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書,翻開記憶的“寶藏”

小人書,翻開記憶的“寶藏”

小人書,翻開記憶的“寶藏”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活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記憶。小人書,無疑佔據了幾代人的童年。小人書又叫連環畫,是古老的中國傳統藝術,最早可最追溯到漢畫像石、北魏敦煌壁畫,如《九色鹿本生》、《閣肉貿鴿圖》等佛本生故事。

小人書,翻開記憶的“寶藏”

連環畫的雛形,是魏晉的卷軸畫,象《洛神賦圖卷》《女史箴圖卷》都有情節和文字。宋代在印刷術普及後,如《列女傳》一般的線描插圖的書本大量湧現。明代萬曆的《孔子聖蹟圖》,全本白描的圖畫,算是連環畫的定型之作。

小人書,翻開記憶的“寶藏”

清末,石印技術迅速發展。1899年,上海文藝書局出版了石印的《三國志演義全圖》,這是第一部連環畫的形式的作品。民國1925年-1929年,上海世界書局先後出版了《西遊記》、《水滸》、《三國演義》、《封神榜》、《嶽傳》的連環畫書。50年代,葉淺予的《王先生》和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連環畫,可謂家喻戶曉。

小人書,翻開記憶的“寶藏”

建國後,連環畫一直是教育民眾的一種重要方式,並專門由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和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印數最大的當屬《鐵道游擊隊》,共再版20次,印數3652萬冊。篇幅最多要數1957年的《三國演義》,有60冊7000多幅畫圖。當時,不計其數的畫家們投入連環畫的創作,不乏像王叔暉、劉繼卣這樣的國畫大師,是中國連環畫史上無以倫比的藝術高峰。

小人書,翻開記憶的“寶藏”

文革這一特殊時期,以八個樣板戲為題材,湧現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連環畫作品,如《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海港》、《沙家浜》、《紅燈記》、《奇襲白虎團》、《智取威虎山》、《龍江頌》等,相信很多人依然記憶猶新。

小人書,翻開記憶的“寶藏”

連環畫真正的輝煌,是在七八十年代。1982年出版作品是1960年的20倍,而且大開本、彩色畫幅層出不窮。但1985年後,影視媒體的“入侵”,讓外國漫畫、動畫更容易受到青少年的喜愛,連環畫市場不斷萎縮,加之畫家實力的“衰退”,這一傳統的藝術形式,終成絕響。

小人書,翻開記憶的“寶藏”

現在,連環畫以收藏品的身份重回人們的視野,成為繼字畫、瓷器、郵票、古玩之後的第五類熱門收藏品。幾毛錢一本(套)的小人書,以幾千幾萬的身價,重回王位。

小人書,翻開記憶的“寶藏”

有些連環畫的書畫原稿,更是拍出了天價:2004年,戴敦邦16幅彩繪《逼上梁山》原稿以22萬元成交;2005年,程十發的《召樹屯和喃諾娜》原稿以1100萬元成交;2006年,沈堯伊的《地球的紅飄帶》原稿以1540萬元成交等等,不勝枚舉。所以,在連環畫的收藏中,要注意出版年代、繪畫技巧、作者是誰、內容如何、何種開本、是否獲獎、是否成套、印刷數量、製作質量、品相好壞等因素,它們對價值的影響很大。

小人書,翻開記憶的“寶藏”

在連環畫年代裡,人們的生活相對簡單,就如“從前慢”中所描述的那樣,一本小人書,看著看著,就忘了吃飯。現如今,人是物非。我們拿起手機,看著看著,就忘了睡覺。時代真的變了,生活真的變了,情懷呢?我倒覺得始終都在。無論是那時的“小人書”,還是現在的“小視頻”,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總有一天,這代人也會懷念天天抱著手機的日子。

小人書,翻開記憶的“寶藏”

大美無言 風月無邊 物來而應 關注是金

美品大賞:1984年版《紅樓夢》全套16冊


小人書,翻開記憶的“寶藏”

這套《紅樓夢》的確承載了兒時太多的記憶,1984年,恰同學少年,這套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小人書,共分十六冊,84年11月,第二次印刷。

小人書,翻開記憶的“寶藏”

成套收藏,品相完整,是由楊秋寶、戴敦邦、汪繼生、丁純一、李寧遠、徐曉平、項維仁等諸多畫家所繪。楊秋寶,男,1944年10月出生在江蘇常熟,中國美協、上海美協會員。《紅樓夢》曾獲第三屆全國連環畫展覽優秀封面獎,《牆頭馬上》《武松》《大亨黃金榮》等作品也多次獲獎。

小人書,翻開記憶的“寶藏”

戴敦邦,江蘇鎮江丹徒人,擅人物,工寫兼長,多以古典題材及古裝人物入畫,所作氣魄宏大,筆墨雄健豪放,形象生動傳神,畫風雅俗共賞,主要作品《水滸人物一百零八圖》、《戴敦邦水滸人物譜》、《紅樓夢人物百圖》等。

小人書,翻開記憶的“寶藏”

一本小小的畫書,卻要小心翼翼的打開,如同翻閱自己記憶中的“寶藏”,充滿了生活的“儀式感”。

小人書,翻開記憶的“寶藏”

小人書,翻開記憶的“寶藏”

大美無言 風月無邊 物來而應 關注是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