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优势明显的项羽为何会兵败垓下?

孙涛


大家好,我是“洞见历史智谋”,近期正在攻读《史记》,下面分享下自己的观点。

导言

在楚汉对峙前期,项羽占据上风、刘邦占据下风。

但在对峙后期,表面看上双方实力还是旗鼓相当的,实际上刘邦已经通过战略布局,在实力上完成了碾压,所以才有了项羽一退兵,就立刻兵败如山倒。

刘邦四大弱敌强己之策,完成实力逆转

我强则敌弱,敌弱则我强。刘邦深谙此理,深知斗勇斗不过项羽,只能斗智取胜。除了萧何提供稳定的粮草供应外,刘邦采取了四大措施,弱敌强己,确保了自己的胜利。

一是策反英布。英布本是项羽手下猛将,深得项羽信赖和倚靠,也是唯一一个被项羽裂土封侯的属下,后来两人产生隔阂。

汉二年,齐王田荣畔楚,项王往击齐,徵兵九江,九江王布称病不往,遣将将数千人行。汉之败楚彭城,布又称病不佐楚。

公元前205年,英布称病拒绝随行项羽,向北讨伐齐国,并在彭城之战观望不动,这成为英布与项羽的心结。

这被刘邦敏锐察觉到,派出说客随何策反了英布。一来剪除了项羽羽翼,二来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二是离间楚军。公元前204年,楚汉在荥阳相距一年有余,项羽屡次破坏刘邦粮道,迫使刘邦求和。而亚父范增识破刘邦的缓兵之计,劝谏项羽猛攻。

汉王患之,乃用陈平之计,予陈平金四万斤,以闲疏楚君臣。

刘邦招架不住项羽的进攻,采用陈平的离间之计,离间了项羽与亚父范增、大将钟离眜的关系,使得范增一怒之下离开项羽,剪除了项羽第一智囊,使项羽在勇猛的路上越走越远。


三是坚壁不出。项羽的勇猛,千古无二,与他斗勇基本必败无疑,唯有斗智方能取胜。刘邦在正面战场多次被项羽击溃,陷入被动局面。惹不起但躲得起。这就如司马懿对诸葛亮,打不过就想办法和你耗。

袁生说汉王曰:“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汉常困。愿君王出武关,项羽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荥阳成皋闲且得休。使韩信等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未晚也。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复与之战,破楚必矣。”

刘邦一个不知名的谋士袁生,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奇策。汉军南出武关,开辟楚汉新战场,深沟壁垒,吸引并牵制项羽主力。一面使荥阳一带汉军得以休整,一面为韩信北伐争取战略时间。

一旦成功,汉军将完成对项羽的北面合围,楚军只能分兵应对,间接削弱楚军战斗力,形成多对少的战场优势。


四是战略合围。正如袁生所说,韩信北上,一路破赵、降燕、灭齐,在完成对项羽北面合围的战略布局外,还在齐国消灭了项羽二十万精锐部队,使得项羽大为震恐。

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

同时,刘邦支持彭越,频繁骚扰项羽后方,截断楚军粮道,烧毁楚国粮仓,造成项羽粮乏兵困,无力在正面战场发起进攻,也完成了对项羽的南面合围。

自此,刘邦完成了对项羽的北面、西面和南面的战略包围,东面是大海,使得项羽退无可退,成为困兽之斗。


总结

策反英布和离间楚军属于弱敌之策,坚壁不出和战略合围属于强己之策。刘邦通过一强一弱,完成了形势逆转。

通过鸿沟协议,刘邦以极短暂的休战,换回了家人,再无后顾之忧,直接联合韩信、彭越,将项羽兵困垓下。

在四面楚歌的攻心战下,以七十万斗志昂扬之师,轻而易举击溃项羽精疲力竭的十万大军,逼迫项羽以乌江自刎方式,结束了楚汉之争。


洞见历史智谋


应该说,项羽一开始的时候优势明显,随着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还定三秦之后,项羽的人生轨迹,划过方向抛物线。这是为什么呢?关键在于,刘邦得了韩信之后,又派人策反了项羽爱将英布,一步步打破项羽分封天下的秩序。

