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糧食是一種素質和修養,為何感覺有很多人吃飯習慣浪費?

洪浪湯姆


習慣是慢慢養成的,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人養成良好的習慣。傳統文化中,有很多關於人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精華,很可惜不為人們重視。有些年輕人對洋文化,盲目追求,而對本國的傳統文化,不予重視,認為陳舊了,過時了,節約是優良傳統,我們應肯定並傳承,近年來,民間興起的國學熱,應是好現象,很多餐飲機構也倡導"光盤"行為,我們也看到了民族復興的希望。

珍惜糧食是一個人修養的體現,疫情當前,也突現了糧食的重要。手中有糧,心裡不慌。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


匯侃


這是一種病 要治[捂臉]

曾經的我就是那個吃飯浪費的人

不為什麼,就是習慣

吃到最後就不想吃了

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合適

我家也不缺那點糧食

爸媽也訓我 就說說而已

自己一直沒有意識到浪費點糧食是多大的錯誤

後來工作了和同事一起吃食堂

有個同事也是好朋友

實在看不過去就教訓我

你知道多少稻子才可以做你這半碗飯嗎?

你知道這個米怎麼來的嗎?

……

鬧哄哄的食堂突然靜下來

我愣在哪裡聽完

說實話,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這些糧食來之不易

所以不曾珍惜

後來去閨蜜家吃飯

我看到她把麵條🍜放到已經吃完小菜的瓶子裡轉轉再夾出來,把瓶子“打掃”的乾乾淨淨

一邊做一邊告訴我這是姥姥教的

菜一點都不能浪費

小時候不懂,會被姥姥罵

現在都已經習慣了

家裡所有人都會這麼做

所有的吃食都來自不易

珍惜糧食

是素質是教養

更是言傳身教的結果

我早就不剩飯了

每次不管吃什麼,一定會吃乾淨

我家孩現在有時候剩飯

我一定會叫他回來把自己碗裡吃乾淨

習慣能養成就能改

改不了別人管好自己

管好我們的下一代

民以食為天

珍惜糧食 拒絕浪費



夢娜


珍惜糧食是一種美德,從古代來看,許多人都能體會道糧食的可貴性,因為她們都插過秧,收過稻穀,他們明白這些都不容易,其實做什麼事都不容易,而現在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人都〃好面子〃,以為以為多一點菜就能撐起自己的面子,其實這並不是的方式,你應該用其他的方式去證明自己,突破自我,現在鋪張浪費的現象有很多人浪費糧食。

我只能說現在的社會行情就是這樣吧,也許回到當時的那個時代,他們就能體會到那種辛苦。

他們忘記了,當時李紳所作的詩《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而是耳濡目染的詩歌了吧?我希望大家都能明白自己行動起來,倡導〃光盤行動〃,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金諾與君歌


很多人習慣浪費,這話不對。大部分人是節儉的,包括00後。房、車壓力多大,一個禮金夠很多人掙一輩子。

浪費的大至有以下幾種:

1:不會計劃,這跟性格有關係。做的多,吃不掉,只能扔。別人看了覺得浪費。

2:吃公家的,單位每月付了錢,給外包的。你吃不吃,單位都付了錢。很多人打完飯菜,就坐那聊天,聊完天,都倒了。

3:別人請的。

4:可以報銷的。

5:吃飯住院不用花錢的。


西行降魔


珍惜糧食是人的基本素質的體現。這個結論是絕對正確的!

為什麼有人不珍惜糧食呢?甚至於在面對別人批評時他都會反駁說:這是我花錢買來的,浪費的是我的錢!

這些人的低素質是怎樣形成的呢?本質上是他們的一個認識誤區造成的:資源是我花錢買回來的,錢是我辛苦賺回來的,我辛苦賺的錢想怎麼花就怎麼花,就是浪費也與你們沒有關係!

之所以稱之為“認識誤區”。是因為他們將貨幣等同於資源。

殊不知鈔票可以大把的印出來,而任何資源都會有一個生長或形成周期,當人們對資源的需求週期和資源的形成周期難以銜接時,就會發生資源短缺,此時的你我即使有再多的錢,都不可能解決資源匱乏困難。

如果你知道資源再生困難而珍惜資源,你就屬於素質高尚的人士。當你認為自己的錢想怎麼花就怎麼花而不珍惜資源時,你的低劣素質就會顯現無遺。

請讓我們始終記住一句話:‘’金錢是你的,資源則是社會的‘’。如果我們記住了這麼一句話,我們的素質就會上到一個新的臺階,我們就會慢慢融入高素質人群,我們就有可能得到他人發自內心的尊重!這也算是我們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吧!


