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上映了,看完之後的那一刻你想到了什麼?你又成長了多少?

M0NSTAR


看完《少年的你》,我感覺有點恍惚,不清楚這是不是想看到的《少年的你》的樣子。它很真實,又有點生硬。真實在於它對暴力、人性和迷茫最直觀的展現,雖然在看預告片時就已經提前感受了電影寫實風的質感,但最終呈現在大銀幕上還是令人觸目驚心。

  影片中陳念問小北:你可以保護我嗎?同樣的問題問自己,我們其實根本沒能力保護這樣一部電影,戲中從頭至尾呈現的無力感也帶到了戲外。我們沒辦法改變校園欺凌現象仍然存在的現實,甚至沒辦法完整看到一部講述這個題材的電影。

  到最後,陳念和小北還是用自己堅持的方式改變了現狀,也同時改變了彼此的生命。曾國祥在尾聲部分做了很多詩意化的處理,可能也是想淡化結局的慘烈。與國內同類型的一些講述校園霸凌題材的作品相比,《少年的你》無疑更絕望,更心驚。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十七八歲,本該是最美的青春年華,那些即將成人的少年本該在陽光下大聲歌唱。然而,在陰影裡,藏著什麼誰知道呢?不要因為一時的欺凌,而成為一生的影響。

  校園欺凌問題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它需要家庭、學校、警方以及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共同努力,關愛他們,讓他們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我的天空裡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並不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雖然沒有太陽那麼明亮,但對我來已經足夠,憑藉著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當成白天。我從來就沒有太陽,所以不怕失去。 

  小北在成長,陳念在成長,警官在成長,易烊千璽在成長,我們也在成長。

  只要成長,就還有希望,不是嗎?





多羅星


電影《少年的你》講述的學生時代事情,觀影時除了感嘆易烊千璽的演技,同時我也想起的就是我學生時代的故事。

大多數的家長都認為,學生時代是最青春、美好、積極、陽光的,包含這青春的悸動,但是也有不為人知的秘密,校園暴力,性侵,迷茫。

其中校園暴力是我們這些年來最關注的話題,在我上小學初中的時候,校園暴力也發生在我的周圍,也因為膽小懦弱,沒有站出來。

每次觀看這類校園欺凌的社會問題電影,都會勾起我學生時代不美好的記憶。被欺凌過的同學,現在也不知道生活如何,但我知道,欺凌者一定還自由自在的生活著。

在大人的眼裡,這些都是小打小鬧,但是一些不該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都在偷偷的上演,片子對青少年有警醒寓意,有些成年人或許能從中回憶起曾經的樣子。

希望每位已經為人父人母的家長,多多關心自己的孩子,讓校園暴力遠離我們。

願那些被欺凌的孩子,勇敢的站出來向家長老師講述自己的遭遇,那些施暴者也早日收手。

願每個人都心存善良😇


Y熱劇追不停Y


看完《少年的你》,我最先想到的是陳唸錯手把魏萊推下階梯,她當時的內心活動,我覺得她心裡一定很害怕,怕因為這件事而毀了自己未來的路,但同時她又是高興的,終於沒有人會找她麻煩並欺負她了。

電影中陳念和小北的那段對話,讓我印象深刻,她說只有通過高考考上好的大學,去北京,才能真正走出去,離開現在這樣不堪的生活,她想通過讀書,考試,來一步步走向光明的未來,可是現實中只有欺負著她的“魏萊”,真的很諷刺。

“如果可以的話,保護世界”“那說好了,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正是活得那麼相似的兩個人,相互同情,小北一直走在陳念身後,小心翼翼保護著她,這一幕幕讓我感動,忽然想到我還身後還沒有過那麼一個保護我的人,想到這不免傷心起來。

其實,面對生活的不如意,我們甚至偶爾會抱怨,甚至還有過對生活的絕望的時候,說說我自己吧,在我生活不順心,父母不理解,還因為太過相信昔日同學而上當受騙,那時候的我經歷過連續好幾個晚上失眠,做噩夢,極度鬱悶,心情地落到極點,好在我從閱讀大量書籍,慢慢走了出來。

