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相爭優勢明顯的項羽為何會兵敗垓下?

孫濤


大家好,我是“洞見歷史智謀”,近期正在攻讀《史記》,下面分享下自己的觀點。

導言

在楚漢對峙前期,項羽佔據上風、劉邦佔據下風。

但在對峙後期,表面看上雙方實力還是旗鼓相當的,實際上劉邦已經通過戰略佈局,在實力上完成了碾壓,所以才有了項羽一退兵,就立刻兵敗如山倒。

劉邦四大弱敵強己之策,完成實力逆轉

我強則敵弱,敵弱則我強。劉邦深諳此理,深知鬥勇鬥不過項羽,只能鬥智取勝。除了蕭何提供穩定的糧草供應外,劉邦採取了四大措施,弱敵強己,確保了自己的勝利。

一是策反英布。英布本是項羽手下猛將,深得項羽信賴和倚靠,也是唯一一個被項羽裂土封侯的屬下,後來兩人產生隔閡。

漢二年,齊王田榮畔楚,項王往擊齊,徵兵九江,九江王布稱病不往,遣將將數千人行。漢之敗楚彭城,布又稱病不佐楚。

公元前205年,英布稱病拒絕隨行項羽,向北討伐齊國,並在彭城之戰觀望不動,這成為英布與項羽的心結。

這被劉邦敏銳察覺到,派出說客隨何策反了英布。一來剪除了項羽羽翼,二來增強了自己的實力。


二是離間楚軍。公元前204年,楚漢在滎陽相距一年有餘,項羽屢次破壞劉邦糧道,迫使劉邦求和。而亞父范增識破劉邦的緩兵之計,勸諫項羽猛攻。

漢王患之,乃用陳平之計,予陳平金四萬斤,以閒疏楚君臣。

劉邦招架不住項羽的進攻,採用陳平的離間之計,離間了項羽與亞父范增、大將鍾離眜的關係,使得范增一怒之下離開項羽,剪除了項羽第一智囊,使項羽在勇猛的路上越走越遠。


三是堅壁不出。項羽的勇猛,千古無二,與他鬥勇基本必敗無疑,唯有鬥智方能取勝。劉邦在正面戰場多次被項羽擊潰,陷入被動局面。惹不起但躲得起。這就如司馬懿對諸葛亮,打不過就想辦法和你耗。

袁生說漢王曰:“漢與楚相距滎陽數歲,漢常困。願君王出武關,項羽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滎陽成皋閒且得休。使韓信等輯河北趙地,連燕齊,君王乃復走滎陽,未晚也。如此,則楚所備者多,力分,漢得休,復與之戰,破楚必矣。”

劉邦一個不知名的謀士袁生,提出了具有戰略意義的奇策。漢軍南出武關,開闢楚漢新戰場,深溝壁壘,吸引並牽制項羽主力。一面使滎陽一帶漢軍得以休整,一面為韓信北伐爭取戰略時間。