不糊塗時塗糊不


珍惜糧食的確是一種素質和修養。在當下,不珍惜糧食現象比較普遍。究其原因可能有很多條,但最主要的還是缺乏對糧食珍貴性的認識和親身感受。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經歷過自然災害,糧食不足,飢腸轆轆,飢餓難耐的苦日子,深知糧食來之不易,無論從家庭教育,還是自身體會,都懂得糧食的珍貴,從小就養成了節約糧食,不浪費糧食的習慣,這種習慣深置思想意識之中,成為不需要思考的下意識行為,時時都在提醒、規範、約束著自己的言行。隨著農業的發展,糧食供應不足問題的解決,八十年代之後的八零後、九零後、零零後等等,他們沒有經歷過老一輩人面朝黃土背朝天、土裡刨食、忍飢挨餓的苦日子,珍惜糧食的觀念漸漸淡化甚至消失,加上少子化後孩子們一個個都是家中小公主,小皇上,寵愛有加,哪裡還有心思對他們進行勤儉節約、愛惜糧食的家庭教育呀。沒有缺衣少食的親身經歷,又沒有節約糧食的家庭教育,不節約糧食,沒有節約糧食的思想意識,存在普遍浪費糧食現象也就順理成章,不足為奇了。


吾心向善68285658


珍惜糧食是一種素質和修養,不錯。米+良=糧,人+良=食。兩個字都有良,人有了糧,就好。[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已告訴了我們,糧食不僅來之不易的道理,還著重強調了糧食是農民用汗水澆灌出來的勞動果實。它要經過風吹日曬,雨露滋潤,通過農民的犁地,施肥,播種,鋤草,澆水等田間管理,直到收割,打碾,收藏,加工,一條龍勞作,整個過程充滿艱辛,出力流汗,需要辛勤付出,來之不易。再從作物的生長期看,一粒小米的成長期需要八十八天,八+八=米,不難看出須經三個月。春小麥也要一百二十五天左右;冬小麥須經二百五十天左右。生長不易。在這其間充滿變數,蝗蟲,天氣會影響它的生長收成,收穫沒有保障。收穫不易。農民成天勞作辛勤,體力勞累透支是常事,勞作不易,也有力盡汗幹之時,勞作不易。所以珍惜糧食是一質素質,也是一種敬畏天地,尊重農民的一種情操,也體現了一種品格。謝謝!


夢中晴雨


道理很簡單,現代人,有多少人真正經歷饑荒年代?60後在那時才剛剛出生也就是50初和解放前出生的老人們的人會有點印象吧,如今60年代出生的人都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了。他們那時還僅僅是個呱呱墜地的嬰兒,什麼都不記得了就更不用說我們這些人啦!那時還沒有我們呢。我們都是從父母口中和後來文字描述中才知道有這件事,具體情況根本就很模糊。就更加不要說80後90後們啦,他們根本就沒有任何因印像所以對於糧食緊張?根本沒有就沒有切身的感受。


愛看愛思考


提起要珍惜糧食好像大家都知道,但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經過饑荒年的老人,捱過餓受過凍的年輕人,知道哪一粒米的重量。從小豐衣足食活的愜意的人們,如果生活習慣不好的,也會浪費糧食,還有些人從來都不看重一粒米的份量,只覺得多好吃的東西他買得起,不去理解它的來之不易,糧食在這些人眼裡,只是可以買賣的商品,他們只注重有錢,有錢就有一切,這種人最可怕。所以珍惜糧食真的是一種素養。呼籲全民珍惜糧食,一粒糧食就是一粒種子。


7蔥油餅8


糧食問題系國之大計,是我們人類生存之本。這種結論恐無人質疑!

對於糧食的重要性,可以說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國民都是十分重視、十分關心的,形成了共識。

”有糧有鋼,心中不慌”,這句名言至今依然有著指導性的普遍意義。

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曾說過:”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明人張居正也示後人”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

歷史經過無數次變遷,今日之時代”已有”前無古人”之輝煌。今日之中華今非昔比,國更富,民更強!

不過,繁華的背後,現在的國人有的早已不知傳統為何物,有的思想意識發生了錯位。

在和平時代缺乏危機感是令人非常擔憂的事情。我國是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糧食缺口依然很大。

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清醒地認識這個關乎生死存亡的戰略性的大問題。因為”鍋裡有碗裡才有”並非是個深奧的大道理。

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不該只是口號,而應該落實於行動。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都有”勤儉持家”的優良傳統,習慣於”今日盤中歺,粒粒皆辛苦”的思想教化,形成了”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是非觀。

對於如此正確、珍貴的精神財富,當大力宣傳、繼承、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