英布反水之后,陆续有不少诸侯被刘邦收买,本来天下诸侯对楚汉相争持观望态度,哪方势大就投靠哪方。项羽巨鹿之战灭秦军主力,俘虏秦军主将,无论是他个人的威望或者楚军的声势,都达到了巅峰。不然,灭秦以后的天下秩序,不会由项王来主持。那时候刘邦稍稍露出些许占据关中为王的意思,项羽率领四十万诸侯联军叩函谷关而入,刘邦就秒怂了。那时候刘邦只有十万的兵力,无法抗衡项羽四十万雄师。

刘项二人的实力和势力,是如何逆转的呢?其实,原因有很多,其中关联最大的因素有三个:项羽做错一事,错失一地,失去一个人。

先说做错一件事,项羽杀了秦军四十万降卒,所谓杀降不祥,如果项羽当时懂得克制自己,对生出异心的秦部队怀柔为上,那么他将收服一支勇猛的部队。

大秦帝国的主力,横扫六国是何等威武雄壮。楚国被秦国所灭,项羽的先人项燕兵败身亡,国恨家仇让项羽非常敌视秦国,坑杀四十万降卒,火烧咸阳。项羽得罪了关中父老,失去了老秦人的支持。项羽不理智的报复行为,把秦帝国最后的势力,逼到了刘邦阵营。这些残余的秦军,日后成了汉灭楚的中坚力量。秦军跟着刘邦死磕楚军,秦地百姓开门迎接汉王还定三秦。金城千里的关中之地,成了刘邦最稳固的根据地。


再来看看错失一地,坑杀秦军火烧咸阳的项羽,结怨于三秦父老,关中注定呆不下去了。他为了衣锦还乡,选择西楚作为自己的封地,直接放弃了最有“帝王相”的关中。关中四塞之国,易守难攻,有天然的地理优势。有谋士建议项羽王关中,项羽听不进去,还把人家给煮了。西楚虽然是故乡,但是无法控制天下,既无地利之便又无号令天下的象征意义。


后来楚汉相争,项羽客场作战孤军深入,千里转战。刘邦稳据关中,轻轻巧巧派彭越截了楚军梁道,在后方打游击,就给楚军带来不少困扰。争夺天下如下棋,在最关键的一步项羽走了臭棋,一步错步步错。

结怨秦父老,错失关中龙兴之地,项羽还错过一个人。这个人是扭转楚汉形势的关键人物,他就是韩信。

韩信本是项羽麾下的执戟郎中,他曾数次向项羽献策,项羽不听。心灰意冷的韩信,就跑去投奔刘邦。


其实刘邦也没有看出来韩信有什么过人之处,是萧何极力推荐,刘邦才拜韩信为大将军。得了韩信之后,汉阵营的军事实力,有了质的飞跃。刘邦打不过项羽,可是韩信就是项羽的克星。韩信凭借过人的军事能力,策划汉军出子午道,还定三秦。韩信平底齐地,斩杀楚军大将龙且。


等项羽回过神来,派出两拨说客去争取韩信。韩信牢牢记得当年被项王冷落,认为刘邦肯给他兵权,给他施展才华的舞台,对他有知遇之恩。


韩信说什么不肯反水,项羽连失了龙且走了英布,他个人的军事实力再强,也抵不过刘邦组织的反楚联盟。


项羽分封天下十八王,自封西楚霸王,他的落败是从杀秦降卒、放弃关中开始的。最后殒命垓下,可悲可叹!这所有的一切,都跟他的刚愎自用、不擅权谋有关系。


千夜看世界


项羽的军事才能和胆略不属于兵仙韩信,正常情况下天下也会是项羽的,为何被刘邦打败历史的探客认为是历史和项羽开了个玩笑,让一个军事家去当政治领袖,要么会突破自我再进一个高度,要么作茧自缚而身败名裂。恰恰项羽的性格决定了其成为了后者,在楚汉相争中本有多次可击败刘邦的机会,都被项羽白白的浪费,最终留下了后世无限的遐想。