一旦成功,漢軍將完成對項羽的北面合圍,楚軍只能分兵應對,間接削弱楚軍戰鬥力,形成多對少的戰場優勢。


四是戰略合圍。正如袁生所說,韓信北上,一路破趙、降燕、滅齊,在完成對項羽北面合圍的戰略佈局外,還在齊國消滅了項羽二十萬精銳部隊,使得項羽大為震恐。

當此時,彭越將兵居梁地,往來苦楚兵,絕其糧食。

同時,劉邦支持彭越,頻繁騷擾項羽後方,截斷楚軍糧道,燒燬楚國糧倉,造成項羽糧乏兵困,無力在正面戰場發起進攻,也完成了對項羽的南面合圍。

自此,劉邦完成了對項羽的北面、西面和南面的戰略包圍,東面是大海,使得項羽退無可退,成為困獸之鬥。


總結

策反英布和離間楚軍屬於弱敵之策,堅壁不出和戰略合圍屬於強己之策。劉邦通過一強一弱,完成了形勢逆轉。

通過鴻溝協議,劉邦以極短暫的休戰,換回了家人,再無後顧之憂,直接聯合韓信、彭越,將項羽兵困垓下。

在四面楚歌的攻心戰下,以七十萬鬥志昂揚之師,輕而易舉擊潰項羽精疲力竭的十萬大軍,逼迫項羽以烏江自刎方式,結束了楚漢之爭。


洞見歷史智謀


應該說,項羽一開始的時候優勢明顯,隨著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還定三秦之後,項羽的人生軌跡,劃過方向拋物線。這是為什麼呢?關鍵在於,劉邦得了韓信之後,又派人策反了項羽愛將英布,一步步打破項羽分封天下的秩序。

英布反水之後,陸續有不少諸侯被劉邦收買,本來天下諸侯對楚漢相爭持觀望態度,哪方勢大就投靠哪方。項羽鉅鹿之戰滅秦軍主力,俘虜秦軍主將,無論是他個人的威望或者楚軍的聲勢,都達到了巔峰。不然,滅秦以後的天下秩序,不會由項王來主持。那時候劉邦稍稍露出些許佔據關中為王的意思,項羽率領四十萬諸侯聯軍叩函谷關而入,劉邦就秒慫了。那時候劉邦只有十萬的兵力,無法抗衡項羽四十萬雄師。

劉項二人的實力和勢力,是如何逆轉的呢?其實,原因有很多,其中關聯最大的因素有三個:項羽做錯一事,錯失一地,失去一個人。

先說做錯一件事,項羽殺了秦軍四十萬降卒,所謂殺降不祥,如果項羽當時懂得剋制自己,對生出異心的秦部隊懷柔為上,那麼他將收服一支勇猛的部隊。

大秦帝國的主力,橫掃六國是何等威武雄壯。楚國被秦國所滅,項羽的先人項燕兵敗身亡,國恨家仇讓項羽非常敵視秦國,坑殺四十萬降卒,火燒咸陽。項羽得罪了關中父老,失去了老秦人的支持。項羽不理智的報復行為,把秦帝國最後的勢力,逼到了劉邦陣營。這些殘餘的秦軍,日後成了漢滅楚的中堅力量。秦軍跟著劉邦死磕楚軍,秦地百姓開門迎接漢王還定三秦。金城千里的關中之地,成了劉邦最穩固的根據地。


再來看看錯失一地,坑殺秦軍火燒咸陽的項羽,結怨於三秦父老,關中註定呆不下去了。他為了衣錦還鄉,選擇西楚作為自己的封地,直接放棄了最有“帝王相”的關中。關中四塞之國,易守難攻,有天然的地理優勢。有謀士建議項羽王關中,項羽聽不進去,還把人家給煮了。西楚雖然是故鄉,但是無法控制天下,既無地利之便又無號令天下的象徵意義。


後來楚漢相爭,項羽客場作戰孤軍深入,千里轉戰。劉邦穩據關中,輕輕巧巧派彭越截了楚軍梁道,在後方打游擊,就給楚軍帶來不少困擾。爭奪天下如下棋,在最關鍵的一步項羽走了臭棋,一步錯步步錯。

結怨秦父老,錯失關中龍興之地,項羽還錯過一個人。這個人是扭轉楚漢形勢的關鍵人物,他就是韓信。

韓信本是項羽麾下的執戟郎中,他曾數次向項羽獻策,項羽不聽。心灰意冷的韓信,就跑去投奔劉邦。


其實劉邦也沒有看出來韓信有什麼過人之處,是蕭何極力推薦,劉邦才拜韓信為大將軍。得了韓信之後,漢陣營的軍事實力,有了質的飛躍。劉邦打不過項羽,可是韓信就是項羽的剋星。韓信憑藉過人的軍事能力,策劃漢軍出子午道,還定三秦。韓信平底齊地,斬殺楚軍大將龍且。