我不再埋怨那些不好的人和事,我告訴自己必須放下,才能繼續向前進,我不想就這麼一敗塗地,我想要的人生還沒到來,我必須強大起來,於是我在短期內看了幾十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教會了我必須肯定自己以及相信吸引力法則,自己變優秀的時候也就吸引來和你一樣優秀的人。

陳念正是具有這樣想法的人,她相信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好大學,就一定會有出息,就能走出去,她也勸小北要相信未來的好生活,劇中的他們始終沒有並肩走在一起,這是一種缺憾,像極了我們的生活。


我明白,無論我們遇到多少坎坷,都要笑對生活,像陳念像小北一樣,難過的時候哭出來,然後繼續微笑,只要不放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琉琉聊情感


答:因為電影的評分和票房,昨晚去影院看了《少年的你》,中途多次被影片觸動,忍不住偷偷流淚。看完後那一刻,內心想到了很多。

1、校園暴力的發生,父母逃脫不了責任,學校和警方不應該簡單應付。

  • 母親不易,父親缺席,讓陳念過於懂事。
在這部影片中,陳唸的母親是個四處躲債的老賴,讓高三的女兒自己應付學業和生活,她只是偶爾偷偷回家看下孩子。

陳唸的母親雖然是打著攢錢讓陳念上大學的旗號,雖然她也愛陳念,但是相比與重視孩子的那些家長,陳唸的母親做的太差勁了。

她放心陳念,知道她可以處理學業,也能應付生活,所以她悄悄離開,把陳念留在隨時會被人追債的老屋中,她忘記了陳念只是個孩子。

陳念是懂事的,為了減輕媽媽的負擔,她被魏萊一夥人剪了頭髮,拍了裸照,打的鼻青臉腫。當她帶著一顆支離破碎的心回家,卻沒有母親的關懷和家長出現去追責。

試問一下,那個受了欺負的孩子回家,不想看到媽媽關切的問候,不想看到爸爸忙著為自己伸張正義的安心?但是這一切,陳念都沒有,媽媽在忙著為陳念上大學努力攢錢,爸爸沒有出現過。

開始我很奇怪這裡邊為什麼陳念沒有爸爸,後來我想陳念之所以懂事,可能就是因為父親的缺席,讓她看到了相依為命的母親的不易和艱難,所以她才會那麼懂事,不想讓媽媽操心。

她明明被打了,被拍裸照了,恐懼和難受的要死,但是當母親接通電話,她還是忍住哭聲,忍住想要尋求母親懷抱的渴求,告訴媽媽自己一切都好,不用掛心。

看這一幕看的時候,太難受了,懂事的陳念不想讓母親擔心,但是這種懂事也害了她自己。恰恰是她的隱忍,給了魏萊回頭求她的理由,造成了魏萊的死亡。

假如說陳念家庭和睦,父母都在身邊,陳念也不可能想把事情都自己扛,陳念遭遇第二次校園暴力時,事後也不會就此了結,那麼後面的悲劇也不會發生。

所以說,每一起校園暴力的背後,都有家長的忽視,更重要的是,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造成的影響。

  • 母親拋棄,讓缺愛的小北自暴自棄,在遇到愛時,只想緊緊抓住。

小北呢,剛剛出場就是被一群人摁在地上打,是陳念看不上的那種街頭小混混。在遇到陳念之前,他過慣了這種打架的生活,覺得自己的人生就是這樣。

試想,連自己的親生母親都不要自己了,小北還會熱愛生活嗎?但不要忘記他還是個孩子,他冷酷不羈、毫不在乎的樣子,只是想形成堅硬的外殼,掩飾住自己內心深處的孤獨和自卑。

陳念是第一個問他疼不疼的人,也正因為這樣,陳念走進了小北的內心,讓他感受到了被關心的滋味,讓他感受到了被需要的溫暖。

小北最開始保護陳念,或許是出於男孩的義氣。到來後面,在和陳唸的日常相處中,小北漸漸感受到了陪伴的溫暖,看到了陳念被欺負,他彷彿看到了另外一個自己。

因此在陳念失手害死魏萊時,小北會義無反顧替陳念頂罪。他們好像匍匐在泥濘之中,但是希望彼此都走出去。

這裡邊,小北的性格是誰造成的,無非就是拋棄他的母親。一個孩子在沒有愛的環境中長大,遇到問題很容易偏執,他們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對抗世界。

