子存態又分化出分子存態,這些分子存態又分化出有機大分子乃至生物大分子存態。之後,又分化出亞細胞、單細胞、微生物存態。再之後分化出多細胞有機體中級生物存態,再之後是人類晚級生物存態。

就像老子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於是這個龐大、壯闊、繁雜的世界就產生了。“道”分化了這個一(奇點),往後繼續分化出萬物,最後這個萬物滅歸,回到“道”本身去。

在“道”還是未分化出奇點的時候,這個世界還沒有時間、空間一說,奇點大爆炸之後,向外擴展的過程中有了空間,在相對運動的背景下有了時間。當然這不是《物演通論》上所說的時空,《物演通論》上是這樣說的:

“時空是物質失穩和失位的質態表達。所謂失穩,是指從存在是一的分化演厲中游離而又不得不尋求還原和依附的那樣一種狀態;所謂失位,是指從存在是一的分化演歷中脫失而又不得不尋求迴歸和整合的那樣一種狀態。”

在道分化出天地萬物的時候,出現這樣一種現象。越是先分化出來的存在,它在這個宇宙中就越多,總質量越大,越穩定。越是靠後分化出來的,它在這個宇宙中的總質量越小,越不穩定。

我舉個不恰當的例子:老爺子有100塊錢,他有兩個孩子,每個孩子都給了5塊錢。然後他的孩子,每人又有兩個孩子。他們給自己的孩子,每人5毛錢。之後老爺子有90元,他每個孩子有4元, 他的孫子孫女沒人有5毛錢,總共合起來還是100塊。按照這個規律一直分化下去,整個宇宙的質量是不變的,越是後面的總質量越小。再舉個不恰當的例子,92種天然元素的道分化過程種的一種存態。最開始分化出的“氫”,它是最穩定的元素;而最末尾分化出的92號元素“鈾”因為其不穩定性,變成了我們製造原子彈的工具。

還有一點,越是後面分化的物質,就越複雜。而且越是後面分化出來的就顯得本事越大。

“道”分化出生命之後,再慢慢分化出爬行動物→脊椎動物→哺乳動物→靈長動物→人類。這看似各種隨機的事件,其實是一個定向的過程,都是道所規定的。我們會發現,越是後面產生的物種,整個物種的存在週期越短,在整個宇宙當中的質量越低。這裡說的整個時空當中,不是當前單純的空間當中。

“道”派生天地萬物,天地萬物只是“道”的枝末。打個不恰當的例子,一顆小草發芽、成長,最後死去化為有機物沉入土地。小草是地球的一份子,同時它對地球的影響是相當於沒有的。

“道”分化了這個一(奇點),往後繼續分化出萬物,最後這個萬物滅歸,回到“道”本身去。但是必須注意的是,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滅歸的東西,雖然迴歸了“道”,但是它們不會再參與到分化一的過程種去了。那麼,我們把這個從一到萬物,然後萬物滅歸的這個分化區間,叫做“有限衍存區間”。

在這個“有限衍存區間”內,有個存在閥(區間)。這個存在閥就相當於一個尺子,你超過了或者你低於了,你就回到道里面去吧,就不要再來這個“有限衍存區間”裡玩耍了。“一”分化出的存在,越早分化出的越高大,越晚分化出的越矮小。高大的存在,它們離存在閥近,所以它只需要一點屬性代償就達到了這個存在閥,得以存在下去。而矮小的存在,需要付出更多的屬性代償才能存在下去。最變態的是,在這個“有限衍存區間”內,存在都是在慢慢的變得矮小,也就是說,剛剛你還能扶著梯子碰到存在閥,沒過多久你這個梯子就不夠你摸著存在閥了。如果這時候你不讓自己的屬性代償更加豐滿,那你就跑到滅歸裡面去了,就回歸“道”了。

文明為何發生?