等項羽回過神來,派出兩撥說客去爭取韓信。韓信牢牢記得當年被項王冷落,認為劉邦肯給他兵權,給他施展才華的舞臺,對他有知遇之恩。


韓信說什麼不肯反水,項羽連失了龍且走了英布,他個人的軍事實力再強,也抵不過劉邦組織的反楚聯盟。


項羽分封天下十八王,自封西楚霸王,他的落敗是從殺秦降卒、放棄關中開始的。最後殞命垓下,可悲可嘆!這所有的一切,都跟他的剛愎自用、不擅權謀有關係。


千夜看世界


項羽的軍事才能和膽略不屬於兵仙韓信,正常情況下天下也會是項羽的,為何被劉邦打敗歷史的探客認為是歷史和項羽開了個玩笑,讓一個軍事家去當政治領袖,要麼會突破自我再進一個高度,要麼作繭自縛而身敗名裂。恰恰項羽的性格決定了其成為了後者,在楚漢相爭中本有多次可擊敗劉邦的機會,都被項羽白白的浪費,最終留下了後世無限的遐想。

作為軍事家項羽可以說很出色,鉅鹿之戰作為項羽的成名之戰其軍事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當時西楚軍和秦軍的兵力對比是5萬:40萬,如果按照常理來說,如此大的兵力懸殊,楚軍是必敗無疑的,哪怕項羽武力值再是逆天,也沒用。然而,項羽卻很巧妙的利用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訣竅,讓士兵只帶三天的軍糧,讓士兵輕裝上陣,讓士兵明白,只有勇猛殺敵才能活下來。就這樣,背水一戰之下,鉅鹿之戰,項羽不但幹掉了20萬秦軍,還徹底俘虜了10多萬秦軍,而這些俘虜也有效的充實了西楚軍的實力。彭城之戰項羽的兵力絕對不到5萬人,而劉邦的兵力號稱50萬,這一仗,項羽殺的劉邦都丟下自己的妻子孩子獨自逃命,最後仍然被項羽活捉。

作為政治家項羽就太失敗了,項羽太不懂得籠絡人心和佔據要地了。會盟諸侯後雖然天下諸侯臣服,可定都不選關中卻選擇彭城,僅僅是因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從而喪失關中戰略要地。再則,欲王關中之地,必先得關中的民心。項羽入關中,屠咸陽,殺秦子嬰,燒秦宮室,收其財貨珠寶美女。還曾於新安坑秦二十餘萬降卒,而這二十餘萬秦兵皆是關中百姓的兄弟子侄。項羽破城後不是立即安撫民心,獲得百姓支持,而是活埋軍民。但顯然項羽並不知道仁政,他只崇尚武力征服。他這種兇狠殘暴的行為,這種崇尚武力的精神,必定喪失民心,失道寡助。項羽缺乏遠見,政治幼稚。在鴻門宴中放過劉邦,留下隱患。由此可見,項羽缺乏政治遠見與智慧,缺失領袖氣質,給敵人機會,給自己隱患。而項羽的其他性格,如多疑多慮、脾氣暴躁、缺乏耐心、不善於隱藏自己,使得他不善於團結部下、喪失民心、易於被他人所掌握所利用,最終導致他永失天下。

當項羽失去天下民心時,即使再強的軍隊和軍事才能也頂不住天下人結盟反抗,甚至連自己曾經的部下都組隊反對自己,楚霸王即使再有三頭六臂也無能為力。最終漢五年(公元前202年)漢軍集團:劉邦(4萬兵馬)、韓信(30萬兵馬)、彭越(6萬兵馬)、英布(3萬兵馬)等各路漢軍約計40餘萬人與項羽的10萬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終於不敵而兵敗自殺。