作为军事家项羽可以说很出色,巨鹿之战作为项羽的成名之战其军事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当时西楚军和秦军的兵力对比是5万:40万,如果按照常理来说,如此大的兵力悬殊,楚军是必败无疑的,哪怕项羽武力值再是逆天,也没用。然而,项羽却很巧妙的利用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诀窍,让士兵只带三天的军粮,让士兵轻装上阵,让士兵明白,只有勇猛杀敌才能活下来。就这样,背水一战之下,巨鹿之战,项羽不但干掉了20万秦军,还彻底俘虏了10多万秦军,而这些俘虏也有效的充实了西楚军的实力。彭城之战项羽的兵力绝对不到5万人,而刘邦的兵力号称50万,这一仗,项羽杀的刘邦都丢下自己的妻子孩子独自逃命,最后仍然被项羽活捉。

作为政治家项羽就太失败了,项羽太不懂得笼络人心和占据要地了。会盟诸侯后虽然天下诸侯臣服,可定都不选关中却选择彭城,仅仅是因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从而丧失关中战略要地。再则,欲王关中之地,必先得关中的民心。项羽入关中,屠咸阳,杀秦子婴,烧秦宫室,收其财货珠宝美女。还曾於新安坑秦二十余万降卒,而这二十余万秦兵皆是关中百姓的兄弟子侄。项羽破城后不是立即安抚民心,获得百姓支持,而是活埋军民。但显然项羽并不知道仁政,他只崇尚武力征服。他这种凶狠残暴的行为,这种崇尚武力的精神,必定丧失民心,失道寡助。项羽缺乏远见,政治幼稚。在鸿门宴中放过刘邦,留下隐患。由此可见,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与智慧,缺失领袖气质,给敌人机会,给自己隐患。而项羽的其他性格,如多疑多虑、脾气暴躁、缺乏耐心、不善于隐藏自己,使得他不善于团结部下、丧失民心、易于被他人所掌握所利用,最终导致他永失天下。

当项羽失去天下民心时,即使再强的军队和军事才能也顶不住天下人结盟反抗,甚至连自己曾经的部下都组队反对自己,楚霸王即使再有三头六臂也无能为力。最终汉五年(公元前202年)汉军集团:刘邦(4万兵马)、韩信(30万兵马)、彭越(6万兵马)、英布(3万兵马)等各路汉军约计40余万人与项羽的10万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终于不敌而兵败自杀。


杨绪辉sac


作为军事家项羽可以说很出色,巨鹿之战作为项羽的成名之战其军事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当时西楚军和秦军的兵力对比是5万:40万,如果按照常理来说,如此大的兵力悬殊,楚军是必败无疑的,哪怕项羽武力值再是逆天,也没用。然而,项羽却很巧妙的利用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诀窍,让士兵只带三天的军粮,让士兵轻装上阵,让士兵明白,只有勇猛杀敌才能活下来。就这样,背水一战之下,巨鹿之战,项羽不但干掉了20万秦军,还彻底俘虏了10多万秦军,而这些俘虏也有效的充实了西楚军的实力。彭城之战项羽的兵力绝对不到5万人,而刘邦的兵力号称50万,这一仗,项羽杀的刘邦都丢下自己的妻子孩子独自逃命,最后仍然被项羽活捉。

作为政治家项羽就太失败了,项羽太不懂得笼络人心和占据要地了。会盟诸侯后虽然天下诸侯臣服,可定都不选关中却选择彭城,仅仅是因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从而丧失关中战略要地。再则,欲王关中之地,必先得关中的民心。项羽入关中,屠咸阳,杀秦子婴,烧秦宫室,收其财货珠宝美女。还曾於新安坑秦二十余万降卒,而这二十余万秦兵皆是关中百姓的兄弟子侄。项羽破城后不是立即安抚民心,获得百姓支持,而是活埋军民。但显然项羽并不知道仁政,他只崇尚武力征服。他这种凶狠残暴的行为,这种崇尚武力的精神,必定丧失民心,失道寡助。项羽缺乏远见,政治幼稚。在鸿门宴中放过刘邦,留下隐患。由此可见,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与智慧,缺失领袖气质,给敌人机会,给自己隐患。而项羽的其他性格,如多疑多虑、脾气暴躁、缺乏耐心、不善于隐藏自己,使得他不善于团结部下、丧失民心、易于被他人所掌握所利用,最终导致他永失天下。

