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後期社會大變革,人們的婚戀觀念發生了哪些變化?

書於簡冊


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明中後期的起始時間。一般情況下,明朝中期的時間節點定義為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明朝中後期的時間為1449-1644年的195年的時間。

為何以土木堡之變作為明朝中期的時間節點?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強盛轉衰落的開始,這一戰爭的失敗暴露了明朝建國之後明朝內部的很多問題。

政治腐敗,導致明朝建國以來的最大的軍事失敗,動搖了國家的根本,連明英宗也被也先抓獲了。明朝京畿重地的衛所軍隊幾乎全軍覆滅,覆滅的理由歸結為兩大特點,第一是王振等人的瞎指揮,第二則是軍隊作戰能力大滑坡。

在明朝執政官員構成之上,明英宗依賴的是兩大功臣集團,第一集團則是建國功臣集團,第二則是“靖難之役”功臣集團。土木堡之戰,兩大功臣集團的主要人員損失殆盡,文官集團得以上位。

在社會層面上上反應的問題更大,土木堡之戰時,明軍調集的軍隊是50萬衛所士兵,但實際到位的士兵只有20-22萬左右,那麼名單上的50萬人中一多半都到哪裡去了吶?答案是哪一多半大都逃亡了,根本不在衛所的控制之下。

衛所制度的崩塌,是各地衛所的軍官和宦官監軍將衛所的土地大都據為己有,衛所的很多士兵只能種貧瘠的土地,或者依存於軍官或者宦官手下生活,大半人沒有生活出路,只能逃亡了。根據土木堡之戰徵兵到位情況來看,衛所士兵逃亡比率在60%以上,甚至更多。

綜合諸多因素,才將土木堡之敗的時間節點定義為明中期的起始時間。(明英宗被俘劇照,土木堡之變是明中期的開端)

明朝中後期有哪些社會大變革?

由於政治腐敗,官僚、士紳將很多土地通過各種方式據為己有,使得很多農民無法生活,農民很多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一,農民流動性增加。

明中期之後賦稅增加,失地、少地的農民迅速增加,農民為了生活開始流動。明中期農民最大的流向時農民從耕地富饒地區向山區流動,他們為了生活大規模的對以前未曾開墾的山區出發,形成山區開發的大熱潮,現在很多山區的人大都是明朝中期開發山區的流民的後代。

明朝中期,發生了湖北四川交界地的流民起義,參與的民眾非常之多,預估當時該地的流民人數達到了150萬左右。明朝的流民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這是農民流動的主流方向。

從永樂以來,聚集流民有籍貫、姓氏者,共93.8萬餘人。又說:擒獲賊首小王洪、李鬍子兩人,其餘散亡,斬首1252級,俘獲族屬28,932口,計可得軍5000,族屬附籍收管,給田屯種。據這份報告,可知遣回原籍的流民多達94萬。又根據項忠〈撫流民疏〉中所說:「又散出者,五十一萬」,合計荊襄流民人數約150萬餘,約佔當時人口總數3﹪。(根據《明史.食貨志》分析得出結論,成化年間)

流民數量龐大,這只是荊襄附近的流民,已經佔到明朝戶籍人數的3%,加上全國各地的流民,數量更加嚇人。一些流民聚集地,動輒幾十萬人,多則上百萬。(明代周臣所做《流民圖》)

農民在失地之後也有的成為僱農,也有的參與到手工業、商業等領域,也有的成為官僚士紳的附屬生活。(《流民圖》之一)

第二,手工業者和商業開始大發展。

在土地問題上,諸侯王、官僚、士紳獨佔鰲頭,很多有錢人不敢涉足其中,轉而向壟斷比較弱的商業、手工業發展,這也吸引了一大批失地農民參與其中,解決溫飽問題,這一現象最突出的地區為江浙、南直隸等地。

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有人認為則是明朝的現實逼迫出來的,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商人的社會地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流民圖》之二)