楊緒輝sac


作為軍事家項羽可以說很出色,鉅鹿之戰作為項羽的成名之戰其軍事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當時西楚軍和秦軍的兵力對比是5萬:40萬,如果按照常理來說,如此大的兵力懸殊,楚軍是必敗無疑的,哪怕項羽武力值再是逆天,也沒用。然而,項羽卻很巧妙的利用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訣竅,讓士兵只帶三天的軍糧,讓士兵輕裝上陣,讓士兵明白,只有勇猛殺敵才能活下來。就這樣,背水一戰之下,鉅鹿之戰,項羽不但幹掉了20萬秦軍,還徹底俘虜了10多萬秦軍,而這些俘虜也有效的充實了西楚軍的實力。彭城之戰項羽的兵力絕對不到5萬人,而劉邦的兵力號稱50萬,這一仗,項羽殺的劉邦都丟下自己的妻子孩子獨自逃命,最後仍然被項羽活捉。

作為政治家項羽就太失敗了,項羽太不懂得籠絡人心和佔據要地了。會盟諸侯後雖然天下諸侯臣服,可定都不選關中卻選擇彭城,僅僅是因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從而喪失關中戰略要地。再則,欲王關中之地,必先得關中的民心。項羽入關中,屠咸陽,殺秦子嬰,燒秦宮室,收其財貨珠寶美女。還曾於新安坑秦二十餘萬降卒,而這二十餘萬秦兵皆是關中百姓的兄弟子侄。項羽破城後不是立即安撫民心,獲得百姓支持,而是活埋軍民。但顯然項羽並不知道仁政,他只崇尚武力征服。他這種兇狠殘暴的行為,這種崇尚武力的精神,必定喪失民心,失道寡助。項羽缺乏遠見,政治幼稚。在鴻門宴中放過劉邦,留下隱患。由此可見,項羽缺乏政治遠見與智慧,缺失領袖氣質,給敵人機會,給自己隱患。而項羽的其他性格,如多疑多慮、脾氣暴躁、缺乏耐心、不善於隱藏自己,使得他不善於團結部下、喪失民心、易於被他人所掌握所利用,最終導致他永失天下。

當項羽失去天下民心時,即使再強的軍隊和軍事才能也頂不住天下人結盟反抗,甚至連自己曾經的部下都組隊反對自己,楚霸王即使再有三頭六臂也無能為力。最終漢五年(公元前202年)漢軍集團:劉邦(4萬兵馬)、韓信(30萬兵馬)、彭越(6萬兵馬)、英布(3萬兵馬)等各路漢軍約計40餘萬人與項羽的10萬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終於不敵而兵敗自殺


霜寒九州


作為政治家項羽太失敗了,項羽太不懂得籠絡人心和佔據要地了。會盟諸侯後雖然天下諸侯臣服,可定都不選關中卻選擇彭城,僅僅是因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從而喪失關中戰略要地。再則,欲王關中之地,必先得關中的民心。項羽入關中,屠咸陽,殺秦子嬰,燒秦宮室,收其財貨珠寶美女。還曾於新安坑秦二十餘萬降卒,而這二十餘萬秦兵皆是關中百姓的兄弟子侄。項羽破城後不是立即安撫民心,獲得百姓支持,而是活埋軍民。但顯然項羽並不知道仁政,他只崇尚武力征服。他這種兇狠殘暴的行為,這種崇尚武力的精神,必定喪失民心,失道寡助。項羽缺乏遠見,政治幼稚。在鴻門宴中放過劉邦,留下隱患。由此可見,項羽缺乏政治遠見與智慧,缺失領袖氣質,給敵人機會,給自己隱患。而項羽的其他性格,如多疑多慮、脾氣暴躁、缺乏耐心、不善於隱藏自己,使得他不善於團結部下、喪失民心、易於被他人所掌握所利用,最終導致他永失天下


