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盤與硬盤之間要怎麼拷貝文件?

Amuwa


如果只是複製粘貼就不必多聊了,如果想快速將兩個硬盤(比如一舊一新)進行克隆複製,用脫機對拷機是最方便的,不過單純的脫機對拷機用一次就吃灰不值得入手,所以如果將這個功能集成到硬盤盒、硬盤櫃就好辦多了。下面我推薦的這款設備,就是ORICO透明脫機拷貝C口雙盤位硬盤底座6239C3-C,雙盤位可以分別插一個硬盤,只需一鍵啟動,即可通過源硬盤向目標硬盤執行快速拷貝,克隆硬盤無需電腦,直接脫機完成。而平時不用克隆,可以切換到PC模式,它就是一個雙盤位的硬盤底座(硬盤櫃),作為外置移動硬盤也非常實用。

作者:筆點酷玩,努力做最酷的數碼評測師。

朱一旦說:能力越大,勞力越戴。數據黨表示,硬盤越多,負擔越大。十幾年來小電影排位論次也要幾個T,居家旅行求學上班的照片視頻刻盤也跟不上趟兒,擠在老硬盤裡的數據,遲早要挪到更新更大的倉庫盤,如果你沒有臺式電腦可以抽抽插插換盤騰挪,即使冷備份也要折騰半天!

有沒有可以一勞永逸的辦法?有。整一個支持脫機對拷的硬盤櫃就行了,比如我桌上這個,雙盤位,透明倉,Type-C口,身兼倆身份——後背有個小撥扭,撥到這邊是普通3.5英寸/2.5英寸、HDD/SSD兼容的熱插拔硬盤盒,撥到另一邊則變身“脫機拷貝機”,可以一鍵啟動“源對目標”數據克隆,無腦等待即可輕鬆完成新老硬盤數據,根本不用臺式機、筆記本登場就能完成,接下來我們就聊聊這貨的真實表現。

品牌ORICO,型號6239C3-C,看過我最近評測的朋友應該猜到Type-C接口了,這個版本是帶脫機拷貝功能的(也有USB3.0接口版,和只作為硬盤櫃的普通讀寫版)。單盤位支持12TB,雙盤位總24TB支持,插口是3.5/2.5英寸大小盤兼容,垂直免工具直接插拔,換盤不折騰。

盒子背面明確標出“硬盤脫機對拷克隆”功能,事實上應該是“源”to“目標”盤位的單向拷貝,且目標盤容量要≥源盤容量。輸出USB3.1 Type-C支持,做普通外置擴容硬盤櫃也可以滿足高速傳輸,理論最高傳輸速度5Gbps。

開箱內部三大件,直插底座好處是體積不大,長寬只有148mmx113.8mm,儘量小面積佔用桌面,高度6cm。所配線纜為1米長USB-A to C一根,電源適配器算是大塊頭了,供電功率為12V 3A。

插口是3.5英寸適配的,也能直接插2.5英寸,大小盤都支持,機械固態等同視之。

高透PC,內部電路元件、諸如固態電容等等一覽無遺,接口指示燈分居兩側,下圖可以看到正面(圖片上部)的25%、50%、75%、100%4顆LED指示燈位置,背面則是接口區。

支持脫機拷貝的版本相比普通讀寫版多了倆功能接口,包括CLONE/PC模式切換撥扭,以及Start克隆啟動鍵,其餘DC12V供電圓插口,電源開關,Type-C數據傳輸口都是一致的。

底面帶4個白色硅膠支撐腳好評,沒人看的一面也得防刮花,此處還印製了參數銘牌。

之前說的“源”、“目標”用英文在硬盤倉一側標出,Target為目標盤位,Source為源盤位。

一塊SSD、一塊HDD倆西數2.5英寸盤插上是這般摸樣。

兩塊3TB東芝P300插上則是這樣的“紀念碑谷”。當然,你也可以一塊2.5英寸,一塊3.5英寸,只要是小盤往大盤裡面拷貝就沒問題。

供電品質要達標,適配器由東莞港奇電子代工,使用過程中無異常發熱。

透明硬盤底座屁股的日常:C口無反正,圓頭隨便插。靠牆需要有3cm左右空間。

透明殼的視覺觀感,不通電也能看出美感。當然,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來吧,踏踏實實測試,硬盤櫃評測比較容易,所以先看克隆模式吧。測試盤為西數WD Blue 250GB SSD,裡面已經預裝160GB左右容量的文件,目標盤用了一塊2TB西數5400轉企業級HDD,看看克隆到底需要多少時間,克隆後目標盤內狀態如何。