第三,金錢至上觀念的形成。

農民的生存上升為至關重要的問題,最後都體現到金錢上來了,明中後期之後,金錢至上的思維心態大流行,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

我們不談論普通百姓,明朝滅亡之際,崇禎皇帝籌集不到錢財守衛北京城,官員幾乎個個哭窮。難道這些官員不知道

傾巢之下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嗎?一旦北京城被攻破,下場可想而知了,但這些官員已經將那個道理完全摒棄了,心理上都認為世界一切皆可用金錢來買斷。果不其然,李自成的手下讓這些官員用金錢來買自己的命。

李自成及其起義軍將領和明朝官員的心態是一樣的——金錢至上,已經深入到明朝上下的骨子裡面去了,安能不萬亡國。崇禎如此、李自成也是如此,等明白的時候,清軍已經入主中原了。(大明元寶圖,明朝中後期之後上下思維大都是金錢至上)

明朝中後期的婚戀觀如何變化?

關於明朝中後期婚姻變化的資料來源除了少部分史料中的記載之外,絕大部分的能夠分析明朝民間婚姻狀況的資料來源自明朝的小說,有馮夢龍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還有《石點頭》、《醉醒石》、《西湖二集》等小說集,這些小說集的特色就是瞄準了愛情、婚姻體裁,大都是這樣的內容。

我們從作者的筆觸之間,能夠看到明朝中後期的很多社會現象,他們雖然寫的是其他王朝的故事,但字裡行間卻透漏著明朝民間的信息。

通過上文中可以瞭解到,明朝中後期金錢至上主義已經形成,那麼反映到社會婚姻上,純粹的愛情就顯得非常虛弱了,婚姻主要是以財產為基礎而締結。明朝中後期的婚姻尤其充滿了金錢的味道。

在正常的婚姻締結中表現為彩禮特別的重,具有明朝的小說、雜文等記載,江浙地區的結婚彩禮最少要20兩白銀,否則免談。根據馮夢龍小說中描述,私塾先生一年20兩白銀;《儒林外史》中比較好的屠夫一年收入36兩白銀;奶孃20兩白銀。這都是小說家之說,但是可以看出明朝中後期的彩禮錢大約是正常人工作1-2年不吃不喝的收入。

明朝萬曆年間,北京的臨時僱工是每天0.05分銀子,一年365天才有18兩,這和小說中的記載差不到哪裡去的。明朝普通人家的彩禮,基本上是一個家庭1-2年的全部收入,如果積攢的話要4-5年時間。加上其他費用,估計要一個家庭5-10年的總收入了!

由於娶新娘的花費比較高,很多人無力娶妻,這樣引起了社會婚姻的一些顯著變化。

一、寡婦改嫁不再刻意禁止。

明朝中後期寡婦守孝簡直就是一個笑話,是極少存在的,寡婦要生存,守孝需要錢財支撐。那麼一些無力支付娶媳婦的人就盯上寡婦,寡婦也成了搶手貨,這都是讓錢財逼得!

二、贅婿增加。

一些無力娶親的人家,有時也會將自己的兒子入贅妻子家完成婚姻。入贅之前是要寫一些文書的,後代要改姓妻子家的姓氏,贅婿的地位比較低。

三、僱工婚姻制。

有時如果無力支付彩禮的話,有時還可以用僱工的方式解決。未來的女婿要到未來的妻子家裡幹活,時間期限雙方約定好,有的1-2年,有的長達10年,甚至幾十年。

明朝中後期諸多婚姻的諸多變化,還是因為政治腐敗導致的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農民生活、生存、婚姻等深受影響,所以形成了金錢至上的思想意識形態。