当项羽失去天下民心时,即使再强的军队和军事才能也顶不住天下人结盟反抗,甚至连自己曾经的部下都组队反对自己,楚霸王即使再有三头六臂也无能为力。最终汉五年(公元前202年)汉军集团:刘邦(4万兵马)、韩信(30万兵马)、彭越(6万兵马)、英布(3万兵马)等各路汉军约计40余万人与项羽的10万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终于不敌而兵败自杀


霜寒九州


作为政治家项羽太失败了,项羽太不懂得笼络人心和占据要地了。会盟诸侯后虽然天下诸侯臣服,可定都不选关中却选择彭城,仅仅是因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从而丧失关中战略要地。再则,欲王关中之地,必先得关中的民心。项羽入关中,屠咸阳,杀秦子婴,烧秦宫室,收其财货珠宝美女。还曾於新安坑秦二十余万降卒,而这二十余万秦兵皆是关中百姓的兄弟子侄。项羽破城后不是立即安抚民心,获得百姓支持,而是活埋军民。但显然项羽并不知道仁政,他只崇尚武力征服。他这种凶狠残暴的行为,这种崇尚武力的精神,必定丧失民心,失道寡助。项羽缺乏远见,政治幼稚。在鸿门宴中放过刘邦,留下隐患。由此可见,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与智慧,缺失领袖气质,给敌人机会,给自己隐患。而项羽的其他性格,如多疑多虑、脾气暴躁、缺乏耐心、不善于隐藏自己,使得他不善于团结部下、丧失民心、易于被他人所掌握所利用,最终导致他永失天下


风过无痕0000


现在我逐个回答:第一,在楚汉相争前期,项羽对比刘邦,在军事势力上的确是占据明显优势的。但是项羽其人,残暴好杀,性格急躁,刚愎自用,崇尚个人武力,有勇无谋,拒绝听从他人建议,无识人之明,无用人之德。以上几点都是有历史佐证的。坑杀秦兵20万人,攻下齐国城池,坑杀降兵,表现出他的残暴;被张良用反间计,将唯一的一位谋士范增撵逐,表现出他的急躁;刘邦的重要谋士陈平起初是追随项羽的,但项羽一言不合,就迁怒陈平,想杀掉他,把一个顶尖的谋士拱手相让给了对手刘邦,这是他的刚愎自用。百姓对项羽是失望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心向背永远是决定战争命运的因素。随着战争的进行,项羽由军事上的优势转为劣势是必然的。

第二,失去了军事优势的项羽,势必陷于处处敌对,疲于奔命的状态。在垓下,往老巢彭城撤退中的项羽陷于刘邦30万大军的重重包围,此时项羽尚有士兵10万人,但他的对手换成了他一生中最瞧不起的书生韩信,韩信用了十面埋伏计,任你项羽如何神勇,也难于冲突而出,部队被冲得七零八落,韩信又采纳了张良的四面楚歌计,使得项羽误以为楚国已被占领。逼迫项羽仅率800人突围,逃到乌江的项羽再也没有一战之力,只好自杀身亡。

看看两位历史名人对项羽的评价:

朱元璋: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郭嘉: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

史海一粒粟


作为政治家项羽太失败了,项羽太不懂得笼络人心和占据要地了。会盟诸侯后虽然天下诸侯臣服,可定都不选关中却选择彭城,仅仅是因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从而丧失关中战略要地。再则,欲王关中之地,必先得关中的民心。项羽入关中,屠咸阳,杀秦子婴,烧秦宫室,收其财货珠宝美女。还曾於新安坑秦二十余万降卒,而这二十余万秦兵皆是关中百姓的兄弟子侄。项羽破城后不是立即安抚民心,获得百姓支持,而是活埋军民。但显然项羽并不知道仁政,他只崇尚武力征服。他这种凶狠残暴的行为,这种崇尚武力的精神,必定丧失民心,失道寡助。项羽缺乏远见,政治幼稚。在鸿门宴中放过刘邦,留下隐患。由此可见,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与智慧,缺失领袖气质,给敌人机会,给自己隐患。而项羽的其他性格,如多疑多虑、脾气暴躁、缺乏耐心、不善于隐藏自己,使得他不善于团结部下、丧失民心、易于被他人所掌握所利用,最终导致他永失天下。

