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視為不祥“怪胎”的窯變釉,竟然價值千萬

窯變釉,顧名思義,是器物在燒成過程中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窯變釉瓷器 於窯中含有多種呈色元素,經氧化或還原作用,瓷器在出窯後可能呈現出意外的釉色效果。因由窯變釉出現出於偶然,形態特別,人們又不知其原理,只知於窯內焙燒過程變化而得,故稱之為"窯變釉",俗語有"窯變無雙",就是指窯變釉的變化莫測,獨一無二。

此瓶蓮蓬狀口,束頸及肩飾以弦紋,溜肩鼓腹,圈足微撇,器形獨特。通體施窯變釉,紫、紅、藍相間,釉面玻璃質感強,光亮奪目,瓶內滿施月白釉,整體施釉均勻,色彩絢麗,精美絕倫。底部於醬色釉上印“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此器形在傳世品中十分罕見,窯變釉呈色接近雍正朝水平,應為乾隆早期的官窯佳作,工藝精湛,保存完美,極為難得。

曾被視為不祥“怪胎”的窯變釉,竟然價值千萬


窯變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即偶有出現。最初,窯中出現窯變曾被視為不祥,尤其是官窯中出現窯變,往往被砸碎。明代時,人們還是無法預測窯變的發生,因此窯變被認為是"怪胎",統統銷燬。清以前景德鎮窯偶爾燒製出來的窯變釉瓷也是多被搗毀。

隨著人們對窯變釉認識的深入,窯變的缺陷美也逐漸得到人們的喜愛,窯火給釉面造成的缺陷,看久後反而讓人回味無窮,甚至有了"娃娃面"、"美人記"之類的美稱。窯變釉又因其形態極美,或如燦爛雲霞,或如春花秋雲,或如大海怒濤,或如萬馬奔騰,因而被視為藝術瓷釉為人們所欣賞。如宋代河南禹縣鈞窯生產的銅紅窯變,可謂變化莫測,鬼斧神工。到了清代,尤其是清雍正、乾隆時期,窯變已被視為一種祥瑞,甚至作為著名色釉而專門生產。

曾被視為不祥“怪胎”的窯變釉,竟然價值千萬


2004年,在中國嘉德推出的"飛鴻閣藏瓷"單色釉專題拍賣中,一件清乾隆窯變釉蓮蓬口瓶獲價165萬元,是該專題拍賣成交價最高的一件。2005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上,一件高17.4釐米的清雍正窯變釉貼浮雕螭龍尊估價150萬至200萬港元,成交價達258.4萬港元,是目前窯變釉瓷器中的最高價。2006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一件清雍正窯變釉三犧瓶拍得224.8萬港元的高價。有關專家認為,隨著單色釉瓷器逐漸被藏家所看重,窯變釉這種獨特的單色釉瓷也具有極大的收藏投資價值。


曾被視為不祥“怪胎”的窯變釉,竟然價值千萬


曾被視為不祥“怪胎”的窯變釉,竟然價值千萬


曾被視為不祥“怪胎”的窯變釉,竟然價值千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