  • 魏萊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太過極端。

魏萊在這裡邊很壞,是校園暴力的發起者。她和同學是害死胡曉蝶的始作俑者,胡曉蝶死後,她們又把目標轉向了陳念。

接受警察審問時,魏萊裝作一臉清純,毫無悔意,眼神無辜,覺得胡曉蝶的死和自己沒有任何關係,大家只是和胡曉蝶玩耍,說出來的話,毫無人性。

表面認錯,風頭剛過,魏萊就對陳念再次下手,夥同人打陳念、減掉陳唸的頭髮,給陳念拍裸照。

最後怕事發又來找陳念,對著陳念下跪,說給陳念錢,接著又瞧不起和她一起的朋友們。其實可以看到,魏萊的性格已經扭曲了,在她眼裡沒有人是不能出賣的,沒有問題是不能用錢解決的。

而魏萊的媽媽,始終堅持自己的女兒是最優秀的,並且一直告訴自己的孩子,你和別人不一樣。魏萊的父親呢,因為她復讀的事,一年都沒有和她說話。


魏萊額父母教育存在很大的問題,給魏萊營造了一種優越感,讓她覺得自己獨一無二,所謂的欺凌也只是遊戲而已,這樣的魏萊能不出事嗎?

2、每個受傷害的少年,都有可能因為世界的冷漠而走錯路。

這部影片中,除了讓很多人反思家庭教育問題。更讓人值得思考的是,遭遇校園暴力時,家長和周圍人的冷漠態度。

  • 家長不要總把孩子之間的矛盾覺得是一種打鬧。

其實這部劇中,很多人感覺這些孩子的家長,形象好像都弱化了,但是我們想想,其實很多校園暴力還有青少年犯罪事件,都是因為父母和老師不當一回事,才造成了更嚴重的後果。

大人瞭解這個世界的殘酷,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覺得那只是孩子間的玩耍。但是,對於孩子本身而言,校園欺凌對於他們很可能是毀滅性的打擊。

這並不是孩子脆弱,而是他們接觸的世界有限,格局和認知都比較狹隘,一旦遭遇校園暴力,他們多年以來建立的黑白分明的價值觀轟然倒塌,內心必然會遭到很嚴重的打擊,很容易走極端。

就像求救無望的胡曉蝶,就像感覺法律不能解決問題根本的陳念,他們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到了絕望的本質,最後才會走錯路。

  • 不要把傷害當成開玩笑,更不要冷漠不管。

胡曉蝶跳樓之前,班裡的女生朝她座位上到髒水,用紙團丟她,周圍同學沒有人幫她,魏萊還覺得那是同學間的玩笑。

胡曉蝶跳樓之後,同學們圍著胡曉蝶的屍體,瘋狂拍照,但無人覺得悲傷。大家把一個生命的死去,當做無聊高三生活的調節劑,沒有人為她惋惜和難過。

有人說,這個有點不現實,但這個不現實嗎?甘肅女生跳樓時,樓下圍繞的看客,不正是這種情況嗎?

陳念覺得正是自己和同學的冷漠,才讓胡曉蝶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她勇敢地為胡曉蝶蓋住屍體,但是欺凌又轉移到了自己頭上。

在面對著和胡曉蝶一樣的欺凌套路時,陳念終於明白,是大家的冷漠害死了胡曉蝶。所以她後面才會去保護,繼她之後受欺凌的那個女生。也正是因為這種幫助,讓她在一起陷入危機。

從胡曉蝶死後,可以看出,陳念一直在反抗,反抗校園暴力,反抗大家的冷漠,這個反抗的過程中,小北一直和她站在同一佔線。

但是,就像最會被欺凌的那個女生說的,陳念你還有人保護,我沒有人保護一樣。有很多的人,在遭遇著孤立無援。


所以看完這部劇,每個家長除了正式自己為人父母的責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外,都應該重視校園欺凌。每個旁觀者都想想,自己遇到這種現象,應該怎麼做。

魯迅說過: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但是今天你對別人的冷漠,就是日後他人對你的冷漠,所以啊,大家都好好改變一下吧!