風過無痕0000


現在我逐個回答:第一,在楚漢相爭前期,項羽對比劉邦,在軍事勢力上的確是佔據明顯優勢的。但是項羽其人,殘暴好殺,性格急躁,剛愎自用,崇尚個人武力,有勇無謀,拒絕聽從他人建議,無識人之明,無用人之德。以上幾點都是有歷史佐證的。坑殺秦兵20萬人,攻下齊國城池,坑殺降兵,表現出他的殘暴;被張良用反間計,將唯一的一位謀士范增攆逐,表現出他的急躁;劉邦的重要謀士陳平起初是追隨項羽的,但項羽一言不合,就遷怒陳平,想殺掉他,把一個頂尖的謀士拱手相讓給了對手劉邦,這是他的剛愎自用。百姓對項羽是失望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心向背永遠是決定戰爭命運的因素。隨著戰爭的進行,項羽由軍事上的優勢轉為劣勢是必然的。

第二,失去了軍事優勢的項羽,勢必陷於處處敵對,疲於奔命的狀態。在垓下,往老巢彭城撤退中的項羽陷於劉邦30萬大軍的重重包圍,此時項羽尚有士兵10萬人,但他的對手換成了他一生中最瞧不起的書生韓信,韓信用了十面埋伏計,任你項羽如何神勇,也難於衝突而出,部隊被衝得七零八落,韓信又採納了張良的四面楚歌計,使得項羽誤以為楚國已被佔領。逼迫項羽僅率800人突圍,逃到烏江的項羽再也沒有一戰之力,只好自殺身亡。

看看兩位歷史名人對項羽的評價:

朱元璋:項羽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遜,濟以寬仁,卒以勝之。郭嘉: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

史海一粒粟


作為政治家項羽太失敗了,項羽太不懂得籠絡人心和佔據要地了。會盟諸侯後雖然天下諸侯臣服,可定都不選關中卻選擇彭城,僅僅是因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從而喪失關中戰略要地。再則,欲王關中之地,必先得關中的民心。項羽入關中,屠咸陽,殺秦子嬰,燒秦宮室,收其財貨珠寶美女。還曾於新安坑秦二十餘萬降卒,而這二十餘萬秦兵皆是關中百姓的兄弟子侄。項羽破城後不是立即安撫民心,獲得百姓支持,而是活埋軍民。但顯然項羽並不知道仁政,他只崇尚武力征服。他這種兇狠殘暴的行為,這種崇尚武力的精神,必定喪失民心,失道寡助。項羽缺乏遠見,政治幼稚。在鴻門宴中放過劉邦,留下隱患。由此可見,項羽缺乏政治遠見與智慧,缺失領袖氣質,給敵人機會,給自己隱患。而項羽的其他性格,如多疑多慮、脾氣暴躁、缺乏耐心、不善於隱藏自己,使得他不善於團結部下、喪失民心、易於被他人所掌握所利用,最終導致他永失天下。

當項羽失去天下民心時,即使再強的軍隊和軍事才能也頂不住天下人結盟反抗,甚至連自己曾經的部下都組隊反對自己,楚霸王即使再有三頭六臂也無能為力。最終漢五年(公元前202年)漢軍集團:劉邦(4萬兵馬)、韓信(30萬兵馬)、彭越(6萬兵馬)、英布(3萬兵馬)等各路漢軍約計40餘萬人與項羽的10萬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終於不敵而兵敗自殺。




徐州刺史


回答題主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一首古詩吧,這首古詩的名字叫做《垓下歌》,是項羽自己在進行必死戰鬥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原文是: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首古詩大概得意思是項羽誤認為漢軍已經把楚國的全佔領了,他慌張地從床上爬起來,飲酒消愁。看著即將永別的美人,看著心愛的駿馬,忍不住悲嘆。這是一首訣別詩,令人感慨萬千。

不過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略微窺探一點這個問題的原因,為什麼項羽會在那麼大的優勢下輸給劉邦,其中一點就是項羽的自大,自信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但是過度的自信就是剛愎自用,而項羽就是這樣的人。