当项羽失去天下民心时,即使再强的军队和军事才能也顶不住天下人结盟反抗,甚至连自己曾经的部下都组队反对自己,楚霸王即使再有三头六臂也无能为力。最终汉五年(公元前202年)汉军集团:刘邦(4万兵马)、韩信(30万兵马)、彭越(6万兵马)、英布(3万兵马)等各路汉军约计40余万人与项羽的10万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终于不敌而兵败自杀。




徐州刺史


回答题主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一首古诗吧,这首古诗的名字叫做《垓下歌》,是项羽自己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原文是: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古诗大概得意思是项羽误认为汉军已经把楚国的全占领了,他慌张地从床上爬起来,饮酒消愁。看着即将永别的美人,看着心爱的骏马,忍不住悲叹。这是一首诀别诗,令人感慨万千。

不过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略微窥探一点这个问题的原因,为什么项羽会在那么大的优势下输给刘邦,其中一点就是项羽的自大,自信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但是过度的自信就是刚愎自用,而项羽就是这样的人。

这样的性格使他在抗秦斗争中无所畏惧,但是也使他在楚汉相争中失误连连。这种刚愎自用表现在用人方面就是任人唯亲。他用的人不是项氏家族,就是妻子的兄弟。虽然手下曾经有杰出的将领人才,但是他却不能用,以至后来军中将领大都离他而去。韩信在项羽军中多次献策,但是项羽都不能采用,最终韩信亦叛楚归汉,投奔刘邦。这是项羽失败的一个极大的自身原因。

谈完这个以后我们了解下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以及二者的力量对比吧。众所周知,秦王朝在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后,并没有统治太长时间,只有短暂的九年而已。秦国从公元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耗时10年陆续兼并了六国,继而于公元前219年开始"秦攻百越之战"平定南方百越,从此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代,进入了君主的帝国时代。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的沙丘宫(今邢台广宗)。从公元前219年统一天下开始,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一共统治了中国9年。

始皇嬴政去世以后,秦二世胡亥和权臣赵高,他们二个开始了对秦王朝的一次大折腾,他们二个不折腾是不折腾,一折腾就要了秦王朝的命。胡亥与赵高为巩固皇位而残杀兄弟,要树立威信,弄死先帝重臣,然后学他老子的模样巡幸天下,刻碑颂德。具体的秦二世的暴行我在此就不多说了。咱们只需要知道秦二世即位后,赵高掌实权,实行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陈胜、吴广起义,六国旧贵族复国运动。这就是为什么项羽和刘邦为什么要独立出来称王的原因,没有秦王朝的崩溃也就没有后来的楚汉相争。

从公元前209年9月会稽起兵秦,到公元前206年12月咸阳大封天下,项羽在推翻暴秦的斗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项羽参加了雍丘之战、巨鹿之战,特别是巨鹿之战,可以说是把秦王朝最后的一丝希望都打碎了,项羽至此声名远播,获得上将军的称号,可以说项羽在广大的受到秦王朝迫害的老百姓的心目中是大英雄,受到老百姓的拥护,以至于后来天下分封也是由项羽来执行的,这可以看的出在楚汉争霸没爆发前项羽地位之高。项羽在鸿门宴设宴时,他拥有40万军队,而刘邦却只有十万军队,在那冷兵器的时代,对于刘邦来说这绝对是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没有胜机可言。对于项羽来说,有这只40万的军队,捏碎刘邦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那为何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羽还会失败呢?