浮光書影


《少年的你》終於是上映了,作為今年最讓人期待的電影之一,果然沒有讓人失望,它和以往的校園青春片有很大的不同,這次的題材很大膽,直擊當下最敏感的校園暴力問題,真的是太真實了,尺度大的驚人,從電影一開場就上演中學女生跳樓自殺事件,毫不遮掩,直奔主題,讓我始終有一種窒息感,兒時的記憶也是不斷的被回想起來。



說真的我是很幸運的一個人,生活在充滿校園欺凌的年代,卻因為自己的表哥而免受傷害(別人都不敢來欺負我),整天聽到他們打來打去,欺負這個,包圍那個,確從來沒有影響到我的生活,一直都是教室-宿舍-食堂,三點一線的生活,不過心裡還是挺擔心表哥的,無數次看到長輩被叫進學校,心裡也不是啥滋味,他真心是不想上學,在這只是為了混個簡單的文聘,但是那些被他們欺負或者針對過的人就比較慘了,生活影響很大,每次解決問題的時候,卻總是被大人風輕雲淡的一句“小孩子總會打打鬧鬧”而無視。更重要的是在那個年代,努力考出去才有出路,中考,高考大過天。在中環境之下,想求助別人是基本不行的,正如電影中的陳念,沒有人能幫助她,家長,學校,同學,警察,都不能,能幫自己的只有自己。



以前看過一本小說叫《壞蛋是怎麼煉成的》,他的人設也是一個成績優異的好學生,班級尖子,深得老師和家長的喜愛,但卻是學校裡最長被欺負的對象,自身身體瘦弱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就是學校管理鬆懈了,作為一個比較一般的中學,經常有校外年齡不大的不良少年進出。這些人年齡都不大,由於各種原因不再上學,在社會上糊混。見到軟弱好欺的學生,不是找茬就是要錢,或許這樣他們能體會到一種成就感吧! 而被打的少年,眼睛裡都是委屈的淚水,心裡也不停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他們總是欺負我?為什麼他們不欺負別人?為什麼會是我?沒有人能給他答案,他也不想讓家裡人知道自己在學校受人欺負,軟弱的人不代表他們就沒有自尊心,相反他們的自尊心別任何人都強。終於有一天他受夠了,他決定要反抗,即使打不過也要打,不然別人會一直欺壓在自己頭上,明明自己什麼都沒有做錯。小說中固然有一些虛構飄無的東西,但是他的本質在告訴大家要想自己不被欺負,自己一定得變強。



當然,我們也不可能每個人都變成像小說裡的人物一樣,分享一下我的觀點,我們可以做的:

1、找一個地方好好的哭一場,然後堅強的走出來

2、找到自己最相信的人,要把這個事和他分享,多一個人幫你分擔,可能會好受很多。

3、不要抱怨自己被欺負時沒有站出來幫自己的小夥伴,換做是小夥伴被欺負自己也不一定會站出來保護他,能做的就是努力變得強大,做一個能保護自己也能保護自己所愛的人的人。

4、要有適當的示威和反抗,即使打不過也要傳遞一個信息,我不是那麼好欺負的。

5、人生很長,會有陰暗,也會有陽光,我們向前看,向美好的事物看齊


愛暉花


你好!《少年的你》這部電影,小編是因為有易烊千璽去看的,有多是人是因為他去看的?點個贊。接下來我們看看電影。

電影的主題是校園霸凌,比較沉重,很能引起人的思考,觀後每個人都要想想自己的以前或者未來。但沉重背後也有溫柔的一面,男女主之間的守護,這份感情的純粹多次當觀眾淚目。

一個因為意外,看到一些實情,因為不想顛倒黑白被欺負。一個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陰暗裡,心裡卻一直堅信有份美好。他倆相遇,一個保護美好,一個保護那個保護美好的人。但實則都在保護這個世界醜惡下面唯一的美好。

全篇看似念念是那個最需要保護的人,讓人感覺心疼。但我想說,那個叫小北的孩子,他更需要愛,他更需要人保護,他也只不過是看似堅強。他倆在家那段,痛苦又帶著美好。小北躺在床上側身留下的眼淚,有說不出的痛苦和堅毅,那是一個看似壞小夥卻比那些懂事的好孩子都要好的孩子,不忍為他留下揪心,疼愛的眼淚。