人這種存在物,作為“道”晚近分化出的產物,那是相當矮小的,它需要非常多的屬性代償才能夠得著存在閥。

當然,因為各種屬性代償不同,分化出的順序不同,同樣的物種之間存在度也是不一樣的。

我們現代智人剛剛出現的時候,存在度相當於現在是相當高的,只需要在周圍就能獲得屬性代償得以生存,隨著時間的進程,在周圍幾十裡獲得的資源不夠生存了,就有一部分人開始往更遠的地方遷移定居。就這樣一步步的,我們現代智人遍佈了全球。在這維持生存的過程中,產生了文字,獲得培養穀物等滿足生存的方式。因為遷徙到各地的順序是不同的,而且地理位置是不同的,所以生存度要求的屬性代償量也是不同的,所以造就的文明是不一樣的。生存度高的地區,他們的文化還能保持原始氏族社會。生存度低的地方文明快速發展,為了維護生存。

文明是為了維護生存而存在的!

天地萬物在這個“有限衍存區間”內,生存度都在自動的變低,不管是單個的生物,還是整個生物族群,它們都是一樣的。因為個體的生存度不同,所以要求的代償屬性也不一樣。在原始氏族時代,因為那時候的生存度挺高,所以對屬性代償的要求還是偏低的,周圍的環境自然就滿足了。後來,隨著生存度的降低,屬性代償的要求就越高。之前還能滿足氏族生存的東西,現在不夠了,然後就向外擴展。所有的原始氏族都一樣,然後就開始爭奪生存的資源。而文明程度高的,也就是屬性代償度高的氏族以足夠的優勢,贏得了資源的爭奪。那些失敗的氏族要麼融入到新的氏族裡面,要麼就增加自己的屬性代償量,讓自己的文明更加進步。然而表現為進步的文明,其實是在顯示生存度越來越低,離滅歸越來越近。同樣的,個體為了生存也是需要屬性代償越來越高的,個體之間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個體之間也就存在爭鬥,屬性代償高的明顯是獲勝的。

這些都是“道”對“有限衍存區間”內存在物的規定。

我們的思想為何存在?

現在大多數的人,都覺得我們人是萬物之主,是我們人類創造了這個文明高度發達的世界,我們的思想、智力是所有生物都比不上的,我們是這個世界的掌控者,所有的動物都沒有我們人類強大。

然而,這只是錯覺,是群體需要自我安慰、自我欺騙的屬性代償的表現。我們萬物都是一樣的,都是由道分化而來。萬物又不一樣,因為分化先後的原因導致生存度不一,所以為了維護存在到達存在閥,所要求的屬性代償也是不一樣的。

我們人類作為晚近被分化出來的產物,由於生存度極低,導致屬性代償頗豐。我們的精神、我們的社會,都是為了維護生存衍化出來的,為了維護人類的存在。所以,我們歷史上所有的思想家,都是“道”分化而出,那些作品,也都是自然產生的。就是說:在這個“有限衍存區間”內,到了這個物種需要的時候,就會產生一些人、一些作品。如:老子、孔子、孟子等先賢。如:泰勒斯、畢達哥拉斯、亞里士多德等思想家。

一種文明、一種文化、一種思想,當它沒辦法維護主體的生存時,就會被拋棄或者衍化,新的思想、文化、文明會代替原來的用以維護生存。

當文明開始戕害這個群體時,會發生什麼變化?

我們中華文明,因為地緣性的封閉性,一直持續了兩千多年的原始農耕文明。主要思想就是天人合一思想。中間佛教文化傳入,很快就吸收同化了。因為佛教文化彌補了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缺少的邏輯縝密性,最主要的還是對主要文明結構,沒有戕害。然而,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西方文明與中華文明進行了大碰撞。因為西方文明屬性代償更豐富,顯的更加強大,所以中華傳統文化被拋棄。五四運動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就是因為傳統文化的屬性代償已經滿足不了這個存在的屬性代償了,已經對群體產生了戕害,需要新的文化來替代。那是救國存亡運動,是自然產生的。