原因有四:

第一点就是项羽本身的残暴。被项羽活埋的二十万秦军其实是穿着军装的普通老百姓,而他烧的不仅是秦国人民创造的伟大物质财富——宫殿,也是中国历代典籍图册等大量的精神财富。对于关内百姓也是这样,项羽把对秦王朝的仇恨几乎转移到对老百姓身上。项羽起兵反秦时打的是诛灭暴秦的旗号,而他自己后来的行为与秦始皇相比,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项羽的残暴比比皆是。

第二点是项羽不会用人。

在刘邦周围,可谓人才济济:萧何、曹参、韩信、陈平、彭越、陆贾、周勃……项羽身边除了虞姬、范增,而且还不能尽用,战争不是凭力气单打独斗,它是需要最高的集体智慧和调集兵将的组织能力的。刘邦用张良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用萧何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筹集粮草;用韩信带兵打仗。刘邦手下的人都能各尽其用。这就是项羽心高气傲,认为自己天下无敌的一种表现。项羽不会用人这也是他导致失败的原因之一。

第三点是刘邦的因素

既然是竞争对手,项羽的失败就不能忽略刘邦这个因素的存在。刘邦善于用人,项羽和他比是要差很多的。刘邦也为人方面对于老百姓比较和善,换句话说善于收买人心,老百姓也比较支持刘邦。刘邦性格上比较耐得住,而项羽比较焦躁,甚至有时有点天真。

第四点是与当时的社会坏境有关系。

秦朝统一后,虽然采取了许多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如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建以咸阳为中心,向全国辐射的驿道,但是秦王朝对人民无限制的搜刮和残暴统治,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田租、口赋、徭役和兵役是架在人民头上的四把尖刀。田租是按土地数量征收的土地税,不论耕种与否,都要征收地租,这实际上给已经失掉土地和无力耕种土地的农民增加了负担。而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的残暴则成为老百姓最为痛恨的事情,这与老百姓的意志想法。换句话说,刘邦与天下同利”,而项羽却成为了众人中的灾难。

项羽在灭掉秦王朝之后采取了分封制,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是由背离之处,经历了,秦王朝的悲惨统治的老百姓,需要的是一个平和的环境,换句话说就是修养生息。社会经历了战争、政治的迫害之后,加强中央集权以保证社会的稳定这是必须的,然而项羽没有这么做,分封制使得百姓得不到一个安稳的环境。这也是项羽政治上的失策,他没有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结合。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项羽不禁输给了刘邦,输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也输给了他自己。即使没有刘邦,项羽依然会失败,因为他的做法不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史记》

《项羽大传》

《项羽》








我与历史有个约会


可能有很多原因,个人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刘邦能得人会用人,而项羽不能得人,也不会用人。像韩信在项羽那里只能做一个守门官,数次提出建议都不被项羽重视,韩信合和项羽都是军事大家,按说韩信的建议项羽肯定是能分得清好坏的,但为什么都不不被采纳呢个人认为,可能是由于下雨,听说韩信曾受过胯下之辱,而轻视他,所以不愿再拿他的建议,而他说不知道的事,有朝一日,他或直接或间接死于于这个受过胯下之辱的人手里;而韩信到了刘邦那里,却被拜为大将领军,这让韩信怎么不为刘邦卖命,就好比就好比你在原公司里明明能力很好,就被老总安排去看大门,而另一个老老总把你请过去直接安排为部门经理,你说你为不为他拼命工作,这就是刘邦,能得人会用人。像陈平也是早先跟随项羽,不被重用,后来到刘邦那里,被重用了。而项羽只有谋士范增,最后还是由于猜忌,而不信任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地理原因,就是刘邦据关中而背靠巴蜀,既拥有一个大粮仓,不用担心粮食问题,又拥有炫耀的地势。不用担心别人来捅他的后背,而且项羽攻打也不能速胜。而反观项羽。定都在彭城,就是今天的江苏徐州,在防守上天然就处于不利的情况。项羽在和刘邦征战时多次被彭越在后方袭扰,而彭越也是个游击战的高手 , 不停的袭扰使得项羽疲于奔命而毫无办法。不能得人用人,与刘邦相争又不能速胜,而且后方不稳,所以说项羽即使前期优势,最终还是越打越弱。一点浅见,贻笑大方!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世界如是观


项羽有勇无谋,不善用人只有一身的勇猛,可以说项羽是一个好将士但绝对不是一个好帝王,而且关键时刻却妇人之仁,在鸿门宴上他要是杀掉刘邦不留后患的话那他后来也不会百余刘邦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