最後頂下罪名,也只為保護那個保護美好的女孩,讓她幸福。可是他從頭到尾都一直善良,守護這個世界他想要的美好,卻沒有給他這樣的保護。倔強得讓人心疼,此時已泣不成聲。如果可以,我選擇保護那個叫小北的男孩,告訴他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美好,你堅守的那份美好也有很多人去保護。

人物都很立體真實,每個人都有他善的一面壞的一面,壞人也有善的一面,而且也有作惡原因。校園欺凌,孩童青春時期的經歷影響著每一個少年。這個世界是不堪的,有欺凌有辱罵,但這個世界更可以是美好的相信的,可以有少年的我們守護彼此,有溫暖的家庭愛護著,有大愛的社會包容著。

這個世界可以是大愛,是包容,是給予,是相信,是美好……






AA歲月久伴


“我們生活在陰溝,但依然能仰望星空”。

《少年的你》,是青春片,或許這樣的青春,大多數的我們都不曾經歷,但不可否認你我都浸染在這個殘酷的現實之中,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

就像電影中所言,我們處在陰影中,但抬頭望去,都會看見陽光。不要忘了,陽光和陰影,是共存的。

看完這個電影我想到了一連串的青春,但慢慢定格的,卻是陳念那種被無數次特寫滑過的面孔。或許我們身邊沒有陳北山,但一定有陳念。

“小黃鴨”周冬雨,她真的長了一張有故事的臉,每次都能將過去抹平,再在上面,書寫新的故事。

這個故事,我們慢慢說。

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人

學校裡的那些事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無論是高考,還是校園內外。

其實《少年的你》這個片子其實有一種“亂糟糟”的氣氛:課桌上凌厲的書本、小北破敗的房屋、喧鬧雜亂的夜市,還有架在城市上空凌亂的電線,在這樣嘈雜混亂的環境下,當然還有幾位角色混亂的人生,無論是成年還是少年。

而且電影發生的季節在夏天,也只有夏天才能醞釀出不論你什麼身份什麼人生階段都無法擺脫的亂糟糟。

這一切亂糟糟,帶來的是整體的不安於焦慮,正如電影中無處發洩的荷爾蒙。

因為高三時分,學生們面臨著人生中最嚴峻的高考,但18歲左右的他們,恰恰在處於少年與成年的臨界點,本該青春年華的他們,卻不得不在高壓的環境下度過自己的成人禮。於是老師,學生,小混混等在這個特殊的節骨眼交匯一處,學校與成年世界混在一起。我們都是過來人,想必對當年那種環境並不陌生(我他媽還復讀一年,想想那段往事,真的是不堪回首)。

之所以對陳念這個角色有感的原因,我們班就有這樣的女生,是在初中,可惜她沒有陳北山的保護。

前文說了,陽光和陰影,是共存的。

我一直覺得我的中學時光是不幸中的萬幸,不幸是因為我上的那所中學臨近某大工廠,幾乎算半個“子弟學校”了,且遠近臭名昭著,快趕上鈴蘭高校。但凡去過這樣學校的,都知道里面什麼樣,拉幫結派很嚴重,什麼人都有,成天打架鬥毆,而且欺負外來人。我因為對口的原因,我特麼就屬於“外來人”。

幸運的是,當年老爸跟校長是昔日戰友,對我很照顧,開學軍訓就是我家安排的,那些賴小子們都知道我這個外來的貌似有特權,而且我跟大夥混得也不錯,所以我在那種環境下沒有被欺負,也是很幸運,但某些人可就不一樣了。

有些人說,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侵害,我想說您真的太單純了,不知道有個詞叫“無妄之災”啊。因為惡意的侵害就是這樣的,無端的針對一個人,即使別人沒有做錯什麼。說白了,就是看你好欺負。

我們班的“陳念”,就是這樣,她家庭條件一般,她老爸好像是燒鍋爐的還是什麼的,他媽好像有點病,在家臥床。她平時很孤僻,不愛說話到極點(現在回想起來,沒準是自閉),成績也不好,老師不待見,也沒有朋友,而且長得也不行。我甚至連她名字都忘了,只記得班上男生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九仙姑”。

這樣,她就成了被欺負的對象。

欺負不僅僅是肉體上,更是精神上的。壞孩子們給她凳子上放木刺,桌兜裡點寺廟燒的香,有一次,在上課途中她在班上竟然失禁了,理由是不敢去廁所,怕被小太妹幫在廁所裡欺負(可想而知她遇到了什麼)。