這樣的性格使他在抗秦鬥爭中無所畏懼,但是也使他在楚漢相爭中失誤連連。這種剛愎自用表現在用人方面就是任人唯親。他用的人不是項氏家族,就是妻子的兄弟。雖然手下曾經有傑出的將領人才,但是他卻不能用,以至後來軍中將領大都離他而去。韓信在項羽軍中多次獻策,但是項羽都不能採用,最終韓信亦叛楚歸漢,投奔劉邦。這是項羽失敗的一個極大的自身原因。

談完這個以後我們瞭解下楚漢相爭的歷史背景以及二者的力量對比吧。眾所周知,秦王朝在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後,並沒有統治太長時間,只有短暫的九年而已。秦國從公元前230年起,到滅齊時止,耗時10年陸續兼併了六國,繼而於公元前219年開始"秦攻百越之戰"平定南方百越,從此完成統一大業,結束了貴族王侯專政的王國時代,進入了君主的帝國時代。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死於他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今邢臺廣宗)。從公元前219年統一天下開始,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一共統治了中國9年。

始皇嬴政去世以後,秦二世胡亥和權臣趙高,他們二個開始了對秦王朝的一次大折騰,他們二個不折騰是不折騰,一折騰就要了秦王朝的命。胡亥與趙高為鞏固皇位而殘殺兄弟,要樹立威信,弄死先帝重臣,然後學他老子的模樣巡幸天下,刻碑頌德。具體的秦二世的暴行我在此就不多說了。咱們只需要知道秦二世即位後,趙高掌實權,實行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舊貴族復國運動。這就是為什麼項羽和劉邦為什麼要獨立出來稱王的原因,沒有秦王朝的崩潰也就沒有後來的楚漢相爭。

從公元前209年9月會稽起兵秦,到公元前206年12月咸陽大封天下,項羽在推翻暴秦的鬥爭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項羽參加了雍丘之戰、鉅鹿之戰,特別是鉅鹿之戰,可以說是把秦王朝最後的一絲希望都打碎了,項羽至此聲名遠播,獲得上將軍的稱號,可以說項羽在廣大的受到秦王朝迫害的老百姓的心目中是大英雄,受到老百姓的擁護,以至於後來天下分封也是由項羽來執行的,這可以看的出在楚漢爭霸沒爆發前項羽地位之高。項羽在鴻門宴設宴時,他擁有40萬軍隊,而劉邦卻只有十萬軍隊,在那冷兵器的時代,對於劉邦來說這絕對是一個不可跨越的鴻溝,沒有勝機可言。對於項羽來說,有這隻40萬的軍隊,捏碎劉邦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那為何在這樣的情況下項羽還會失敗呢?

原因有四:

第一點就是項羽本身的殘暴。被項羽活埋的二十萬秦軍其實是穿著軍裝的普通老百姓,而他燒的不僅是秦國人民創造的偉大物質財富——宮殿,也是中國曆代典籍圖冊等大量的精神財富。對於關內百姓也是這樣,項羽把對秦王朝的仇恨幾乎轉移到對老百姓身上。項羽起兵反秦時打的是誅滅暴秦的旗號,而他自己後來的行為與秦始皇相比,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令"秦人大失望。漢二年冬。因封侯不當,田榮起兵反叛。項羽平叛後,"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項羽的殘暴比比皆是。

第二點是項羽不會用人。

在劉邦周圍,可謂人才濟濟:蕭何、曹參、韓信、陳平、彭越、陸賈、周勃……項羽身邊除了虞姬、范增,而且還不能盡用,戰爭不是憑力氣單打獨鬥,它是需要最高的集體智慧和調集兵將的組織能力的。劉邦用張良出謀劃策決勝於千里之外;用蕭何治理國家,安撫百姓,籌集糧草;用韓信帶兵打仗。劉邦手下的人都能各盡其用。這就是項羽心高氣傲,認為自己天下無敵的一種表現。項羽不會用人這也是他導致失敗的原因之一。