從那開始,中國傳統的保守論被丟棄,開始一味的追求進步,以至於現在進步都成了褒義詞。我們從小到大所學的,全部都是西學。就連語文都已經完全符號化,都有了主、謂、賓結構。這是群體為了生存所必須的。

然而,西方的進步論它也是一個時期的文化特點,當全球化以來,隨著人類的生存度降低,屬性代償量的增加,進步論也就滿足不了人類的生存了,也就開始戕害人類群體了。這時候就會產生新的文化,用來代替進步論。

我們來看一下進步論主導的文明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戕害。

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海洋汙染。

溫室效應、氣候異常、自然災害頻發。

核武器、化學武器、基因武器等。

......

這些都是由於文明的進步的產物,而且已經嚴重危害到我們的生存,以至於有些科學說,人類最多還有200年壽命,要在100-200年中遷移到火星,這樣才能保留人類的種子。

既然文化已經開始戕害主體,新的文化自然會孕育而生。這個文化一定是抑制進步的文化,而且不會是原來的文化。但是這個文化會是原始的、古老的文化在現在環境下的綜合延申。因為越是最開始存在的,存在度越高,存在時間越長。就像科學經常被證偽,哲學難被證偽,而神學基本沒辦法證偽。而我們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在神學之前的思想。以它為核心,以西方邏輯主義等為外殼的思想體系,將會是下一輪文明的主旨。

其實很多生存度低的、屬性代償豐富的人,早已經意識到進步對人類的戕害。他們開始倡導保守,學習傳統,弘揚傳統文化。其實這正是新的文化將要產生的開端。

新的文化有哪些特點?

就像之前說的,新的文化必須驅除舊的文化對群體的戕害,而且要滿足屬性代償,使群體能達到生存閥,滿足生存的條件。

首先,它要有一點,抑制屬性代償的增量,表現在現在就是抑制主動的進步。那麼這個文明就要抑制追求進步的慾望。在這裡特別要注意,別把進步和衍化弄混淆了。衍化是從一開始到天地萬物,這是一個自然衍化的過程。而進步,只是衍化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樣態。

慾望,本身是你生存度遞減,自然規定你必須有這個,然後通過實現這個慾望滿足生存。記住,慾望本身是滿足生存需要的屬性代償。然而,慾望也是會分化衍化的,當衍化到一定程度就會開始戕害這個主體。所以,我們必須要把慾望控制在滿足生存的閥值區間內。我們把必須滿足的慾望稱為天生的慾望,把衍化後開始戕害我們的慾望叫人造的慾望。那麼,對於天生的慾望要滿足,對於人造的慾望要清除。

其次,它要有足夠的包容性。因為全球化使人類基本變成了命運共同體,進步帶來的威脅是危及整個人類的。新的文化是為了滿足整個人類的生存而自然形成的,那麼它就必須有足夠的包容性,包容整個人類的不同。

我們應該怎麼做?

我們處在一個人類文明開始戕害全人類的時代,自然會是一個文化大變革的時代。這個時代,會出現一些諸如老子、孔子、釋迦摩尼、泰勒斯、亞里士多德等這樣的人和他們的學說。但是這次的學說,將會一脈相承,是用來維護整個人類生存的屬性代償產物。我們是時代的參與者,也將是下一文明的締造的先行者。所以我們該怎麼做呢?

我們所行所做要符合下一個文化的特點,因為這樣才會使我們達到存在閥(區間)內。

在這裡我加一個概念,不然邏輯不通。存在閥區間內有一條最完美的線,你的存在度與你的屬性代償之和等於這條線的時候,是最完美、最爽、最舒適的時候。而在這條線兩側,雖然你還存在,但是你沒有那麼爽,如果超過了存在閥(區間),你就玩完了。

總之,你要活的爽,就要滿足天生的慾望,抑制人造的慾望。而且,要有一個廣納四海的心,包容萬物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