下面幾個截屏應該可以很好的展示克隆前後的狀態。左上:克隆前直接通過硬盤底座“PC模式”查看雙盤容量和佔用,WD Red2就是西數2T企業HDD;右上:克隆完成之後通過磁盤管理器查看2個硬盤的裝填,磁盤2已經自動分成2個區,除克隆SSD的232.88GB,剩餘1.6TB空間處於未分配狀態,後續維護下就可以了(也可以考慮用DiskGenius重新合併)為一個盤符。注意,由於克隆後的目標盤與源盤簽名一致,因此此時換為PC模式下,目標盤的硬盤暫時無法讀取,拔掉源SSD,即可正常顯示,然後做後期維護即可。

測試過程懶了沒錄像,整個事件掐表算剛好30分鐘,大半夜測試,凌晨2點28分開始執行拷貝,2點58分完成。整個過程的LED跑馬燈指示比較有趣,0%~25%階段就是4顆等跑馬閃爍,當完成25%進程後,燈1常亮,剩餘3顆繼續跑馬,以此類推,完成75%時,3燈常亮,剩餘1顆單閃,最後4燈全亮,蜂鳴3長聲,提醒克隆完成。

為了考察克隆效率是否因傳輸性能更強的SSD作為目標盤而提高,這次用了與西數WD Blue 250GB SSD讀寫速度上限相仿的ORICO迅龍H100 512GB SSD作為目標拷貝盤進行測試,而西數SSD乾脆就沒拔下來,後面撥扭再次切到CLONE檔,啟動克隆並計時。

下圖大致展示結果:這次居然用了33分鐘,比上一次測試要慢3分鐘,無法查明原因,但可以證明同樣256GB的源盤拷貝時間差別不大,至少在我目前擁有的這般性能的SSD下是這個結果,以後如果有更快的盤再進行剛需拷貝時,再測試反饋吧。

測試拷貝之後再考察ORICO 6239C3-C作為純雙盤位硬盤的傳輸能力。測試盤1個是剛才沒動的WD blue 250GB SSD,另一個位置換成4TB 5400轉的西數藍盤。帶電熱插拔(無數據吞吐)沒啥問題,直接識別新盤,然後可是運行各種檢測、跑分軟件。下圖是CrystalDishInfo。可以看到一直沒動的西數SSD溫度到40攝氏度,此時在跑AS,溫度可以接受。

AS SSD Benchmark測試西數250GB SSD跑分如下,這塊SSD理論速度上限在550MB/s左右,用這個硬盤盒跑出連續讀取411MB/s,連續寫入410MB/s的分數。

再就是SSD用TxBENCH的跑分,以及用ATTO 4.0測試HDD的讀寫傳輸速度,大家直接看截圖吧。

下圖是CrystalDiskMark測試結果,SSD讀取300MB/s,寫入371.5MB/s,HDD在讀取170MB/s和寫入147MB/s左右。

跑分只用來參考,日常數據傳輸文件塊有大有小,實測為上。下面的流程是我從臺式機PC主板SSD上線拷貝文件到硬盤座的西數256GB SSD,然後再執行從雙盤位1(SSD)拷貝到雙盤位2(HDD),其中包括500MB x 15個文件的綜藝節目,單文件57GB的電影,以及1GB電影包,隨便貼幾個截圖大家感受一下雙盤相互複製是什麼速度,“小而多”與“大塊頭”都是170MB/s左右,應該頂到了HDD的上限。

ORICO透明脫機拷貝Type-C雙盤位硬盤底座6239C3-C實測小結:1,雙盤脫機拷貝:256GB SSD的源盤內容,克隆到目標盤用時在30分鐘左右;2,硬盤座測試:Type-C 500MB/s讀寫上限,SATA SSD基本可以跑滿;3,支持熱插拔。

特徵總結:1,高透穩定底座,SATA口大小硬盤皆可插,雙盤24TB容量支持,大沉盤單插不晃;2,撥扭切換克隆/普通讀寫模式,克隆過程1鍵啟動,無需接電腦,脫機執行,脫機對拷版帶跑馬LED燈,直觀體現克隆進程;3,做硬盤底座支持10分鐘無數據傳輸自動休眠省電。4,半敞開空間,硬盤直接與周圍空氣熱交換,熱量不淤集。5,Type-C to SATA3.0 6Gbps橋接方案,傳輸速度500MB/s上限。

槽點:1,無主動散熱;2,非封閉硬盤倉空間設計,就要多考慮一下日常積灰清理;3,克隆時LED跑馬燈閃爍,不喜光汙者須繞路。


筆點酷玩


最慢是掛USB硬盤盒對拷,中間是兩臺電腦千兆網絡拷,最快是拆硬盤放在一臺機器裡面。操作性正好相反。


WINWIN876


一、將硬盤都掛在電腦裡,就可以在兩個硬盤之間複製文件;二、要是筆記本的話,那就只能使用移動硬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