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高校成為科技創新“策源地”——魯東大學青年博士團隊成功研發新冠病毒快速檢測試劑盒側記

讓高校成為科技創新“策源地”——魯東大學青年博士團隊成功研發新冠病毒快速檢測試劑盒側記

日前,魯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以張興曉、張建龍、朱洪偉、姜琳琳等為成員的青年博士團隊研製的新型冠狀病毒快速檢測試劑盒第一批臨床測試結束。經煙臺市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定點收治醫院臨床複核測試,團隊建立的逆轉錄-環介導等溫擴增檢測方法與國家衛生健康委推薦的實時熒光RT-PCR方法符合率良好,可用於病人的臨床初次篩查,也可以用於環境監測。目前,第二批樣品的測試工作也即將結束,並準備和企業合作,申報生產批號,投放市場。

支持環境監測,20分鐘內出結果,特異性強,可區分多種病毒

作為入選煙臺市疫情防控科技攻關專項計劃的唯一高校項目,魯東大學青年博士團隊擔當作為,圍繞“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流行期氣溶膠檢測與環境控制技術研發”24小時不間斷攻關。經過多日的堅持與努力,2月14日晚,檢測實驗全部通過並正式開始組裝試劑盒。2月20日下午,第一批臨床測試全部結束,診斷試劑完全達到預期目標。測試單位認為,該檢測試劑無須專業人員和專業設備,操作簡單、使用方便,在基層醫院社區乃至家庭均可使用,靈敏度高、特異性強——支持空氣樣本檢測並可區分流感、SARS、MERS等病毒,時效性強——20分鐘內即可出具結果。

“由於新冠肺炎目前尚無確切治療和預防藥物,隔離成為防止疫情傳播最為有效的防控措施。然而,隔離場所長時間相對封閉導致空氣不流通,使疫情防控更為複雜。”團隊負責人、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張興曉介紹道,“疫病流行期,敏感場所空氣中病毒含量的監測與消毒對疫病防控至關重要。”團隊在項目推進之初就高標準定位,制定了開發特異性強、敏感性高兼具高效、快捷、可視化的病毒檢測試劑盒目標,為基層醫院、人員密集區和社區篩查提供有效補充。

目前,課題組已經建立了空氣病毒採樣技術規範和環境消毒技術操作規程,必將對疫病流行期醫院、隔離場所、社區和居家環境、機場車站等場所的空氣病毒監測提供有力支持。

據團隊成員朱洪偉介紹:“這種檢測方法簡便、快速,不需要大型儀器和專業人員培訓,只需水浴裝置達到60℃,可對血液、唾液、痰液、病毒空氣等樣本檢測,20分鐘內僅需肉眼通過試劑顏色比對便可確認。”試劑盒效果得到了測試醫院的肯定,表示能有效避免漏檢,精準發現各期感染者。

心繫抗疫一線,克服重重困難,為戰“疫”貢獻高校力量

“我們擔負著無法想象的壓力,數不清經歷過多少個不眠的夜晚。在檢測結果出現的那一刻,大家興奮地抱在一起,高興的眼淚奔湧而出……”一位青年博士團隊成員回憶檢測實驗通過時仍感慨萬千。自2月2日晚上開始,大家至今沒有休息一天,在危急時刻擔負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壓力。這也成為他們終生難忘的一次歷練。研發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且正值春節和疫情爆發之時,試劑耗材的購買和準備工作非常艱難。對於沒法購置的物資,大家就想辦法自行製備。由於物流緩慢,大家在集散地冒雪在幾萬件貨物中找尋急需試劑。

為了試劑盒的成功研發,整個團隊爭分奪秒,一直在堅持。累了,他們就在實驗室休息一下;餓了,就吃一點泡麵;連續多日,24小時攻關。大家穿著厚重的防護服,衣服被汗水浸透;當測試結果不理想時,他們徹夜討論,尋找問題根源所在;當測試穩定準確後,大家歡呼雀躍,壓力一掃而光……張建龍、朱洪偉、姜琳琳等博士的孩子都只有兩三歲,但沒有一個人請假。大家堅持奮戰,直至檢測實驗全部通過,試劑盒正式開始組裝。

“作為科研工作者,我們只想在這疫情最為危機、急需提振士氣、急需看到希望的時刻,奉獻魯大智慧,同全國、同武漢戰鬥在一線的防控人員並肩作戰!”青年博士團隊表示,煙臺市科技局啟動科研應急機制,極大地推動保障了項目的研發測試。試劑盒的研製成功將突破現有核酸檢測技術對人員、場所的限制。團隊將進一步降低成本,加大產量,滿足防疫一線的篩檢需求。

為儘快把研究成果應用到防控疫情一線,該校青年博士團隊主動向煙臺市新冠肺炎疫情處置工作領導小組提出申請,希望攜帶自主研發的快速診斷試劑和環境控制技術,第一時間趕赴湖北省黃岡市,為定點收治醫院、方艙醫院等病人收治區提供科學的空氣環境控制檢測,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撐,為戰“疫”持續注入科技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