金錢也將官僚士大夫的門第觀念打的滿地找牙,沒有錢談什麼門第,有錢才能解決一切。


穿越再現彼岸


婚煙,是文明社會中一種由法律規範的社會關係。在中國、婚家地滲透了倫理宗法制的精神,所謂法律規範,也只不過是條文化了的禮。依“夫為妻綱”、“婦者服也”。於是法律規定,妻必須對夫絕對保持貞操,“從一而終”。與人通好的、背夫出走的,要嚴加懲罰;依禮,婚煙的目的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與婚煙當事人無關。法律據此規定,家長對子女的婚姻有主婚權,包辦婚煙被視為合法,男女自由結合則被視為“淫奔”、要嚴加制中世紀的婚煙制度以及由此產生的中世紀婚戀觀念深切地桎梏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心靈,產生出一批又一批漠視人性、漠視人的價值的婚煙以及家庭。

然而,明中後期的社會文化發展,卻在中世紀婚戀模式的死水微滿中激起了大波,一股有悖於禮制規範的婚戀觀念異軍突起。情的追求:中世紀婚戀模以”理”剋制“欲”,以”禮”來抹殺人對精神之愛的道求。然而,明代中後期卻一反禮制規範,湧起追求真摯情愛的人文潮流。

誕生於明中後期的短篇小說集“三言“(即(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恆言)與“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以大量篇章生動地映現了這一時期情愛追求的勃興以及“情”與”禮”的抗衡。《警世通言·樂小含拼生見偶》細緻地刻畫了商人子弟樂和與情人順娘如痴如狂的情愛。樂和與順娘自幼同學,彼此情深誼厚,私下結為夫婦,待年長後,兩人分開,卻彼此一心思念,拒絕親戚鄰里的提親議婚。一次錢塘觀潮,樂和、順娘相遇,不由喜出望外。“順娘出神在小舍人身上”,一不小心,滾於酒酒大潮中。樂和一見,不顧自己不會游泳,奮不顧身躍入江波。在潮王的幫助下,樂和救起了順娘,從而感動了順娘父母,得以如願以償,喜結良緣。小說在樂和跳水時寫道:“他哪裡會水,只是為情所使,不顧性命。”又言:“鍾情若到真深處,生死風波總不妨。”點出了樂和戀情的真摯與執著。

《樂小舍拼生覓偶》中樂和的真情能使潮王感動,而《警世通言·金明池吳清逢愛愛》中愛愛的真情則能使全能的道土在其面前無能為力。這篇小說描寫了盧愛愛對吳清的愛慕之情。愛愛與吳清一見鍾情,因不得結合抑鬱而死,死後變成鬼,繼續追求吳清。當吳清父母發現後,便請來道士皇甫真人前來斬鬼留。儘管道士足智多謀,但仍被充滿執著愛的愛愛識破擊敗。描寫道士與魔鬼相鬥的作品古已有之,然而像這類鬼魅戰勝道土的作品實不多見。“隔斷生死終不泯,人間最切是深情。”愛愛擊敗道士的故事,暗示了真情對名教的勝利。


爛柯人君


題主好。

明朝中期之後,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商品經濟日益繁榮,這使得當時的社會婚姻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下面我從明朝前期和中後期的婚姻觀念對比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1: 明朝前期的婚姻觀念

在明朝初期,在一般情況下,婚姻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在明初,還有一些約定俗成的婚姻準則,比如門第觀念,以男為主,男尊女卑等。由於門第觀念,士不願與農工商聯姻,而農家也不願與工商結親,這給人們的婚姻行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 明朝中後期的婚姻觀念

明代中期以後,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打破了人們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出身和門第觀念在婚姻關係中慢慢被淡化,財富卻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財富成了一個重要的擇婚標準。

而這個以財富論婚姻的觀念卻給下層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從而衍生出一些非常態的婚姻行為,比如寡婦改嫁婚,入贅婚,服役婚,典僱婚等等。同時女性的社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明朝中後期較前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門第觀念淡化,財富佔據重要地位,崇尚奢華,男性的擇偶觀以及女性的婚姻價值觀有所改變。另外一些非常態婚姻的出現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民間社會婚姻觀念的轉變。


江湖奈我何


一夫一妻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