第三點是劉邦的因素

既然是競爭對手,項羽的失敗就不能忽略劉邦這個因素的存在。劉邦善於用人,項羽和他比是要差很多的。劉邦也為人方面對於老百姓比較和善,換句話說善於收買人心,老百姓也比較支持劉邦。劉邦性格上比較耐得住,而項羽比較焦躁,甚至有時有點天真。

第四點是與當時的社會壞境有關係。

秦朝統一後,雖然採取了許多促進社會發展的措施,如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修建以咸陽為中心,向全國輻射的驛道,但是秦王朝對人民無限制的搜刮和殘暴統治,給勞動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田租、口賦、徭役和兵役是架在人民頭上的四把尖刀。田租是按土地數量徵收的土地稅,不論耕種與否,都要徵收地租,這實際上給已經失掉土地和無力耕種土地的農民增加了負擔。而在這種情況下項羽的殘暴則成為老百姓最為痛恨的事情,這與老百姓的意志想法。換句話說,劉邦與天下同利”,而項羽卻成為了眾人中的災難。

項羽在滅掉秦王朝之後採取了分封制,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也是由背離之處,經歷了,秦王朝的悲慘統治的老百姓,需要的是一個平和的環境,換句話說就是修養生息。社會經歷了戰爭、政治的迫害之後,加強中央集權以保證社會的穩定這是必須的,然而項羽沒有這麼做,分封制使得百姓得不到一個安穩的環境。這也是項羽政治上的失策,他沒有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相結合。這也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

總而言之:項羽不禁輸給了劉邦,輸給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也輸給了他自己。即使沒有劉邦,項羽依然會失敗,因為他的做法不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史記》

《項羽大傳》

《項羽》








我與歷史有個約會


可能有很多原因,個人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劉邦能得人會用人,而項羽不能得人,也不會用人。像韓信在項羽那裡只能做一個守門官,數次提出建議都不被項羽重視,韓信合和項羽都是軍事大家,按說韓信的建議項羽肯定是能分得清好壞的,但為什麼都不不被採納呢個人認為,可能是由於下雨,聽說韓信曾受過胯下之辱,而輕視他,所以不願再拿他的建議,而他說不知道的事,有朝一日,他或直接或間接死於於這個受過胯下之辱的人手裡;而韓信到了劉邦那裡,卻被拜為大將領軍,這讓韓信怎麼不為劉邦賣命,就好比就好比你在原公司裡明明能力很好,就被老總安排去看大門,而另一個老老總把你請過去直接安排為部門經理,你說你為不為他拼命工作,這就是劉邦,能得人會用人。像陳平也是早先跟隨項羽,不被重用,後來到劉邦那裡,被重用了。而項羽只有謀士范增,最後還是由於猜忌,而不信任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地理原因,就是劉邦據關中而背靠巴蜀,既擁有一個大糧倉,不用擔心糧食問題,又擁有炫耀的地勢。不用擔心別人來捅他的後背,而且項羽攻打也不能速勝。而反觀項羽。定都在彭城,就是今天的江蘇徐州,在防守上天然就處於不利的情況。項羽在和劉邦征戰時多次被彭越在後方襲擾,而彭越也是個游擊戰的高手 , 不停的襲擾使得項羽疲於奔命而毫無辦法。不能得人用人,與劉邦相爭又不能速勝,而且後方不穩,所以說項羽即使前期優勢,最終還是越打越弱。一點淺見,貽笑大方!歡迎朋友們批評指正!(◔◡◔)



世界如是觀


項羽有勇無謀,不善用人只有一身的勇猛,可以說項羽是一個好將士但絕對不是一個好帝王,而且關鍵時刻卻婦人之仁,在鴻門宴上他要是殺掉劉邦不留後患的話那他後來也不會百餘劉邦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