但這一切,換來的是全班無端的嘲笑,說句不好聽的,連老師都瞧不起她(我們體育老師用“失足少女”來形容她。。。),在當時那個環境,欺負她貌似就是“政治正確”,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阻止,包括身為課代表的我,也選擇了沉默。

所以,當看到《少年的你》中,學生們面對胡小蝶拿出手機,面對陳念全班同學的不作為,放肆的嘲笑。我一點也不驚訝,因為我真正見過那樣的事情。不要覺得你沒有經歷過的就代表著沒有,我只能說你很幸運,沒有在那種環境中成長。

清楚的記得一次,她從我旁邊走過,旁邊一個小子冒壞水,猛地一下把她推到我身上,差點一塊摔倒,把我嚇一跳。當時四目相對,她的那種眼神,我記憶猶新。

如今我在《少年的你》周冬雨的眼神裡,看到了一模一樣的神態,這也是我對這個角色有感的原因。

那張有故事的面孔

這位少言寡語的角色在電影中眼神戲很多,她的目光,呆滯而怯懦,卻又暗流洶湧。就那麼定定地看著你,你會覺得在那一瞬間,她想得很多,但知道,她什麼都不會表露出來。

這樣的表現,是讓人驚訝的。

我們都知道,周冬雨在過去幾年的的形象定位是什麼。從文藝女青年到小妞電影代言人,她經歷了顛覆。

這個從《山楂樹之戀》中走出的女星,早期身上也被烙印了靜秋的模板,在出道多年之後,周冬雨的形象也被大眾所銘記於心。一個文藝範的女青年,小清新女神、學生情人的標籤加之於身,《同桌的你》、《鐵血神探》、《少年班》等等都是如此。

這並不是小弟說的,而是當年俺在營銷公司,傳說中的內部“大數據”給出的答案。

後來呢,也如大家所見,在《七月與安生》裡她拿了獎,一個瀟灑不羈、身處於愛的矛盾漩渦中,同時又為愛勇往直前的叛逆女孩兒呈現在觀眾面前,完成徹底的轉型。此後幾年,從《喜歡你》的蘿莉廚娘,到《後來的我們》那位仗義懂事的女孩,小黃鴨一直保持著瀟灑女生的定位,有著華語“小妞”電影的一號代言人、“行走的斬男色”等稱號。

同時,還不是小弟說的,是媒體給她貼上的標籤。所以給人無故“貼標籤”就很煩,演員還沒說話呢,媒體就給人定位了。。。

可見《少年的你》中,周冬雨又變了,我們沒有想到開朗的小黃鴨能演出這樣一個角色。前面之所以囉嗦那麼多往事,就是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來告訴各位,她演得有多麼好!

陳念正如我初中那位同學,他們都有著不完美的家庭,無論是學生還是小混混,這些群像化的角色中,無論何種階層,都有一個共同點——沒有安全感。

這個“安全感”是建立在當代社會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基礎上,而高考來臨之際的高壓環境與不完善的家庭相互疊加,一切社會關係和人類情感,都被強行的剝離。生活沒有保障,未來無處安放,又無端的被人嘲笑。

兩個情節讓我印象深刻:

★其一是陳念與小北第二次相遇,面對小北的吊兒郎當,陳念刻意迴避著眼神接觸,這就是一個縮影,很多場景中就感覺整個人是怯生生的,說話都不敢大聲的樣子,也從側面決定了該角色這樣“沒有安全感”的狀態。

★其二就是陳念來到小北家,陳念背對著小北與之的對話,依舊是不敢大聲說話,但能看出孤獨的內心有了久違的依靠,內心的小鹿,怎麼能不小心翼翼的到處亂撞!

所以這部電影中,大家的情感都很剋制,因為沒有安全感,甚至不敢表露自己情感。又因為他們都視對方都如冰冷世界中的一抹光輝,互相慰藉相互扶持,而片刻溫馨。

陳念飄忽不定的眼神,她佝僂的身影,還有怯生生的表情,甚至連體育課上連球也不敢接的動作舉止,臥槽,真的是跟當年那位被體育老師稱為“失足少女”的女生,一模一樣!

如果你沒有看過周冬雨之前的作品,一定會覺得,這位演員當年一定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才會演得如此傳神。但正因為我們看過周冬雨之前的作品,知道她曾經不同的形象,才更加令人難以置信。

全程素顏,如被遺棄的小野貓,我相信這不僅僅是化妝的功勞,也不是演員真的經歷過什麼,而是真正演出來的。尤其是她每次回家走過那段漆黑的迴廊,這位目光遊移不定,感覺危機四伏的樣子,整個人都是焦慮不安,代入感非常強。

僅有一場情感宣洩的戲份,就是結尾周冬雨跟尹昉對峙的戲份,高考結束,被壓抑的青春久違的釋放,嬌小的身軀蘊含著如此大的能量,這幾乎是全片唯一能看到“人間情感”的段落。

諷刺的是,再次相見,他們臉上只能映襯著對方的倒影。

殘酷青春與冷漠現實

王爾德曾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而這個社會的大多數時候,在讓孩子愉快這點上,都顯得出奇的吝嗇。

陳念和小北,這兩個電影裡的少年,在殘酷的世界裡野蠻生長,他們都有著理想化了的純美內心世界。雖然電影都有著強烈的寫實風格,可這些理想化的藝術勾勒,卻沒有給人不真實的感覺。

而電影也是有著藝術加工的。

這或許是由於這個世界的還一些少年有著天然的優美品質,雖然這些品質在日後可能會在時間中消失。小北是真實又虛構的,他是小混混,但不是壞人。這種人,我在一本書上看到過,他們被稱為不良少年,不良少年與惡行少年的區別,他們生於自尊,且終結於自尊,因為這個世上,有他們在意的人,他們都沒有放棄人生

所以,《少年的你》是獻給這個失語世界一部深刻而凝重青春片,18歲節骨眼上的少年們,在本該揮灑青春的年華,卻在高壓而拘束的環境下不自主壓抑著青春,學校中的搬桌子和校外不良少年打麻將做成生存質感上的呼應,生而圍困,出局即亡。

電影裡展現的是那些絕望純美的理想主義色彩的少年們,還未成年的他們,被迫進入這個成年的現實世界中,嚐到了來自這個世界第一份殘酷,被現實逼著成熟。

成年和成熟只有一字之差,但完全不同。你我都有過不成熟的時候,而少年的成熟,完全不同於成人口中的那種所謂的成熟,後者更擅長的是一種壓抑的經驗,並將冷漠當作保護衣。

而少年的成熟,更是一種對固有的打破,從而在這個混亂的環境中,完成屬於自己的成人禮。

對於那麼多的來自成人經驗世界的限制,少年們能做的或是默默順從,或是去做那些他們認為不正確的事。卑微的人聆聽風雷,勇敢而純潔的人用理想叩問蒼天。當一切洶湧而出時,沒有什麼對不對,沒有什麼早和晚,只是因為這個世界粉碎了少年和青春的所有聯繫,他們寧願親手將之譭棄。

所以,這是電影。在陳念身後默默跟隨的小北,少年的他們,安全感是被這個世界強行剝奪的,如今成熟的他們,安全感卻又在他們自己相互扶持相互依存下而換回。而結尾處的跟隨,更像是一種儀式,去祭奠那被譭棄的青春。

你有沒有看見過被譭棄的青春年華?他們還能站起來。何止青春。人生也是一樣。

周冬雨面孔特寫的長鏡頭,口中叨唸著“was”和“used to be”的區別,眼神則是飽含著情緒,這才是成熟。

她的臉上,寫滿了故事,彷彿就像一個可擦寫的數據庫,也經得住大銀幕無數次的特寫鏡頭。這部電影所有的演員都很精彩,只有他們精彩的演出,才讓這個故事如此動人,讓觀眾與角色如此共情。

而且我也很少如此去誇讚一位女演員,但這一次真的被打動了。


張大仙張仙友Y


願你歷盡風帆,歸來仍是少年

陳念和小北都做出了自己對對方的選擇,得到了應有的歸宿,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存在的是初心、熱忱與看待世界的眼睛。世界就算黑暗也會存在光,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堅守自己的本心,堅持自己選擇的道路,就算曆盡風帆,也要勇往直前,裂縫中總會存在陽光;

待你滿載歸來時,仍如少年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